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创设自主识字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多种形式结合,教给识字方法;拓宽练习途径,加强巩固效果”等方面,阐述识字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对大面积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识字教学
为什么说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呢?其意义和作用《小语大纲》和《课程标准》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前者是“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后者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虽然两者的定义有所差异,但都将识字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而说明了搞好识字的重要性。事实上,识字不仅只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知识乃至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怎样搞好识字教学,提高识字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按照《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划分,三年级属于中年级。那么,又怎样搞好中年级的识字教学呢?近几年,我经过多次尝试,认为应该作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设自主识字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标准》中指出:对识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以上古今之见都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中年级学生由于受到了两年左右的识字训练,都掌握了一定的识字知识。识字应改变那种“手把手”的教学方法,而应以血循环“自主识字”的方法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在识字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好以上工作,第一必须敢于大胆放手,将长期被老师“霸占”的本应属于学生的那份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允许的条件下,自由自在的主动学习,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经验去走自己的“路”,去获得劳动成果,去领略学习兴趣。例如,我每次进行识字教学时,对于每个生字的音节、结构、部首、总笔、余笔、组词等都让学生自己去做,很少进行干预;第二,要尊重学生。我们自己会有这样的感觉和体会,当你被人尊重和信任时,心理就会产生一种喜悦感,就会主动乐意的去替别人做事、或者积极去完成别人交给你的任务。学生更是这样,由于受各种现代社会条件的影响,他们变得早熟了,有很强的自尊心。我们尊重信任他们时,他们会产生一种兴奋的心理,对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第三,识字本身也要带有兴趣。我们要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比如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结合具体的字向学生讲清楚它们的构字方试,通过猜谜语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来,我一直坚持以上这些方法,每次识字时都让学生自己上台操作板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去学习,自己出错自己改,有关每个生字的知识都让学生自己 去完成。由于使学生“好动”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起来都是兴趣盎然。后来,只要是识字课,学生都很有兴趣,每次都收到了很佳的效果。实践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公论。
二、多种形式结合,教给识字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为给鱼别人吃,不如教给别人捕鱼的方法。给鱼别人吃,毕竟是有限度的,教给别人捕鱼的方法,别人就有更多的鱼吃,就会一辈子有鱼吃。我们在识字教学中,不可单纯的教会学生几个生字,更应注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让他们一辈子有“鱼”吃。
《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意教给识字方法。”《大纲》也指出:“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由此可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让其自主的进行识字,是搞好中年级识字教学的第二项任务。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进行识字教学时,一直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新旧字比较识字法。这就是按《标准》所讲的,要将儿童的熟知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通过前两年的识字练习,学生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熟字。教学时,根据生字的结构特点,找出与生字相关的形近字或独体字作为字标,通过启发,让学生将新旧字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在让学生将熟字加以变形,使其 为生字。如教学原人教版第五册《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生字时,先让学生听写生字:“捧、乱、邀、冽、读、掩、仍、捡、热、断、抄”等字,让学生将以上生字与本课生字进行对照比较,找出之间的差异,再让学生上去将其变形,即为本课生字。二、“加、减、换相结合识字法。”“加”就是加偏旁。生字中,有些是将熟字加上一部分变成了。教学时,让学生根据生字的情况,想出应加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例如:教学第五册生字“硬、便”了。“减”即为去偏旁。生字中,有些字是由独体字或单含字出现的,如第六册“击、且、希、含、寸、而”等字,教学时,先让学生听写出“陆、租或姐、稀、恰、村、耐”等字,然后让学生分别去其偏旁,就是以上所学生字了。“换”换偏旁部首,变为所学生字。如“砌、秆、滑、津”等字,分别是由“彻、杆、猾、律”等字换偏旁而成的。以上几种方法,都是根据每课随文生字的具体情况 “对症下药”而成的。教学时,只要我们将加、减、换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学生不仅 易学,而且乐学,效果很好,比教师单纯而枯燥的运用“给生字注音、读拼音写生字”的效果要强的多。
