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市级立项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我们都由了不同的收获,达成共识: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人曾经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思維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禁止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们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设问技能
教师设计问题时都能把握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的精心谋划,尽可能做到切入点准确、思维含量高、难易适度、问题精当。
1.少而精的问题数量。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尽可能容量大,过于直白、繁琐的问题避免出现,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适度合理控制难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方面老师们要考虑到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这样的问题,探究性大、联系性紧、覆盖面广吗,既重经验性,又具有浓浓的趣味性和穿透力。
3.切入点切中问题要害。根据数学知识的性质和特点,我们要结合具体课型,在适当的环节设计问题。教授新知时,要围绕数学要点进行问题设计;关于动手操作的数学实验,则从实验原理、方法、结论推导设计问题;复习教学,要注意从知识的规律性及易混淆的数学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习题的讲评,要从解题规律、思想方法入手设计问题等等。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及时机智地处理学生的生成,在学生数学学习以及思维活动的疑惑处、受阻处、转折创新处设计问题,引发数学思考。
二、提高发问的技能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教师要恰当地选择时机,运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使课堂发问的艺术性得到提高,让学生活跃思维,兴趣得以激发。老师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
1.发问时机的把握。结合课堂的教学,我们要把握时机进行发问。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关注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注意力涣散的时候为发问的时机;我们认为教学中的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时为发问的时机。
2.发问句式的选择。教师发问时,我们尽量减少判断型、叙述型句式,尽可能增大述理型、求异型、发散型等发问句式的比例。如教师教学应该经常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你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如果按照你的想法,结果会怎样?这位同学的想法对吗?为什么?错在哪儿?
三、确定答问的对象
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数学教师常常存在按座位次序或先指定学生再发问的现象。如此做法,虽省事,却产生了明显的弊端:固定了答问对象,教师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大部分学生关注及思考。所以,教师对答问对象的确定,最好先考虑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遵循普遍性原则,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等学生思考之后再指名回答。与此同时,确定答问对象时,还要从学生的学习基础方面进行考虑,遵循量力性原则,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回答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得到激发。
四、安排候答的时间
安排候答时,我们要注意两点:
1.提问要适时。学生的回答,需要时间的酝酿。过于急促,学生慎思明辨、衡情酌理的能力会受到阻遏,导致思维结果草率;过于漫长,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进而思维重心发生偏移。这两种情形都会使提问的效果降低。候答时间一般应控制在1分钟左右比较适宜。同时候答时间长短还和问题的性质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关。判断型、叙述型问题候答时间宜短,诊断型问题候答时间稍长,述理型、发散型、求异型问题候答时间最长;学习优秀生的候答时间宜短,中等生、学困生的候答时间应长些。
2.重述须减少。我们发现,在等候学生回答时,教师多次重述问题,本意是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注意或担心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过多的重述,不仅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还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依赖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因此,很有必要在学生候答时,教师不重述问题,确有必要的,重述的次数应尽量减少,同时在重述之前要通过各种方法予以明确提醒。
五、提高理答的技能
教师理答的态度,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课堂提问有效的重要环节。这方面理答态度是关键。
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答问的心理状况有直接关系,这体现在对课堂上学生答问的态度之中。我们的微笑和期待,是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能使他们信心倍增、镇定自若、发挥良好;反之,教师的过分严肃、不耐烦、苛求与心不在焉,只会使学生心情沮丧、答非所问、忐忑不安。因此,教学环境的和谐交流、活跃气氛、情感融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重要手段,教师尤其要把握好理答的态度。我们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学生、注意倾听;二是信任学生、表示期待;三是赏识学生、给予鼓励;四是理解学生、予以宽容。教师微笑的脸庞、期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态,是学生答问时最大的鼓励;学生答问后,教师的由衷赞美、中肯建议、细致指点、耐心辅导是学生向上的力量。
六、有效处理提问结果
对于教师的提问,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主前提,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出现、罚站、坐下等粗暴行为;学生回答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判断,分析,不应简单地重复学生的答案。名师的课堂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们能恰如其分、风趣、有效地追问及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便是众多教师所追求精深的教育机智。然而,它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来的,需要教师们穷尽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和积累。有效处理提问结果显然是课堂提问的点睛之笔。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把握:
1.尊重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而不单单是一个受教育者。他们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民主管理课堂,尊重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爱生的表现。高效课堂里,学生的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及活跃的课堂气氛,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对于老师的提问,当学生保持沉默或回答不出时,老师表露出善意的微笑,通过重复该问题、改变问题的措辞、缩小提问的范围等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运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开口讲话,哪怕学生开口只讲一句话,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并适时“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这样,学生的内心会因变得淡定而保持学习兴致。
2.学生的错误要善待
教师不适宜将自己变成冷面的法官,作为孩子的导师,应细心判断、循循善诱地对待学生的回答。允许孩子出现错误,教师不能过分关注错误本身,而应更多分析错误产生的过程。美丽的错误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摸索、探究的过程,不能误解为对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容忍,而在于对错误的性质和程度进行甄别,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中的合理成份和发生错误的症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思维能力,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不要简单地从结论走向结论,而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走向结论。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即使做错了,讲错了,可以让学生自己互相纠正补充,教师可适当地完善,提升,类化,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会记忆更深刻,掌握更牢固。但必须防止一种偏向,即不论什么问题,最后都由教师做“终审”,如果学生已经表达得很完善,可以让学生小结,那可是学生的成就,对他们来说意义更大。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的难度。课堂提问活动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使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有效性的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不断优化提问行为,更好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永恒主题!
