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品质提升的三个关键点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om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升品质是校本课程得以持续、有效发展的必要追求,尤其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校本课程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更遑论发展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准确定位、创立品牌、精细管理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的三个关键点。
  关键词:校本课程;准确定位;创立品牌;精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7-0041-03
  
  校本课程持续、有效的发展是校本课程设置的必然追求。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无论是课程设计、研发还是实施、评价等,每一环节都应该不容忽视。我们认为:提升校本课程品质,把握其中的关键点尤其重要。
  2009年10月30日全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现场会和2010年3月30日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宁海中学分校作为分会场参加了交流活动,全面展示了校本课程建设情况。学校虽然建校仅仅10年时间,但办学之初确立的“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创立学校自己的品牌,进而引领学校快速发展”的办学思路终于结出了硕果,增加了全体教职员工提升校本课程品质的信心和决心。
  提升校本课程品质,学校着重从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准确定位,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的动力点
  
  经过十年的校本课程建设,我校的校本课程已经走向成熟期,不但形成了一套完全独立的课程体系,而且得到了全体师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同。我们认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得益于各阶段对课程的恰当定位,明确了以下两点:
  一是指课程开设的宗旨应该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获益。
  在这方面,我们的认识有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最初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宗旨是基于以下认识:学生的发展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而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而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而是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而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思想曾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课程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通过反思,我们认为问题出在课程宗旨上。课程开设的对象是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毋庸质疑,但课程的施行在老师,任何忽略老师的存在与价值的做法,必定使课程的发展动力出现问题。在学生发展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忘记教师的发展,我们的课程实施最和谐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局面,应该是师生共同发展,这是校本课程乃至教育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认识到这点后,我们就特别重视教师在课程开发、实施中的作用,想方设法体现他们用心创造的价值,激发他们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不管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宗旨是: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位师生都能释放令自己也惊奇的潜能,让每一位师生都有自身价值展示的平台,让每一位师生都时常拥有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这就是这一课程建设最终应该带给所有参与者的收获。
  二是指所有校本课程的开设必须有较为集中统一的目标。
  只有让所有参与课程建设和学习的人都能知晓课程开设的明确意图,才有可能使大家形成共识,进而更广泛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校本课程的实施更加顺利流畅,更加扎实有效。
  学校近几年开设“品质生活课程”的目标,是在我们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时就已经明了的,那就是;训练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张扬学生的生活个性,激发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意愿,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提高必备的生活品位,使他们具备极强的适应现代生活、创造自己满意生活的能力。
  找准定位,使之成为校本课程顺利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创立品牌,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的聚合点
  
  学校创立校本课程品牌,经历了三个阶段:大众化阶段、校本化阶段、品牌化阶段。
  最初几年,由于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不足、经验欠缺,所开设的课程还都是肤浅的、散乱的,注重了大众性,却忽略了校本课程的特点,最终成了课堂的补充和延续,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缺乏生命力。
  随着对校本课程的深入了解,我们开始突出课程的校本性,注重了课程的新颖化、个性化、本土化,开发了一些具有所在城市特色、社区特色、学校特色的课程,使课程的广度、深度、综合度得到加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颇受学生的欢迎。
  近三年,通过不断的反思,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课程的校本化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它必须有先进的的理念,才能符合时代的需求,适应学生的发展;必须有统一的目标,才能有强大的聚合力;必须有明确的品牌意识,才能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更容易被社会认可、受师生欢迎。
  因此,根据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再结合原有课程的特点,经过重新整合,学校确立了“品质生活课程”这一品牌目标,所有课程都纳入这个体系,具体内容为:
  
  社会生活:《城市聚焦》、《政坛风云》、《探寻秦淮》、《交往新空间》等;
  文化生活:《影评人》、《环球旅游》、《漫游语文世界》、《动漫天地》、《图像编辑》、《DV摄像》、《书法欣赏》、《英语小主播》等;
  艺术生活:《舞林会》、《丝竹乐音》、《小小剧社》、《英语脱口秀》、《合唱艺术》等;
  科学生活:《探索与发现》、《魔法世界》、《走进大自然》、《生活中的数学》等
  经济生活:《投资平台》、《收藏入门》、《时尚达人》、《财富人生》等;
  家居生活:《家政能手》、《生活雅趣》、《营养专家》、《仿真花制作》、《手工活》、《时装秀》、《淑女课堂》等;
  体育生活:《武术精英》、《健美女孩》、《棒球小子》、《灌篮高手》、《足球少年》、《乒乓英豪》、《南京抖嗡》、《楚河之争》等
  
