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围绕课堂式和课题式“二式”并举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展开论述,首先论述课堂式和课题式的教学模式,继而讲述了实施效果,最后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问题;模式
生物课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生活和学科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专题或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既包括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又包括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于生物课学习活动之中的“研究性学习”。因此,在高中生物课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应该是课堂式和课题式“二式”并举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二式”并举教学模式与实施
1.课堂式”的教学模式。“课堂式”是指生物学科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它是以高中生物课内容中的某一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课堂探究和相应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意识、态度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模式。
(1)在课堂讨论中融入研究性学习。课堂讨论是课程式的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其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问题。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提出讨论的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吸引力,教师和学生均可提出讨论的问题,但最好是由学生提出。第二阶段:讨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应提倡学生人人参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可以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和知识。第三阶段:总结问题。课堂讨论结束后,为了达到巩固、消化的目的,教师应要求学生自己对讨论的内容及时总结,并将讨论的结果和自己的主要结论形成文字材料,然后交给教师审阅。鼓励学生自己探求知识,发现真理,不盲从于权威,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才能。
(2)社会性活动课堂设计。它是以生物课程中的某些重难点知识为主题,由学生自主准备必要的“道具”,并根据所学内容,通过学生自导自演或自主建模,主动探究,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和探索性,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在学习氨基酸缩合、DNA结构、DNA复制、细胞分裂等知识时,教师用不同颜色的道具代表氨基酸、DNA单链、碱基、染色体来演示其过程,直观明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
2.“课题式”的教学模式。“课题式”教学模式是指生物课堂外的研究学习,它是以生物课相应领域的课题为研究对象,以综合性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探索研究,获得亲身经验,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模式。对此,我们具体做了如下尝试:
(1)社会调查。其流程大概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选定调查课题。如以生态学中的生物资源、环境污染、人类健康与疾病等作为调查的具体内容。第二阶段:准备调查阶段。在选定调查课题之后,要指导学生做好调查方案的设计。第三阶段:调查、操作或采访阶段。这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整个社会调查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使学生采访调查有针对性,活动有成效性。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调查统计、采访过程的记录与感受记录。第四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学生通过操作或采访等调查手段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时,要组织指导学生按照真实、准确、完整、简明和新颖的原则对掌握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归纳和分析,最后完成一篇“社会调查报告”,报告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调查内容、结果以及自己的认识,并择其优秀调查报告辑成一册,以鼓励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实践中多数学生能够应用现代化技术制作课件进行演示。
(2)编写生物小报。结合课堂内的信息交流和“热点辐射”的教学,在一定阶段,要求研究小组把近期的信息和热点进行归纳、总结,编写成小报。小报的内容包括背景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典型例题分析、健康与环保等。
(3)设计实验专题。设计实验作为高考的热点,全方位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和吸引力。在开设专题讲座的基础上,每周抛出一个课题作为周末作业,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进步很快,思维的严密性不断增强,同时又激发了学习双基知识的热情。另外,在高考前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由设计和操作,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实施效果
1.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兴趣增强。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对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班级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认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习生物有劲头,他们学会了收集大量生动的事例来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
2.学生主体地位明确,学习能力提高。许多学生反馈,这种教学方式,能帮助他们理解材料中的基础知识,而且印象很深,可见,在这种模式下,理解生物学原理的学习水平在增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了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这种让学生上台演讲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生物课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整个过程中,教育教学中要着力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和探索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更加注重让学生自主地去体验学习的过程。因此,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一定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更不能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问题;模式
生物课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生活和学科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专题或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既包括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又包括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于生物课学习活动之中的“研究性学习”。因此,在高中生物课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应该是课堂式和课题式“二式”并举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二式”并举教学模式与实施
1.课堂式”的教学模式。“课堂式”是指生物学科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它是以高中生物课内容中的某一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课堂探究和相应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意识、态度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模式。
(1)在课堂讨论中融入研究性学习。课堂讨论是课程式的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其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问题。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提出讨论的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吸引力,教师和学生均可提出讨论的问题,但最好是由学生提出。第二阶段:讨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应提倡学生人人参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可以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和知识。第三阶段:总结问题。课堂讨论结束后,为了达到巩固、消化的目的,教师应要求学生自己对讨论的内容及时总结,并将讨论的结果和自己的主要结论形成文字材料,然后交给教师审阅。鼓励学生自己探求知识,发现真理,不盲从于权威,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才能。
(2)社会性活动课堂设计。它是以生物课程中的某些重难点知识为主题,由学生自主准备必要的“道具”,并根据所学内容,通过学生自导自演或自主建模,主动探究,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和探索性,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在学习氨基酸缩合、DNA结构、DNA复制、细胞分裂等知识时,教师用不同颜色的道具代表氨基酸、DNA单链、碱基、染色体来演示其过程,直观明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
2.“课题式”的教学模式。“课题式”教学模式是指生物课堂外的研究学习,它是以生物课相应领域的课题为研究对象,以综合性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探索研究,获得亲身经验,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模式。对此,我们具体做了如下尝试:
(1)社会调查。其流程大概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选定调查课题。如以生态学中的生物资源、环境污染、人类健康与疾病等作为调查的具体内容。第二阶段:准备调查阶段。在选定调查课题之后,要指导学生做好调查方案的设计。第三阶段:调查、操作或采访阶段。这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整个社会调查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使学生采访调查有针对性,活动有成效性。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调查统计、采访过程的记录与感受记录。第四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学生通过操作或采访等调查手段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时,要组织指导学生按照真实、准确、完整、简明和新颖的原则对掌握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归纳和分析,最后完成一篇“社会调查报告”,报告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调查内容、结果以及自己的认识,并择其优秀调查报告辑成一册,以鼓励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实践中多数学生能够应用现代化技术制作课件进行演示。
(2)编写生物小报。结合课堂内的信息交流和“热点辐射”的教学,在一定阶段,要求研究小组把近期的信息和热点进行归纳、总结,编写成小报。小报的内容包括背景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典型例题分析、健康与环保等。
(3)设计实验专题。设计实验作为高考的热点,全方位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和吸引力。在开设专题讲座的基础上,每周抛出一个课题作为周末作业,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进步很快,思维的严密性不断增强,同时又激发了学习双基知识的热情。另外,在高考前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由设计和操作,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实施效果
1.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兴趣增强。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对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班级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认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习生物有劲头,他们学会了收集大量生动的事例来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
2.学生主体地位明确,学习能力提高。许多学生反馈,这种教学方式,能帮助他们理解材料中的基础知识,而且印象很深,可见,在这种模式下,理解生物学原理的学习水平在增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了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这种让学生上台演讲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生物课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整个过程中,教育教学中要着力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和探索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更加注重让学生自主地去体验学习的过程。因此,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一定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更不能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