三、拓宽练习途径,加强巩固效果
毛泽东讲过:“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加强学生识字能力,就必须要让其多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 ,我们必须尽可能的为学生拓宽练习途径。几年来,我是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练习的:一是加强写字指导。《大纲》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知识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打下写字的基础。为了巩固学生的写字能力,除了当堂练习和写字课练习外,要求学生经常练习写字,定期进行“看谁写得又队又快又多”的比赛活动。二是当堂进行新旧字比较练习,通过形近字比较加深对所学生字的字形字义的巩固。如原人教版第五册《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生字写完后,在巩固练习时,将新旧字组成一组组的,板书如下:
捧( )刮( )邀( )列( )读( )掩( )扔( )孔( )拾( )热( )棒( )敌( )激( )冽( )续( )淹( )仍( )吼( )险( )势( )
然后让学生加深对字义字形的巩固。三是作业练习。每课的语文作业,都必须让学生去做两种题,一是读拼音写汉字组词,二是像上述那样比一比组词语。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的识字能力的训练。四是作文课练习。《大纲》指出:“识字要改变识字方法,提高质量,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标准》指出:“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作文课是识字的具体应用。两者有机的结合,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以往作文时,对于学生打稿时不会写的字教师一一写出来。往往学生的一篇稿子未写完, 的一黑板字已经写满了。后来我从中发现:这些字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查字典解决,不正好是训练学生学习查字典、进行独立识字的好机会吗?因此,后来的作文课,凡学生不会写的字,都让其查字典,自己去解决。这既减少了板书生字的麻烦,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提高了识字概率。
综上所述,中年级识字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上三个方面,对于各种方法都必须要认真对待,认真做好。革命导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必须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则要改正……”作为教师来说,我们的责任是向学生负责,每个计划、每种方法、每个步骤都必须向学生负责。如果有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要在识字教学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自主识字的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识字的意识,做到学用结合,只要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搞好中年级识字教学。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2-13
关键词:识字教学
为什么说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呢?其意义和作用《小语大纲》和《课程标准》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前者是“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后者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虽然两者的定义有所差异,但都将识字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而说明了搞好识字的重要性。事实上,识字不仅只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知识乃至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怎样搞好识字教学,提高识字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按照《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划分,三年级属于中年级。那么,又怎样搞好中年级的识字教学呢?近几年,我经过多次尝试,认为应该作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设自主识字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标准》中指出:对识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以上古今之见都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中年级学生由于受到了两年左右的识字训练,都掌握了一定的识字知识。识字应改变那种“手把手”的教学方法,而应以血循环“自主识字”的方法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在识字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好以上工作,第一必须敢于大胆放手,将长期被老师“霸占”的本应属于学生的那份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允许的条件下,自由自在的主动学习,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经验去走自己的“路”,去获得劳动成果,去领略学习兴趣。例如,我每次进行识字教学时,对于每个生字的音节、结构、部首、总笔、余笔、组词等都让学生自己去做,很少进行干预;第二,要尊重学生。我们自己会有这样的感觉和体会,当你被人尊重和信任时,心理就会产生一种喜悦感,就会主动乐意的去替别人做事、或者积极去完成别人交给你的任务。学生更是这样,由于受各种现代社会条件的影响,他们变得早熟了,有很强的自尊心。我们尊重信任他们时,他们会产生一种兴奋的心理,对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第三,识字本身也要带有兴趣。我们要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比如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结合具体的字向学生讲清楚它们的构字方试,通过猜谜语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来,我一直坚持以上这些方法,每次识字时都让学生自己上台操作板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去学习,自己出错自己改,有关每个生字的知识都让学生自己 去完成。由于使学生“好动”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起来都是兴趣盎然。后来,只要是识字课,学生都很有兴趣,每次都收到了很佳的效果。实践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公论。
