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经典理论视角分析了当前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存在的劳资冲突问题。对于当前中国日益严重的劳资冲突问题,一些相关的西方社会经典理论值得借鉴。像西方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和科赛在其著作中都有对于社会冲突问题的详细阐述,其理论不仅为理解现代社会的失范及其整合打下了基础,也为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劳资冲突等失范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详细阐释分析了相关西方经典社会理论,并根据自己对经典理论的分析就当前中国劳资冲突问题的成因及如何应对劳资冲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劳资冲突 社会分工 社会失范
[中图分类号]F24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10-03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导致了劳动关系的变革,劳动者(劳方)与管理方(资方)之间的冲突即所谓劳资冲突正逐渐成为当前社会所要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由劳资双方的争端引起的社会冲突迅速增加,劳动者的罢工、上访、堵塞交通要道、围堵政府、甚至诉诸暴力等各种形式的冲突事件屡屡发生。当然,因双方利益差异而形成的劳资冲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可以存在的,但是,假如劳资冲突趋于激烈化并且社会不能有效地应对,那肯定是很危险的。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劳资关系冲突和矛盾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突出社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劳资冲突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进行思考并且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通过对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孙立平的《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科塞的《社会冲突的功能》、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等著作以及理论的深入解读,结合社会学经典著作中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了劳资关系失调问题,并试图运用经典理论深入分析劳资冲突问题的形成原因并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这对于有效解决劳资关系的矛盾冲突,对于促进和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学经典著作对目前中国劳资冲突问题的理论启示
(一)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及其理论启示
1.涂尔干构建了一对理想类型概念——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来把握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化情况,并以此为现代社会中个人和社会的各自性质做出基本判断。涂尔干的失范理论也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理论之下得以展开。涂尔干强调西方工业社会是劳动分工发展的结果,劳动分工的发展使得社会联结的类型从“机械团结”转变为“有机团结”,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社会分工下的有机团结社会和“低级社会”相比,人们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生存竞争的残酷程度也有所缓和;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得以加强,分工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依赖;个人脱离传统群体的限制,促进了个性的发展。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将分工分为两种:正常分工和反常分工。他认为正常的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以这种分化的方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带来新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使“社会”成为可能。
涂尔干承认“优越”的分工也存在偏离正态的状况,并承认病态分工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的产生都与反常的社会分工有关。19世纪,西方国家经历了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出现诸如欲望膨胀、行为偏差和社会混乱等社会病态。当时西方社会一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工商业危机和破产,另一方面则是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激烈的劳资冲突。“工业只能越是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劳动和资本的对抗就越激烈,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的水平”。①工人和雇主之间的斗争也变得越来越残酷,工人和雇主之间“永无休止的敌对状态”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②
针对人们认为西方社会危机的根源就是分工,涂尔干辩解道,因为现实中社会分工脱离正常状态,所以人们会把“这么大的罪过强加在它身上”。③事实上,“分工就像所有社会事实一样,或者更加普遍的生物事实一样,表现出了很多病态形式……就正常状况而言,分工可以带来社会的团结,但在某些时候,分工也会带来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果”。④涂尔干并不认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分工带来的社会灾难”,他认为只有“反常”的社会分工才是社会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那些“反常”状态的劳动分工不仅不会带来新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反而还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涂尔干认为存在三种反常的分工:失范的社会分工、强制的社会分工和不适当的分工。这些反常的分工从不同的层面引起社会矛盾和冲突。