一、提高设问技能
教师设计问题时都能把握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的精心谋划,尽可能做到切入点准确、思维含量高、难易适度、问题精当。
1.少而精的问题数量。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尽可能容量大,过于直白、繁琐的问题避免出现,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适度合理控制难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方面老师们要考虑到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这样的问题,探究性大、联系性紧、覆盖面广吗,既重经验性,又具有浓浓的趣味性和穿透力。
3.切入点切中问题要害。根据数学知识的性质和特点,我们要结合具体课型,在适当的环节设计问题。教授新知时,要围绕数学要点进行问题设计;关于动手操作的数学实验,则从实验原理、方法、结论推导设计问题;复习教学,要注意从知识的规律性及易混淆的数学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习题的讲评,要从解题规律、思想方法入手设计问题等等。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及时机智地处理学生的生成,在学生数学学习以及思维活动的疑惑处、受阻处、转折创新处设计问题,引发数学思考。
二、提高发问的技能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教师要恰当地选择时机,运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使课堂发问的艺术性得到提高,让学生活跃思维,兴趣得以激发。老师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
1.发问时机的把握。结合课堂的教学,我们要把握时机进行发问。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关注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注意力涣散的时候为发问的时机;我们认为教学中的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时为发问的时机。
2.发问句式的选择。教师发问时,我们尽量减少判断型、叙述型句式,尽可能增大述理型、求异型、发散型等发问句式的比例。如教师教学应该经常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你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如果按照你的想法,结果会怎样?这位同学的想法对吗?为什么?错在哪儿?
三、确定答问的对象
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数学教师常常存在按座位次序或先指定学生再发问的现象。如此做法,虽省事,却产生了明显的弊端:固定了答问对象,教师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大部分学生关注及思考。所以,教师对答问对象的确定,最好先考虑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遵循普遍性原则,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等学生思考之后再指名回答。与此同时,确定答问对象时,还要从学生的学习基础方面进行考虑,遵循量力性原则,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回答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得到激发。
四、安排候答的时间
安排候答时,我们要注意两点:
1.提问要适时。学生的回答,需要时间的酝酿。过于急促,学生慎思明辨、衡情酌理的能力会受到阻遏,导致思维结果草率;过于漫长,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进而思维重心发生偏移。这两种情形都会使提问的效果降低。候答时间一般应控制在1分钟左右比较适宜。同时候答时间长短还和问题的性质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关。判断型、叙述型问题候答时间宜短,诊断型问题候答时间稍长,述理型、发散型、求异型问题候答时间最长;学习优秀生的候答时间宜短,中等生、学困生的候答时间应长些。
2.重述须减少。我们发现,在等候学生回答时,教师多次重述问题,本意是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注意或担心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过多的重述,不仅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还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依赖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因此,很有必要在学生候答时,教师不重述问题,确有必要的,重述的次数应尽量减少,同时在重述之前要通过各种方法予以明确提醒。
五、提高理答的技能
教师理答的态度,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课堂提问有效的重要环节。这方面理答态度是关键。
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答问的心理状况有直接关系,这体现在对课堂上学生答问的态度之中。我们的微笑和期待,是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能使他们信心倍增、镇定自若、发挥良好;反之,教师的过分严肃、不耐烦、苛求与心不在焉,只会使学生心情沮丧、答非所问、忐忑不安。因此,教学环境的和谐交流、活跃气氛、情感融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重要手段,教师尤其要把握好理答的态度。我们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学生、注意倾听;二是信任学生、表示期待;三是赏识学生、给予鼓励;四是理解学生、予以宽容。教师微笑的脸庞、期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态,是学生答问时最大的鼓励;学生答问后,教师的由衷赞美、中肯建议、细致指点、耐心辅导是学生向上的力量。
六、有效处理提问结果
对于教师的提问,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主前提,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出现、罚站、坐下等粗暴行为;学生回答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判断,分析,不应简单地重复学生的答案。名师的课堂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们能恰如其分、风趣、有效地追问及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便是众多教师所追求精深的教育机智。然而,它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来的,需要教师们穷尽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和积累。有效处理提问结果显然是课堂提问的点睛之笔。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把握:
1.尊重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而不单单是一个受教育者。他们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民主管理课堂,尊重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爱生的表现。高效课堂里,学生的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及活跃的课堂气氛,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对于老师的提问,当学生保持沉默或回答不出时,老师表露出善意的微笑,通过重复该问题、改变问题的措辞、缩小提问的范围等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运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开口讲话,哪怕学生开口只讲一句话,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并适时“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这样,学生的内心会因变得淡定而保持学习兴致。
2.学生的错误要善待
教师不适宜将自己变成冷面的法官,作为孩子的导师,应细心判断、循循善诱地对待学生的回答。允许孩子出现错误,教师不能过分关注错误本身,而应更多分析错误产生的过程。美丽的错误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摸索、探究的过程,不能误解为对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容忍,而在于对错误的性质和程度进行甄别,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中的合理成份和发生错误的症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思维能力,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不要简单地从结论走向结论,而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走向结论。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即使做错了,讲错了,可以让学生自己互相纠正补充,教师可适当地完善,提升,类化,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会记忆更深刻,掌握更牢固。但必须防止一种偏向,即不论什么问题,最后都由教师做“终审”,如果学生已经表达得很完善,可以让学生小结,那可是学生的成就,对他们来说意义更大。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的难度。课堂提问活动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使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有效性的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不断优化提问行为,更好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