二、多种形式结合,教给识字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为给鱼别人吃,不如教给别人捕鱼的方法。给鱼别人吃,毕竟是有限度的,教给别人捕鱼的方法,别人就有更多的鱼吃,就会一辈子有鱼吃。我们在识字教学中,不可单纯的教会学生几个生字,更应注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让他们一辈子有“鱼”吃。
《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意教给识字方法。”《大纲》也指出:“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由此可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让其自主的进行识字,是搞好中年级识字教学的第二项任务。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进行识字教学时,一直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新旧字比较识字法。这就是按《标准》所讲的,要将儿童的熟知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通过前两年的识字练习,学生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熟字。教学时,根据生字的结构特点,找出与生字相关的形近字或独体字作为字标,通过启发,让学生将新旧字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在让学生将熟字加以变形,使其 为生字。如教学原人教版第五册《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生字时,先让学生听写生字:“捧、乱、邀、冽、读、掩、仍、捡、热、断、抄”等字,让学生将以上生字与本课生字进行对照比较,找出之间的差异,再让学生上去将其变形,即为本课生字。二、“加、减、换相结合识字法。”“加”就是加偏旁。生字中,有些是将熟字加上一部分变成了。教学时,让学生根据生字的情况,想出应加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例如:教学第五册生字“硬、便”了。“减”即为去偏旁。生字中,有些字是由独体字或单含字出现的,如第六册“击、且、希、含、寸、而”等字,教学时,先让学生听写出“陆、租或姐、稀、恰、村、耐”等字,然后让学生分别去其偏旁,就是以上所学生字了。“换”换偏旁部首,变为所学生字。如“砌、秆、滑、津”等字,分别是由“彻、杆、猾、律”等字换偏旁而成的。以上几种方法,都是根据每课随文生字的具体情况 “对症下药”而成的。教学时,只要我们将加、减、换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学生不仅 易学,而且乐学,效果很好,比教师单纯而枯燥的运用“给生字注音、读拼音写生字”的效果要强的多。
三、拓宽练习途径,加强巩固效果
毛泽东讲过:“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加强学生识字能力,就必须要让其多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 ,我们必须尽可能的为学生拓宽练习途径。几年来,我是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练习的:一是加强写字指导。《大纲》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知识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打下写字的基础。为了巩固学生的写字能力,除了当堂练习和写字课练习外,要求学生经常练习写字,定期进行“看谁写得又队又快又多”的比赛活动。二是当堂进行新旧字比较练习,通过形近字比较加深对所学生字的字形字义的巩固。如原人教版第五册《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生字写完后,在巩固练习时,将新旧字组成一组组的,板书如下:
捧( )刮( )邀( )列( )读( )掩( )扔( )孔( )拾( )热( )棒( )敌( )激( )冽( )续( )淹( )仍( )吼( )险( )势( )
然后让学生加深对字义字形的巩固。三是作业练习。每课的语文作业,都必须让学生去做两种题,一是读拼音写汉字组词,二是像上述那样比一比组词语。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的识字能力的训练。四是作文课练习。《大纲》指出:“识字要改变识字方法,提高质量,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标准》指出:“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作文课是识字的具体应用。两者有机的结合,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以往作文时,对于学生打稿时不会写的字教师一一写出来。往往学生的一篇稿子未写完, 的一黑板字已经写满了。后来我从中发现:这些字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查字典解决,不正好是训练学生学习查字典、进行独立识字的好机会吗?因此,后来的作文课,凡学生不会写的字,都让其查字典,自己去解决。这既减少了板书生字的麻烦,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提高了识字概率。
综上所述,中年级识字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上三个方面,对于各种方法都必须要认真对待,认真做好。革命导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必须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则要改正……”作为教师来说,我们的责任是向学生负责,每个计划、每种方法、每个步骤都必须向学生负责。如果有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要在识字教学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自主识字的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识字的意识,做到学用结合,只要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搞好中年级识字教学。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