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提问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j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 问题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都有积极的作用.
  一、提问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课堂提问有效首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针对性强,不能不着边际、过于空泛,使学生不知从何回答,这样的提问会适得其反,不但收不到提问的效果,而且会导致学生思维的紊乱.
  1.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标
  提问目标明确,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节课是由数十个问题组成的,设想如果教师提问时没有明确的目标,课堂上随意发问,信口开河,问题表述不清,那么,只能是浪费时间,这节课当然就无效可谈了.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退位减法”时,教材显示的情境图是民间故事185本,童话210本,儿童小说335本.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民间故事和童话书一共有多少本?童话书和儿童小说一共有多少本?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民间故事比童话书少多少本?…… 虽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课堂气氛也很热烈,但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情境图只是起到一种导入的作用,没有必要把所有问题都提到. 因此,我认为可以这样对学生提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减法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这样的提问就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课堂教学能顺利地进行.
  2. 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设计启发性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例如在教学一道练习题“小明3分钟跳267下,小芳2分钟跳194下,谁跳得快一些?”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能直接比较吗?为什么? 怎样才能使他们可以直接比较呢?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提问,给学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更有效.
  二、提问要有适度的开放性
  1. 问题本身具有开放性
  针对一些较容易的知识点,或有一些知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基础时,提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空间会更广,思路也会更活跃.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课后练习时,我一开始设计了问题:你能在边长为1厘米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画好后同桌交流:说说你画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呢?同桌画的一样大吗?学生比较盲目,无从下手. 听了指导老师的点评,我才意识到问题太零碎,不够开放. 于是,我重新设计了问题,画好后直接交流:你们画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一样大吗?为什么?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自由开放,探索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2. 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验证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时,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猜想得出了“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通过提问:长方形到底是否具有这两个特征呢?你能亲自动手验证一下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有效的学习中来.
  三、提问要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能让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也能激发起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至于对数学产生害怕心理.
  1. 提问要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针对难度较大或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有坡度,可以把问题分解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一系列精细化的小问题,通过问题层层推进逐个解决,促进学生的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习第3题时,要求: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我先让学生尝试操作,有困难的同桌轻声讨论. 在汇报交流时,我设计了4个有层次性的问题:你是怎么折的?这样折出的就是正方形吗?为什么?现在你折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长方形的什么呢?通过4个有层次性的提问,逐步推进,既启迪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认知,同时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提问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提问要有思维的含金量,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体现一定的新旧知识的关联处,延伸提问. 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先引导学生猜想、实验操作、验证,得出了长方形的特征,随后我利用知识的迁移,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吗?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参与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在对比中不断完善了知识的结构.
  3. 提问要有时空的拓展性
  在过去的传统学习中,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教师提问下进行数学学习的,缺少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为学生提供后继学习的思维能源,让他们有更广大的学习空间. 如在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提问性的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其他图形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同学们可以像今天一样动手试一试,相信在自学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这样的课堂收尾无疑给学得好的学生一个大大的启发,引导他们在课堂学习之后,能自己形成新的认知网络.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 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
其他文献
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风险,电网经营企业也不例外,企业利润来源逐步从发电侧向售电侧转换,电力市场营销的重要性逐步显现,为整体提升企业利润,改革及管
纵观财产罪法益的发展史,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可谓百家争鸣,但终究莫衷一是。侵犯财产罪的法益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刑法学界,对其界定不一将直接影响各种行为的性质与认定。各国学理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血压正常的老年人发生自发性皮层-皮层下出血的重要原因。CAA特征表现为在皮层、皮层下和软脑膜的中小型血管的外膜和中膜中广泛分布β淀粉蛋白。可表现
定积分中值定理是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定理之一,本文针对其在求极限中的应用,讨论了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
中国民权概念首先将西方权利观念具体展现在政治法律范畴之中。早期中国民权在主体、内容和目的方面都显示了非个人性,但近代国人对民权的正当性论证却内涵个人性。早期民权是
(一)概念生成情境  今年国庆期间,小明和几名同学随旅游团到北京旅游.他做了充分准备,可还遇到了许多难题.  准备:今日牌价,⑴矿泉水1.5元/瓶,面包 2元/个,  若买10瓶矿泉水,12个面包,共需元.  (2)矿泉水 a元/瓶, 面包b元/个,  小明和同学买10瓶矿泉水,12个面包共需元.  生陈:39元,1.5 × 10 2 × 12 = 39.  生孔:(1.5a 12b). 
下面是一道2010年深圳市中考数学压轴题:  如图1,以点M(-1,0)为圆心的圆与y轴、x轴分别交于点A,B,C,D,直线y=-33x-533与⊙M相切于点H,交x轴于点E,交y轴于点F.  (1)请直接写出OE,⊙M的半径r,CH的长;  (2)如图2,弦HQ交x轴于点P,且DP∶PH=3∶2,求cos∠QHC的值;  (3)如图3,点K为线段EC上一动点(不与E,C重合),连接BK交⊙M于点
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也需要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追求过程的有效性. 没有预设的教学,只能成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是不会产生多大效果的.   一般认为,教学预设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教学设计,再通俗点讲就是备课. 因为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地活动,没有教学预设的课堂必定是无法实施有效教学的.   而生成是什么呢?通常是指学生进入预设之后,由于教与学双向互动而随机产生出来的
胡文彬先生《红楼梦与北京》面世了。该书用民俗学的视角探寻《红楼梦》的成书与传播,作者、文本、文化在创作传播中的互动关系,其研究方法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