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低温停循环术后神经并发症危险因素及防治

来源 :中国医师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0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主动脉手术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对70例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患者在DHCA下行手术治疗,根据术后有无CNS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26例)和对照组(4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术后CNS并发症26例(37.14%),其中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8例,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7例,截瘫1例;死亡1例。术前合并高血压(P=0.001)、发病72h内急症手术(P=0.009)、体外循环时间(P=0.015)、术中脑灌注流量(P=0.005)、术中血液稀释度(P=0.001)、术中及术后24h内红细胞(P=0.033)及血浆输注总量(P=0.034)、术后4h内氧合指数<200mmHg(P=0.043)、术后24h血压波动〉80mmHg(P=0.037)、术后24h内血钠峰值(P=0.001)、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P=0.008)为术后CNS损伤的危险因素。术前高血压病史(P=0.017)、发病后72h内急症手术(P=0.048)、术中脑灌注流量(P=0.015)、术后24h血钠>150mmol/L(P=0.008)是术后CNS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充分评估病情,加强血压控制,术中选择合适的脑灌注方法和流量,合理控制血液稀释度,术后加强电解质监测及高钠血症及时防治,可望减少DHCA主动脉手术后CNS并发症的发生。

其他文献
对于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血管腔内修复术( EVAR )已作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方案被越来越多的血管外科医师所应用。尽管该项技术拥有微创、显效、低风
有症状的髂动脉( iliac artery,IA)或股浅动脉(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SFA)闭塞的腔内治疗,经常会植入支架,尽管医师的经验及支架制作技术不断进展,但支架内再狭窄( in-stent re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行单侧和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术日间手术的并发症,进一步探索单侧和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均可在日间手术开展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患者,女,24岁。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余,血压最高达220/140 mmHg (1 mmHg =0.133 kPa )。口服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多种减压药物血压控制不佳。此次因查体发现肾动脉狭
目的:检测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IRES2-EGFP-NT3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下对新生小鼠耳蜗成纤维细胞的转染情况。方法培养新生小鼠耳蜗成纤维细胞,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TM 2000
目的:应用不同大小的变应原颗粒雾化小鼠,尝试建立具有明显的嗜酸粒细胞( EOS)气道炎症、但无气道高反应性的BALB/c小鼠模型。方法 BALB/c雌性小鼠,分为3组,每组6~8只:大颗粒变应原雾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分析并比较其摆位准确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64例胸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按随
重组基因酵母筛选法因其快速灵敏、廉价易行和高通量而成为较为广泛应用的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法之一.采用96孔培养板替代三角锥瓶对酵母筛选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方法更加简便
目的:探究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血清中血管生成因子质量浓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确诊并接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为实验组,根据葡
目的:观察七氟醚预处理对于冠心病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机制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