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良好的班级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班级常规管理尽管大致相同,但传统的关、卡、压的方式与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治病救人。只有以人为本,采用人性化的方式,才可能让学生乐意接受,触及学生的灵魂,学会自我教育,并发自内心的知错纠错。换种方式教育,实施人性化管理,是我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的一种尝试,通过“才艺展示、真诚表白、拜师学艺……”等方式,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学生的坦率、真诚、乐观的本性,体味到了教育的乐趣。
关键词:班级;学生;老师;人性化;教育;方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一所乡村中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时,没有不容分说地呵斥,也没有喋喋不休地讲大道理,而是微笑着问女孩准备把花送给谁?当得知送给生病的奶奶时,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没批评反而夸赞她,又奖赏了小女孩两朵花[1]。教育家的做法,让我们深受启迪:面对行为不符合校纪班规的学生,应该怀揣宽容,用耐心与关爱叩开他们的心灵之门。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出现违纪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实践证明,教育方法对路,教师引导得力,教育就会触及学生的灵魂,产生巨大的震撼。面对压抑、管制、打击等种种处分方式的无奈,我不由想到,良药何须苦口,忠言未必逆耳,顺应学生的天性,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换种教育方式,也许管理的效果会好些。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我通过人性化的教育与管理,获得了许多意外而惊喜的感悟与启示。
启示之一:才艺展示。“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财主,家里有三个儿子,都傻傻的。有一天……”课外活动时,一个学生在讲台上津津有味的讲述“财主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底下坐着的师生乐滋滋的看着他表演节目。这是一种教育方法。我每周要检查学生完成的各科作业,对不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第一次不合格,不要紧,不处理,要求学生自己去补起来就是。第二次不合格,就在班上表演一个节目。可以是唱首歌,跳支舞,讲则故事,演个小品或相声等节目。由于改革了以往不完成作业,就罚抄写五遍、十遍的方式,学生乐意接受表演节目。通过这样,也活跃了班级气氛,师生两相宜。
启示之二:真诚表白。“今天,我没有能够约束住自己,上自习课的时候,与同桌闲谈起来,影响了同学的学习,我感到很后悔。当时,我是这样想的……”他低着头,讲述着,脸绯红绯红的。同学们都在静静的听,认真的反思。这是一位学生在进行自我表述。学生表述完后,我走上讲台,说:“其实,老师今天也有错。这位同学中午回家看NBA比赛,火箭队大胜,情不自禁的要将赛况告诉同桌。如果我及时告诉大家这一好消息,他也许就不会违纪了。……”当出现这种现象——学生上课说闲话影响了教师教学和同学的学习的时候,让违纪学生首先自我表述,然后老师上台表述自己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疏漏之处(绝不能一味指责学生的过失),并适时完善管理措施。面对全班同学,师生相互倾述内心的感受。在表述中,违纪学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反省,深深地自责和后悔,达到了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目的。同时,老师的自我批评让学生懂得了爱与关怀,满足了学生的自尊需要,起到了鞭策激励作用。
启示之三:拜师学艺。在寝室里,一个学生在叠被子,另一个学生站在旁边仔细观看。学生一边叠被子,一边讲述着:怎样才是规范的叠法,怎样叠才会棱角分明。叠完之后,让站在一旁观看的学生打开,重新叠一遍。这是师傅在教徒弟。学生叠不来被子,不知道怎样整理寝室内务,不知道如何让寝室规范有序,就采用拜师学艺。对于在集体里不讲卫生、乱丢乱扔果皮纸屑的学生,也采用拜师学艺的方法。让他自己在班上找一位师傅,拜师之后,跟师傅同桌,向师傅学艺,尊敬师傅,听从师傅的话,跟随师傅进行至少为期一周或两周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师傅要教育、帮助、关爱徒弟,时时提醒,常常鼓励。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了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效果。
启示之四:心语交流。我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精致的“心语”记录本,主要目的是用于师生交流思想与看法,每周写一次,周末交到我这里,师生以写信的方式互相交谈。对于完成作业敷衍了事、书写乱涂乱画的,就要求该生在每周的“心语”记录的最后一行,明确写上一句话:“某某同学,再也不准乱涂乱画了!一定要记住啊。”如果一段时间之后,极个别学生效果不明显,就用纸条写上这句话,贴在课桌右上方,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大声读一遍。
部分学生一向守纪,偶尔犯了错误,他就会在“心语”记录本上将过错写出来。我不批评他,在他的本子上写上一段话语,暗示他,比如:“好孩子,我没有发现你有什么错误或违纪。我想,只是由于你一不小心,在茫茫黑夜之中迷失了方向,但是我相信,你一定会知道怎么样走回来的,因为你心中的灯塔始终是亮堂堂的,一直照耀着你穿越黑暗。”老师宽容他,他就理解你;老师同情他,他就回报你。学生心中已然知错,老师还能说什么呢?
