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用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更好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合和凝聚、维护和批判以及导向和动员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构建;和谐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299-01
  作者简介:周敏(1986-),男,汉族,研究生,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整合、凝聚作用
  建立和谐社会,就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促使全社会成员团结一致,采取共同行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领域中发挥规范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综合社会各种力量的功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对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价值认同的趋向
  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不平衡,这样也造成了人们思想意识发展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人们思想意识的差异也会造成人们的日常行为也会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做出有损社会稳定的行为,当社会存在各种意识形态时,中国特色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其进行整合,使社会呈现一个维护其和国家稳定的主流社会思潮,进而也提供了价值认同的取向,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营造出有利的思想环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整合利益的作用
  在确保不同群体利益的基础上,意识形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使不同的群体部分有机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利益的共同体。通过意识形态的整合以后,能够使不同利益个体或者群体协调冲突和矛盾,对正确认识自身利益有明确的方向或者定位,从而努力奋斗实现自身的根本利益。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首先,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功利观,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利益,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其次,要引导人们要科学地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利益问题,要懂得如何处理好暂时利益和根本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不能目光短浅,顾此失彼,树立全局意识;最后,要引导人们积极奉献,引导如何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又要做到积极奉献的辩证关系,使我们社会的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从而使社会达到和谐状态。
  (三)通过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也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很好地引导人民群众聚焦于我们党所确立的各种奋斗目标之上,并且能够永久持续地促进人们群众为追求共同利益而一致行动,让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让他们在建设中努力奋斗,从而产生成就感,坚定社会主义共同信仰和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作为我们建设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应该坚定有效地作好意识形态工作,从思想上激发人们群众参与政治和国家建设的欲望,努力把党的理论应用到人民群众的各项创造性的实践当中去,努力把党的思想理论通过党员的率先示范作用转化为社会的主流行为规范,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学习并内化,然后外化为实践活动,从而让全社会成员有共同目标,调动起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一切力量来参与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来,最终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吸引力来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维护和批判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扬即维护功能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很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维护
  当今国际环境复杂和矛盾加剧,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敌对势力对我们的侵蚀和破坏,使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各种挑战,因此,就迫切要求发挥意识形态的制度维护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同一切社会主义敌对势力做斗争,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助于指导全党严肃律己,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改善党的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批判功能
  在加强意识形态的维护功能时,要求我们要对一些异质意识形态进行辩证地扬弃。意识形态一方面要维护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要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一般来说,意识形态要批判与自己对立的政治和经济形态,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护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它也批判一些不适合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和规则,凡是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都要批判,这种批判也主要表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出现的比如社会道德层面缺乏诚信,唯利是图,崇尚拜金主义,以及社会腐败现象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及时地批判。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导向和动员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动员作用就是把人们的政治目标和社会价值引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使其转化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全国人民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梁周敏,王海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特征论[J].学术研究,2004(5).
  [2]吴玲艳.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若干思考[D].云南师范大学,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单独二孩”政策是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为缓解我国目前存在的人口问题而适时提出的生育政策,是我国基本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补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不同地域省份颁布的“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综合调查,包括政策实施前的基本省情,实施中政策的差异,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单独二孩;独生子女家庭;申请率;地域差异;城乡差异  中图分
摘 要:当今职务犯罪呈现出犯罪比重较大、大案要案和窝案串案增多、犯罪重点集中、群体性特征明显等特点。职务犯罪预防总体效果显著,但在各个方面亦存在诸多不足。遏制职务犯罪的滋生和蔓延,需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有效开展  关键词:职务犯罪;预防机制;西宁市城北区检察  中图分类号:D9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8-0061-02  作者简介:周茜
摘要:审判的历史源远流长,耐人寻味。从神明裁判到陪审团的审判,历经许多曲折,也不乏离奇。不论是对巫术的审判还是对动物、尸体和物品的审判,都一定程度地揭示了人类对未知的恐慌和企图掩盖罪恶的本能欲望,而审判的过程也成为了惩罚的一种公开形式。当然,从对神明裁判的盲从到运用陪审团审判方式弥补司法空缺,也是人类审判史跨越性的进步,是对寄希望于神明到自己掌握裁判是非对错权力的历史性发展。萨达卡特·卡德里所著《
摘要:我国对劳务派遣采取了严格的立法限制,但是系列法律规定的出台没有真正解决劳务派遣“三性”岗位规定的问题,其自身的模糊与冲突以及实施中“真派遣、假外包”的问题仍大量存在,不断侵蚀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域外放松甚至取消劳务派遣适用范围限制的立法实践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在现实语境下,本文认为劳务派遣“三性”规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现被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才能真正地实现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促进劳动力市场的
摘要:行政判例制度在行政法领域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为两大法系所普遍接受,它符合行政法自身发展规律和行政法治实践的需要。对我国而言,引入行政判例制度不仅是对世界法系融合趋势的回应,对于我国实现行政法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行政判例;行政判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4-0217-01  作者简介:石明(1990-),男,山东
摘要:在我国的司法刑事审判实践中,‘是否悔罪’没有区别的被作为量刑情节被适用,对于那些发生在家庭内部(子女‘弑’杀父母,父母‘残虐’子女)、违背伦理道德的犯罪,实施犯罪的人所处的非共享环境对其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他们大多有着不寻常人的悲惨的成长经历,有着心理学意义上的病态心理,我们不应对他们有“对所犯罪行忏悔”的合理预期,如此情况下,如将他们的悔罪态度作为对其量刑的依据,那么我们一直呕心沥血所书写
摘要:近年来,由于民间借贷自身具有自发性、灵活性,而外部又缺少法律的制约,我国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诉讼层出不穷,呈现出涉诉主体人数多、关系复杂,借款金额高、追逐高额贷款利息、非法借贷、借款人出庭率低、证据材料简单、案件久拖不决等等特点,从而导致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及法院审理案件困难等情形,为了维护民间借贷市场良性的运转,有必要将民间借贷合同规范化,制定统一的民间借贷合同范本。  关键词:民间借
摘 要:《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第20条是关于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特殊动产适用《物权法》第106条善意取得时不需要登记的规定。文章主要探析该解释第20条的理论依据及现存利弊。  关键词:司法解释;特殊动产;善意取得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125-02  作者简介:周迁凤(1992-),女,汉族,四川宜宾人,西南政法大学,硕士
摘 要:如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而市场经济本身在发挥自身的各种优势的同时避免不了出现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这就要依靠经济法的规制。研究经济法的产生特别是和市场经济最密切的经济动因,对经济法的完善,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经济法的产生;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260-01  作者简介:苏静
摘要: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明确提出了“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宣言,反腐的利剑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反腐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依法治国的大趋势下,依法反腐逐渐深入人心,而刑法在依法反腐中至关重要。作为对反腐工作的回应,为促进反腐工作的法治化、制度化,刑法学界提出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草案对贪污腐败现象进行了重点关注。本文结合我国历来反腐经验,通过对草案反腐相关规定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刑法在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