2.涂尔干所谓的失范的分工又被称为“速度过快的社会分工”,过快的分工往往导致人们对自己新角色的规范不了解或者理解不够透彻,社会成员没有形成或者内化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信仰,致使行动与制度道德不一致,社会对于制度与道德的约束也失效,进而陷入失范状态。如果分工不能产生团结,那是因为各个机构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或者内化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信仰。涂尔干的上述理论对于理解分析我国目前日益加剧的劳资冲突问题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的劳资冲突问题不同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劳资冲突。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过漫长的演变,调节劳资关系的制度安排已经成为劳资关系主体习惯遵从的规范。基于劳资双方利益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并不会破坏这样的制度安排,相反,它被纳入到这样的制度框架之内。与之不同的是,正处于重大转轨时期,分工速度过快导致我国尚未形成明确的、具有约制力的制度与规范。由于制度与规范对劳动关系双方都缺乏制约力,因此很容易激起劳资纷争与冲突。在劳资纷争与冲突出现后,又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相应的调节机制,致使劳资纷争与冲突难以得到及时的解决,形成劳资冲突问题。因此,对于涂尔干关于“分工和失范”等相关理论的深入解读和理解,从中获得一些对于目前我国劳资冲突问题的启示,对于能够有效解决劳资冲突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科塞的《社会冲突的功能》及其理论启示
1.科塞在给冲突定义时说:“冲突看作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致伤害对方。”⑤从科塞的这一冲突定义中可以看出,他把社会冲突的根源归为两类:第一类是物质性原因,第二类是非物质性原因。物质原因是指权力、地位和资源分配不均,非物质原因是指价值观的不一致。但科塞并没有把这些原因分出轻重主次,在科塞看来,它们当中的任何一对产生互动关联均可构成冲突的根源。
2.科塞在他的冲突论中对社会冲突的分类对于目前我国劳资冲突问题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科塞从齐美尔关于“作为手段的冲突”和“作为目标的冲突”的论述中受到启发,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对概念即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所谓现实性冲突是指“那些由于在关系中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由于对其他参与者所做的估价而发生的冲突,或目的在于追求没有得到的目标的冲突”。⑥所谓非现实性冲突则是指至少冲突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
3.科塞认为,提出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冲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社会控制。作为一个社会越轨者,其需要是有“现实取向的”,如果这些越轨者能够找到获得同样目标的合法手段的话,他就很可能不发生越轨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越轨是带有工具性质的。结合科塞的关于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冲突理论来看中国目前的劳资冲突问题,如果把劳资冲突混同于非现实性冲突,就会剥夺工人要求现实利益的权利,从而造成劳方和资方的关系紧张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换句话说,如果这些越轨者能够找到获得同样目标的合法手段的话,他们很可能会做出放弃冲突的选择并实现调适。所以,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劳资冲突属于的类型,就可以在矛盾冲突爆发前防患于未然。因此科塞的冲突有关理论对于新时期中国劳资冲突问题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劳资冲突 社会分工 社会失范
[中图分类号]F24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10-03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导致了劳动关系的变革,劳动者(劳方)与管理方(资方)之间的冲突即所谓劳资冲突正逐渐成为当前社会所要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由劳资双方的争端引起的社会冲突迅速增加,劳动者的罢工、上访、堵塞交通要道、围堵政府、甚至诉诸暴力等各种形式的冲突事件屡屡发生。当然,因双方利益差异而形成的劳资冲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可以存在的,但是,假如劳资冲突趋于激烈化并且社会不能有效地应对,那肯定是很危险的。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劳资关系冲突和矛盾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突出社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劳资冲突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进行思考并且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通过对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孙立平的《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科塞的《社会冲突的功能》、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等著作以及理论的深入解读,结合社会学经典著作中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了劳资关系失调问题,并试图运用经典理论深入分析劳资冲突问题的形成原因并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这对于有效解决劳资关系的矛盾冲突,对于促进和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学经典著作对目前中国劳资冲突问题的理论启示
(一)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及其理论启示