启示之五:对镜独白。“今天,爸妈都下地干活去了。我一人在家,对着镜子中的我,狠狠的说:姚姚啊,你怎么搞的?男孩子给你写封信,你就不知北了,得意啦。真是的,不象话!你忘记自己的使命了吗?读书!专心读书!好好的专心读书!你呀,我给你说,这样子读书你对得起谁呢?……”这是一位学生的对镜独白。对于早恋或者思想误入歧途的学生,让他们对着镜子,自我解剖,反思领悟,然后将其独白的内容写在“心语”交流本上。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把诱导的话语写在他的交流本上予以交流沟通,对其细致入微的引导。这种方法,疏通而不堵塞,比较起严厉的呵责、请家长到校等简单粗暴的方式,事半功倍,犹如春风化雨。
启示之六:补足补偿。课外活动时,有几个学生在操场跑步,有两个在打羽毛球。这是补足补偿的方式。为了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意志,班级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早晨跑步活动。偷懒不跑或少跑的学生,采用该方法。偷工减料
少跑的,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补足差额;不跑的,可以通过打羽毛球或者多做两遍广播操来弥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便能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认同并信服于老师全是为了学生好,从心底感受到老师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于是变被动训练为主动训练,每天早上起床后就积极自觉地锻炼身体。一个学生说:“以前,我早上总是眠床,不早起锻炼。现在,我哪一天早晨不跑几圈,不活动一下筋骨,就感觉浑身不自在了。”
班级管理的方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只要我们用心经营班集体的建设,关注班级管理的细节,多一些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更多的理解老师的浓浓爱意,教育就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简单而有效。
参考文献
[1] 马德志.宽容.教育艺术,2008.5.34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3-26
关键词:班级;学生;老师;人性化;教育;方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一所乡村中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时,没有不容分说地呵斥,也没有喋喋不休地讲大道理,而是微笑着问女孩准备把花送给谁?当得知送给生病的奶奶时,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没批评反而夸赞她,又奖赏了小女孩两朵花[1]。教育家的做法,让我们深受启迪:面对行为不符合校纪班规的学生,应该怀揣宽容,用耐心与关爱叩开他们的心灵之门。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出现违纪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实践证明,教育方法对路,教师引导得力,教育就会触及学生的灵魂,产生巨大的震撼。面对压抑、管制、打击等种种处分方式的无奈,我不由想到,良药何须苦口,忠言未必逆耳,顺应学生的天性,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换种教育方式,也许管理的效果会好些。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我通过人性化的教育与管理,获得了许多意外而惊喜的感悟与启示。
启示之一:才艺展示。“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财主,家里有三个儿子,都傻傻的。有一天……”课外活动时,一个学生在讲台上津津有味的讲述“财主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底下坐着的师生乐滋滋的看着他表演节目。这是一种教育方法。我每周要检查学生完成的各科作业,对不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第一次不合格,不要紧,不处理,要求学生自己去补起来就是。第二次不合格,就在班上表演一个节目。可以是唱首歌,跳支舞,讲则故事,演个小品或相声等节目。由于改革了以往不完成作业,就罚抄写五遍、十遍的方式,学生乐意接受表演节目。通过这样,也活跃了班级气氛,师生两相宜。
