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所学专业、教学内容等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形成原因,同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难 原因 对策
大学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更是促进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本。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高校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我国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
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到2003年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毕业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人数递增,近两年毕业生的递增人数更多,大学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以普通本专科生为例,2004—2007年,其毕业人数分别为280万、338万、413万、495万人,2008年的毕业生人数为559万,而与急剧增加的就业需求相比,就业职位的供给却在不断下降,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政府部门的精简机构,事业单位的下岗分流,进一步加剧了人才需求的下降。今后一段时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就业压力也会更加巨大。其次,我国的失业人口总数一直居高不下。据统计,2003年到2005年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都保持在4%以上,近几年城镇居民失业的人数更多,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有专家估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约增加400万,并将在2030年达到顶峰。这些人都要就业,势必造成就业压力的增加。
2.教育的投入不够,教育资源匮乏,高校学生素质下降。
教育部部长坦言:“我觉得最难的还是教育的投入不够,要想满足大家的需要,就需要不断增加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我们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我们是用一个比较小的投入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而且是一个质量比较好的教育。”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与世界平均水准4.8%仍相差甚远。投入不足的严重后果:一是大量贫困生和失学学生增加;二是使学校通过多渠道收费(包括乱收费)来弥补教育经费不足;三是促使学校在缺少师资、场地、设施等基本条件的情况下不断扩招,从而增加教育收费以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再加之一些高校领导为了“业绩”,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形象工程”上,许多专业学科教育资源外秀内空,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大学生就业自身存在问题。
首先表现在知识转化率低。把知识转化为高效创造生产力的能力才是当今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真正要求。然而,据统计,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对所学专业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根本无法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的现象。总体表现在: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为1—1.5年,即1—1.5年内是不创造价值的,所以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其次是综合素质不高。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可见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全面综合的能力,才能把所学知识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存。事实也一再证明,就业过程中,拥有各种证书、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总是倍受青睐。再者是过高的期望值。虽然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对薪酬期望过高的误区,但对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因而与企业能够给予的实际报酬仍有一定的差距。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加大力度,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高校应面向市场,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高校改革的力度,促进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高校要修订课程计划,培养毕业生获得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综合技能,包括专业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有效适应变化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等。要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转变办学理念的长期任务,树立新的质量观,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活化专业方向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还应当将创业激励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尽早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此举能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者的行列,从而为学生赢得更多就业机会。
2.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
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内容包括:择业观指导、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心理指导、择业技巧指导。指导就是服务,指导就是帮助,指导就是关爱。高校要建设一流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全面快速地提供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毕业生求职信息,形成信息畅通的就业渠道,让高校毕业生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职业选择,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3.大学毕业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同样是大学生,有的就业顺利,有的却非常难。在学生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当前,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素质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人际交往上。毕业生往往不能摆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第二,缺乏创新进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盲目清高的心理上。第三,知识面过于狭窄,理论与实际脱节,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毕业生应着重提高这三个方面的素质,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这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从幻想空想回归现实的心理反映。这种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抛弃“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传统观念,就业后再择业的心理对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而言,是比较明智的选择。社会是发展的,而发展靠什么来促进呢?竞争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然而对于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和非紧俏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受专业限制、工作经验和户口等多因素的制约,要想找一份理想如意的工作,还是很困难的。所以,不妨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以后,获得较好的市场附加值,待各方面都充实提高,羽翼丰满后,实行第二次“就业(择业)”,从而找到理想的单位。在先就业之后,不但可以积累经验,更可以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之后再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这并不是说把起始的工作仅仅当做一个跳板,而是把它当成一个积累财富资本的原始股,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身不断增值,增加竞争的砝码,从而更好地择业。
参考文献: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2]卓德志.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透视[J].职业圈,2007,(11).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难 原因 对策
大学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更是促进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本。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高校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我国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
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到2003年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毕业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人数递增,近两年毕业生的递增人数更多,大学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以普通本专科生为例,2004—2007年,其毕业人数分别为280万、338万、413万、495万人,2008年的毕业生人数为559万,而与急剧增加的就业需求相比,就业职位的供给却在不断下降,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政府部门的精简机构,事业单位的下岗分流,进一步加剧了人才需求的下降。今后一段时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就业压力也会更加巨大。其次,我国的失业人口总数一直居高不下。据统计,2003年到2005年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都保持在4%以上,近几年城镇居民失业的人数更多,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有专家估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约增加400万,并将在2030年达到顶峰。这些人都要就业,势必造成就业压力的增加。
2.教育的投入不够,教育资源匮乏,高校学生素质下降。
教育部部长坦言:“我觉得最难的还是教育的投入不够,要想满足大家的需要,就需要不断增加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我们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我们是用一个比较小的投入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而且是一个质量比较好的教育。”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与世界平均水准4.8%仍相差甚远。投入不足的严重后果:一是大量贫困生和失学学生增加;二是使学校通过多渠道收费(包括乱收费)来弥补教育经费不足;三是促使学校在缺少师资、场地、设施等基本条件的情况下不断扩招,从而增加教育收费以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再加之一些高校领导为了“业绩”,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形象工程”上,许多专业学科教育资源外秀内空,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大学生就业自身存在问题。
首先表现在知识转化率低。把知识转化为高效创造生产力的能力才是当今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真正要求。然而,据统计,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对所学专业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根本无法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的现象。总体表现在: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为1—1.5年,即1—1.5年内是不创造价值的,所以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其次是综合素质不高。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可见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全面综合的能力,才能把所学知识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存。事实也一再证明,就业过程中,拥有各种证书、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总是倍受青睐。再者是过高的期望值。虽然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对薪酬期望过高的误区,但对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因而与企业能够给予的实际报酬仍有一定的差距。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加大力度,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高校应面向市场,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高校改革的力度,促进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高校要修订课程计划,培养毕业生获得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综合技能,包括专业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有效适应变化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等。要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转变办学理念的长期任务,树立新的质量观,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活化专业方向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还应当将创业激励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尽早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此举能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者的行列,从而为学生赢得更多就业机会。
2.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
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内容包括:择业观指导、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心理指导、择业技巧指导。指导就是服务,指导就是帮助,指导就是关爱。高校要建设一流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全面快速地提供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毕业生求职信息,形成信息畅通的就业渠道,让高校毕业生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职业选择,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3.大学毕业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同样是大学生,有的就业顺利,有的却非常难。在学生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当前,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素质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人际交往上。毕业生往往不能摆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第二,缺乏创新进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盲目清高的心理上。第三,知识面过于狭窄,理论与实际脱节,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毕业生应着重提高这三个方面的素质,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这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从幻想空想回归现实的心理反映。这种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抛弃“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传统观念,就业后再择业的心理对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而言,是比较明智的选择。社会是发展的,而发展靠什么来促进呢?竞争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然而对于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和非紧俏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受专业限制、工作经验和户口等多因素的制约,要想找一份理想如意的工作,还是很困难的。所以,不妨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以后,获得较好的市场附加值,待各方面都充实提高,羽翼丰满后,实行第二次“就业(择业)”,从而找到理想的单位。在先就业之后,不但可以积累经验,更可以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之后再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这并不是说把起始的工作仅仅当做一个跳板,而是把它当成一个积累财富资本的原始股,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身不断增值,增加竞争的砝码,从而更好地择业。
参考文献: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2]卓德志.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透视[J].职业圈,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