  在这个品牌大旗下,每年我们都会优胜劣汰,突出其中的精品课程,进而使整个课程体系充满活力,与时俱进,创出学校的品牌。
  
  三、精细管理,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的助推点
  
  校本课程的开发之所以能长久有效,精细的管理功不可没。
  制度先行。为了保证学校校本课程正常有序开设,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学校制订了《宁海中学分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宁海中学分校校本课程管理细则》、《宁海分校校本课程奖励制度》等。
  研讨推进。每年暑假开学前,全体教师都要进行三天封闭学习,对校本课程进行专题研讨。内容有:专家专题讲座、专题理论学习;课程开发和执教经验交流;课程开发奖和优质课程奖的评比颁发;课程问题反思;原课程体系的论证整合出新;新学年课程责任团队组建;新学期课程教案撰写和执教人的确定;新学期课程计划和安排等。
  管理到位。校本课程的管理牵涉到开发、编班、教学、考评等一系列工作,如果没有精细的管理,课程的质量肯定是要打折扣的。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精密而有效的管理规范,概括如下:
  1.每一门课程从申报、开发到开课都有各自的责任团队来实施
  每年暑假教师培训期间确立的责任团队,确定课程的选题、内容、课时安排等并上交教学计划,接着撰写每学期24课时教案并将电子文档统一上交到教科处,然后根据每学期教学情况确定具体的上课人员。学校所有的教师都参与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近几年学校开发了五门科学而实用的校本教材,下一步准备用两年时间开发出大部分成熟课程的教材。
  2.每一门课程的开设从网上报名到编班、上课都有快捷有效的操作流程
  每年开学前,责任团队上交课程说明,教科处汇总,编排“课程一览表”在校园网站公布;新初一新生在统一的时间内登陆校园网站,根据自己的意向和发展需求,填报选修课程;教科处根据选报情况编排班级,同时落实开课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3.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情况从上课考勤、课堂活动到学业成绩都有明晰的文档记录
  每一位课程教师都有一份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表,要求对学生每一节课进行考勤;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有相应的等第评价,而且都被记录进学生成绩册中。这些措施很好地规范了学生的言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质量从教案撰写、上课情况到教学效果都有完整的评价方式
  课程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能力,为此学校建立了适用有效、独立于学校教学评价体系之外的校本课程评价标准。每学期结束,学校都会颁发校本课程专项奖。一项是课程开发奖,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评价,另一项是优质课程奖,从档案袋考核、考勤、学生调查、管理巡视、留生率、论文等多方面评价。精细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开设,也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多年来执着的探索与实践,使学校校本课程管理工作精益求精,而精细的管理又促进了课程品质化的实施。
  在教育改革进入到关键时刻的今天,我们感到非常的幸运,借助校本课程的建设,学校已经跃居南京市初中校先进行列。我们认为,只要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不断的反思中,扎扎实实做好日常工作,再困难的教育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Three Key Elements for School-Based Curriculum Promotion
  
  WANG De-qing
  (Ninghai Middle School, Nanjing 210036, China)
  