1.涂尔干构建了一对理想类型概念——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来把握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化情况,并以此为现代社会中个人和社会的各自性质做出基本判断。涂尔干的失范理论也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理论之下得以展开。涂尔干强调西方工业社会是劳动分工发展的结果,劳动分工的发展使得社会联结的类型从“机械团结”转变为“有机团结”,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社会分工下的有机团结社会和“低级社会”相比,人们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生存竞争的残酷程度也有所缓和;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得以加强,分工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依赖;个人脱离传统群体的限制,促进了个性的发展。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将分工分为两种:正常分工和反常分工。他认为正常的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以这种分化的方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带来新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使“社会”成为可能。
涂尔干承认“优越”的分工也存在偏离正态的状况,并承认病态分工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的产生都与反常的社会分工有关。19世纪,西方国家经历了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出现诸如欲望膨胀、行为偏差和社会混乱等社会病态。当时西方社会一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工商业危机和破产,另一方面则是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激烈的劳资冲突。“工业只能越是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劳动和资本的对抗就越激烈,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的水平”。①工人和雇主之间的斗争也变得越来越残酷,工人和雇主之间“永无休止的敌对状态”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②
针对人们认为西方社会危机的根源就是分工,涂尔干辩解道,因为现实中社会分工脱离正常状态,所以人们会把“这么大的罪过强加在它身上”。③事实上,“分工就像所有社会事实一样,或者更加普遍的生物事实一样,表现出了很多病态形式……就正常状况而言,分工可以带来社会的团结,但在某些时候,分工也会带来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果”。④涂尔干并不认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分工带来的社会灾难”,他认为只有“反常”的社会分工才是社会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那些“反常”状态的劳动分工不仅不会带来新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反而还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涂尔干认为存在三种反常的分工:失范的社会分工、强制的社会分工和不适当的分工。这些反常的分工从不同的层面引起社会矛盾和冲突。
2.涂尔干所谓的失范的分工又被称为“速度过快的社会分工”,过快的分工往往导致人们对自己新角色的规范不了解或者理解不够透彻,社会成员没有形成或者内化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信仰,致使行动与制度道德不一致,社会对于制度与道德的约束也失效,进而陷入失范状态。如果分工不能产生团结,那是因为各个机构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或者内化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信仰。涂尔干的上述理论对于理解分析我国目前日益加剧的劳资冲突问题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的劳资冲突问题不同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劳资冲突。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过漫长的演变,调节劳资关系的制度安排已经成为劳资关系主体习惯遵从的规范。基于劳资双方利益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并不会破坏这样的制度安排,相反,它被纳入到这样的制度框架之内。与之不同的是,正处于重大转轨时期,分工速度过快导致我国尚未形成明确的、具有约制力的制度与规范。由于制度与规范对劳动关系双方都缺乏制约力,因此很容易激起劳资纷争与冲突。在劳资纷争与冲突出现后,又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相应的调节机制,致使劳资纷争与冲突难以得到及时的解决,形成劳资冲突问题。因此,对于涂尔干关于“分工和失范”等相关理论的深入解读和理解,从中获得一些对于目前我国劳资冲突问题的启示,对于能够有效解决劳资冲突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科塞的《社会冲突的功能》及其理论启示
1.科塞在给冲突定义时说:“冲突看作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致伤害对方。”⑤从科塞的这一冲突定义中可以看出,他把社会冲突的根源归为两类:第一类是物质性原因,第二类是非物质性原因。物质原因是指权力、地位和资源分配不均,非物质原因是指价值观的不一致。但科塞并没有把这些原因分出轻重主次,在科塞看来,它们当中的任何一对产生互动关联均可构成冲突的根源。
2.科塞在他的冲突论中对社会冲突的分类对于目前我国劳资冲突问题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科塞从齐美尔关于“作为手段的冲突”和“作为目标的冲突”的论述中受到启发,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对概念即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所谓现实性冲突是指“那些由于在关系中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由于对其他参与者所做的估价而发生的冲突,或目的在于追求没有得到的目标的冲突”。⑥所谓非现实性冲突则是指至少冲突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
3.科塞认为,提出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冲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社会控制。作为一个社会越轨者,其需要是有“现实取向的”,如果这些越轨者能够找到获得同样目标的合法手段的话,他就很可能不发生越轨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越轨是带有工具性质的。结合科塞的关于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冲突理论来看中国目前的劳资冲突问题,如果把劳资冲突混同于非现实性冲突,就会剥夺工人要求现实利益的权利,从而造成劳方和资方的关系紧张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换句话说,如果这些越轨者能够找到获得同样目标的合法手段的话,他们很可能会做出放弃冲突的选择并实现调适。所以,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劳资冲突属于的类型,就可以在矛盾冲突爆发前防患于未然。因此科塞的冲突有关理论对于新时期中国劳资冲突问题有很大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