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拓荒者!》中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啊,拓荒者!》被誉为维拉·凯瑟拓荒题材系列小说的开山之作。本文旨在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最后得出结论,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社会及生态问题。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性;男性
  作者简介:王媛(1989.5-),女,四川人,现工作于宝鸡文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外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
  维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最出名且多产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啊,拓荒者!》中描述了一批美国边民的边疆故事,以及這片土地怎样考验他们,改变他们,甚至于在一些情况下,打败他们的故事。本文针对书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男女关系的描写,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对书中人物进行分析。
  1.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结合,关注社会中出现的环境和性别问题。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一部分社会矛盾来自于根植在西方传统等级社会中对于女性和自然的压迫,而破坏自然给女性带来的伤害多于男性。女性与自然生而密切,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方法是尊重女性并且从女性角度来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有:首先,女性与自然关系更紧密,任何强调男性统治地位的行为都是对自然的不尊重;第二,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互有联系,并享有同等生存权利,无尊卑之差;第三,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无论有没有人类,都应保持物种多样性;最后,为了缓解男人和女人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当遵循生态女性主义。
  2.《啊,拓荒者!》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所谓进步都是基于对自然的开发。然而,根据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自然是她们的朋友,并试图与她们合作。下面的讨论旨在比较小说中男女角色对自然的不同态度。
  小说中有三个主要男性人物(John Bergson、Lou、Oscar),都是负面人物。他们缺乏对自然的理解和知识,往往把自然当作可以无情利用的东西。
  亚历山德拉的父亲约翰·伯格森(John Bergson)是典型的西方先锋人物,勇敢、坚强,有毅力和强烈的愿望去实现个人目标。他认为土地本身是一种可取的、有利可图的东西,这是把土地和自然视为人类可以占领、剥削和驯服的商品。他承认亚历山德拉的才华和足智多谋,但他更愿意“在他的一个儿子中看到这种相似”。他低估自然,也得到了自然的忽视。他在这片荒地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并且负债累累。他认为人类超越自然,所以他的经历注定是悲惨的。
  作为亚历山德拉的兄弟,卢和奥斯卡对自然一无所知。卢和奥斯卡把土地视为一种毫无生气的东西,或者是谋生的工具,他们是保守主义的象征,遵守习俗,对自然一无所知。奥斯卡对这片土地没有什么感情,卢唯一关心的是土地所有权,他耕种的全部目的是为了挣足够的钱,以便能把他的家人搬到城里去。卢和奥斯卡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希望能控制自然,从而在土地上赚钱,这完全违背了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
  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过去是个男性化的人,对自然知之甚少。受他父亲的影响,她还想把这块土地重新改造成肥沃的土壤,以务农为生。然而,在她去了河边并对那里的土地进行了调查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那之后,她深深爱上了这片荒野,并下定决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她对大自然有了更好的理解后,她的女性意识被唤醒了。
  亚历山德拉和她的父亲约翰·伯格森虽然聪明,但仍然无法控制土地的脾气。她经历了三年的干旱和失败,用尽了所有的智力,如果她仍然缺乏对自然的了解,她将永远不会有机会提高自己。亚历山德拉对自然的理解与她的女性意识密切相关,因此她对自然的态度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年的干旱使亚历山德拉重新思考大自然到底是什么。当亚历山德拉决定到河边的村庄去调查另一边的农场时,她发现她的土地比所显示的更有潜力。在看到“大好机会”的时候,她下定决心要对自己的土地有信心,坚持下去,直到接受为止。亚历山德拉对土地也有了新感觉,这对她来说是美丽的,富有的,坚强的和光荣的。她对土地的看法从一个有利可图的工具变成了她应该欣赏的杰作,对土地的情感依恋也在她身上蔓延。大自然的伟大加强了她的信仰,支持她走出苦难,走向光明的未来。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与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可以用生态女性主义观点来考虑一套新的发展理念。生态女性主义者呼吁,如果人类想在地球上生存,就应该正确处理环境问题和性别歧视。研究小说中人物的成功与失败会给我们一个解决人类与自然、现代社会男女之间矛盾的建议。
  参考文献:
  [1]Cather, Willa. O, Pioneers!.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2004.
  [2]Lorentzen, Lois Ann. “Ecofeminism: An Overview.” Forum on Religion and Ecology. Ed. Mary Evelyn Tucker. New Haven: Yale School of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02: 31-33.
  [3]McGuire, Cathleen. “Ecofeminist Visions.” American Political Thought. Ed. Kenneth Dolbeare.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2004: 41-47.
其他文献
摘 要:莎士比亚不仅是伟大的剧作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在十四行诗方面的成就,不仅在英国,乃至在世界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巅峰。莎翁作品中含有大量的博喻现象,西方人把这种博喻现象称为“莎士比亚式比喻”,十四行诗也不例外,诗歌中大量博喻和隐喻的使用,使诗歌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而是具有千变万化的修辞之美和深邃的思想。  关键词:十四行诗;事物性博喻;事件性博喻  作者简介:赵梦(1991-),女,湖北人,上
摘 要:日本历史的发展中,是在明治维新之后逐渐步入现代化的社会。在西方文化的传递下,原先封建式的日本思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男女平等的观念也逐渐渗透到日本思想发展的潮流中,而日本女性的地位在这样的形势下也得到了提高。从日本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女性形象的变化。因此,本文将会结合芥川龙之介等的作品来分析其内含的女性形象的特点,以此来分析文化视野下女性的地位。  关键词:文化视野;日本文学作品;女
新闻工作是一个严肃而神圣的职业。能够成为讴歌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是十分光荣的。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像新闻工作者那样以深刻的历史纵深感,理性地触摸和探究 Journalism is
摘 要: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是其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部。小说中的内容很好地表达了他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一生》的探索,希望能够好的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与主旨。  关键词:《一生》;文学创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  《一生》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生平仅有
学位
摘 要:随着《藻海无边》的问世,大家重新关注了加勒比海周围的风起云涌。本文着重分析小说中的所有黑人形象,分析遇到殖民残酷统治时候,究竟该使用怎样的方法来进行反抗?是暴力革命,还是语言冷战,还是像克里斯托芬一样,用文化来武装自己。  关键词:《藻海无边》;黑人形象;颠覆  作者简介:郝书良(1993-),女,汉族,山西大同市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
摘 要:19世纪末以来,席卷全球的帝国主义殖民战争与两次世界大战将传统西方奉行的价值观念彻底击碎,理想国崩塌。在哲学思想上,基督教的传统道德对人的奴役使得尼采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理念。这一切的变化同时也在影响着文学的发展。种种冲击使人们对文学产生了不同的观念。本文将通过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代表什克洛夫斯基的重要理念——陌生化入手,探求什克洛夫斯基文学观念是如何重构的。  关键词:陌生化;文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