  Abstract: Quality promotion is necessary in maintaining and developing school-based courses. Especially under the present circumstances of education, if we cannot achieve the above goal, we shall have trouble in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Educational practice reveals that three key elements of promot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re accurate orientation, creation of brand, and precise management.
  Key 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rientation; brand; management
其他文献
一、从一节“遗憾”的公开课说起  区里组织骨干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一位特级老师执教了《认识整万数》一课,其中对整万数的读写的指导这一环节,引起听课老师的热议。  课堂回放:教师出示问题(如下):  教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探索,然后组织交流整万数的读写方法。一部分学生认为应先读最高位上的数。比如3070000读作三百万零七万。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读作三百零七万。教师回避了第一种读法,而要求第二种读法的学生说
“一国两制”这一正在现实中实践着、发展着的历史,学生或多或少地都会具备一些前认知。这是件好事,但是前认知多了,难免出错,而且容易习惯性地自以为是。如此,反而会增大教学难度,也必然会提高教学要求。这样,教学效果会遇到怎样的风险?我将猜测和疑虑集中到一个点上:究竟怎么办?  束鹏芳“一国两制”的十年一课,打消了我的猜测和疑虑。而且课堂上出现的远比我所猜测的还要复杂、还要多的问题,都被束老师有效化解了。
《江苏教育研究》:义务教育化学学科进入新课程已经有十年多的时间了,这些年来,化学课程教学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  修订工作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颁布以来,对于全国的初中化学课程建设、教材研发、课堂教学、考试评价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在2010年8月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6411名初中化学教师进行了网络调查,结果显示
土黄的主色块是泥土,淡蓝的中间色是水滴,这就是《教育,真的不能简单》的封面,如此的温雅。仅读封面,就让我自然联想起作者沈茂德校长的坚信——“教育就是农业”,因为水是滋润万物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还让我联想起那个很经典的譬喻——“教育就是水之道”,水到渠成,随方亦圆,循湿而流,柔能克刚,流水不腐,善于借势……如此深刻的简单,不正应和了该书的名字——《教育,真的不能简
吴盘生 沿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足迹与时代同行  张 烨 试论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教育诉求和实践指向  周 岳 应重视对教学体验的研究  吴志健 有效教学校本研究的模型  徐向阳 张娅妮 语文有效教学:审美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王金桂 左 东 有效教学:从文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  庄治新 聚焦有效对话 促进深层思考  王学东 在追求“双高”中始终立于不败  项 阳 教师在研究共同体中提升理
我园的“秋溢峰影”主题活动从2006年开始,之后被定为幼儿园的传统活动,并纳入了园本课程,成为彰显幼儿园“创意美术”特色的系列主题活动之一。它是以“秋天”为活动背景,以“美术”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创意”为活动特点,利用自然资源、生活物品开展的全园性的系列主题活动。每一届的“秋溢峰影”活动,有传承也有创新,主题的内容不断扩展,新的内涵不断注入。教师们在不断发现儿童发展的价值的同时,也从中收获了成长的
摘要:检视当下素质教育,不难发现非本质的素质教育、曲解的素质教育、简单化比附的素质教育掺和其中,误区重重。这一偏移,不仅影响了素质教育的理性、力度、内在一致性,而且影响了社会对素质教育的景仰度。因此,有必要廓清是非,澄清素质教育“不是什么”以及“不是不是什么”,从“反证”中“证实”。通过多视角对那些“不是”的对应概念意义的把握和确证,亦就同时佐证了素质教育之“是”。这样有利于实施真正本质意义上的素
经历了数次的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笔者看到,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过于强势、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屡见不鲜:教师往往讲得口干舌燥、激情昂扬,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神情漠然。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可想而知,更谈不上进步或发展。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出现了偏差:一是教学目标虚设,内容泛化,学段不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教学目标过多,一堂
【编者按】  时下,小课题(个人课题)在一线教师的科研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不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教育科研总让老师觉得没有接上“地气”。在推广、普及微型课题(小课题、个人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苦苦探寻一条整合教育研究与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使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实践证明,“研究课”是一个有效的平台和载体。本文结合课例探讨了什么是“研究课”、“研究课”的基本特
董洪亮 让思想的步子慢下来  李洪祥 让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嬗变  李洪祥 用自己的方式读懂永远的乡愁  郭志明 语文应该怎样教  姚敬华 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转型升级的探讨  时 敏 构建情趣课堂 实现有效教学  施建东 为学生的发展开辟新天地  赵 敏 此时“无痕”胜“有痕”  顾桂荣 活用教材 精心预设 促进生成  罗翠红 步入课堂对话的更佳处  周卫红 阅读教学须“去伪存真”  汪竹芳 默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