启示之二:真诚表白。“今天,我没有能够约束住自己,上自习课的时候,与同桌闲谈起来,影响了同学的学习,我感到很后悔。当时,我是这样想的……”他低着头,讲述着,脸绯红绯红的。同学们都在静静的听,认真的反思。这是一位学生在进行自我表述。学生表述完后,我走上讲台,说:“其实,老师今天也有错。这位同学中午回家看NBA比赛,火箭队大胜,情不自禁的要将赛况告诉同桌。如果我及时告诉大家这一好消息,他也许就不会违纪了。……”当出现这种现象——学生上课说闲话影响了教师教学和同学的学习的时候,让违纪学生首先自我表述,然后老师上台表述自己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疏漏之处(绝不能一味指责学生的过失),并适时完善管理措施。面对全班同学,师生相互倾述内心的感受。在表述中,违纪学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反省,深深地自责和后悔,达到了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目的。同时,老师的自我批评让学生懂得了爱与关怀,满足了学生的自尊需要,起到了鞭策激励作用。
启示之三:拜师学艺。在寝室里,一个学生在叠被子,另一个学生站在旁边仔细观看。学生一边叠被子,一边讲述着:怎样才是规范的叠法,怎样叠才会棱角分明。叠完之后,让站在一旁观看的学生打开,重新叠一遍。这是师傅在教徒弟。学生叠不来被子,不知道怎样整理寝室内务,不知道如何让寝室规范有序,就采用拜师学艺。对于在集体里不讲卫生、乱丢乱扔果皮纸屑的学生,也采用拜师学艺的方法。让他自己在班上找一位师傅,拜师之后,跟师傅同桌,向师傅学艺,尊敬师傅,听从师傅的话,跟随师傅进行至少为期一周或两周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师傅要教育、帮助、关爱徒弟,时时提醒,常常鼓励。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了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效果。
启示之四:心语交流。我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精致的“心语”记录本,主要目的是用于师生交流思想与看法,每周写一次,周末交到我这里,师生以写信的方式互相交谈。对于完成作业敷衍了事、书写乱涂乱画的,就要求该生在每周的“心语”记录的最后一行,明确写上一句话:“某某同学,再也不准乱涂乱画了!一定要记住啊。”如果一段时间之后,极个别学生效果不明显,就用纸条写上这句话,贴在课桌右上方,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大声读一遍。
部分学生一向守纪,偶尔犯了错误,他就会在“心语”记录本上将过错写出来。我不批评他,在他的本子上写上一段话语,暗示他,比如:“好孩子,我没有发现你有什么错误或违纪。我想,只是由于你一不小心,在茫茫黑夜之中迷失了方向,但是我相信,你一定会知道怎么样走回来的,因为你心中的灯塔始终是亮堂堂的,一直照耀着你穿越黑暗。”老师宽容他,他就理解你;老师同情他,他就回报你。学生心中已然知错,老师还能说什么呢?
启示之五:对镜独白。“今天,爸妈都下地干活去了。我一人在家,对着镜子中的我,狠狠的说:姚姚啊,你怎么搞的?男孩子给你写封信,你就不知北了,得意啦。真是的,不象话!你忘记自己的使命了吗?读书!专心读书!好好的专心读书!你呀,我给你说,这样子读书你对得起谁呢?……”这是一位学生的对镜独白。对于早恋或者思想误入歧途的学生,让他们对着镜子,自我解剖,反思领悟,然后将其独白的内容写在“心语”交流本上。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把诱导的话语写在他的交流本上予以交流沟通,对其细致入微的引导。这种方法,疏通而不堵塞,比较起严厉的呵责、请家长到校等简单粗暴的方式,事半功倍,犹如春风化雨。
启示之六:补足补偿。课外活动时,有几个学生在操场跑步,有两个在打羽毛球。这是补足补偿的方式。为了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意志,班级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早晨跑步活动。偷懒不跑或少跑的学生,采用该方法。偷工减料
少跑的,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补足差额;不跑的,可以通过打羽毛球或者多做两遍广播操来弥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便能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认同并信服于老师全是为了学生好,从心底感受到老师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于是变被动训练为主动训练,每天早上起床后就积极自觉地锻炼身体。一个学生说:“以前,我早上总是眠床,不早起锻炼。现在,我哪一天早晨不跑几圈,不活动一下筋骨,就感觉浑身不自在了。”
班级管理的方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只要我们用心经营班集体的建设,关注班级管理的细节,多一些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更多的理解老师的浓浓爱意,教育就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简单而有效。
参考文献
[1] 马德志.宽容.教育艺术,2008.5.34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