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忆幼年读书时对数学的印象,除了做题就还是做题。那时我就在心中默默发誓:长大后我要是当数学老师,就绝不布置这么多作业,让学生们天天玩。儿时的想法虽然多少有些幼稚,但仔细想想,教师每天让小孩子们握着铅笔。埋头练习、计算,沉迷于题海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实在不可取。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数的含义和运算,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用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起他们对数的感觉。因此,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尝试着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对学数学有了兴趣,那我们还愁有“怎么教也不开窍、怎么考也不及格”的学生吗?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我常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作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我在《1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需要,事先在班级的黑板报中以“欢迎新同学”为主题,配以人物、水果、蔬菜、气球、拼音等把1~10各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块黑板报就是最好的教材。我想,这样会比直接利用挂图或是课件来展现教材规定的内容更加直觀、亲切。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追寻问题的答案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也很喜欢帮助老师解决一些“困难”,根据这一特点,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米和厘米》时,我一开始先让学生说说上次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认识了‘厘米’。”我接着追问:“在哪里可以看到它?它有什么用?学生们坐好了等老师请同学回答!”“可以用来量一个东西到底有多长!”一名同学说。我不出声,让同学们用尺来量量黑板的长度(用学生尺)。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学生终于把黑板的长度量了出来。可是坐在下面的学生很不服气,说他量得不对,有几次量错了。教师乘机说:“太麻烦了!量了那么多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少量几次吗?”学生思考后说:“换一把更长的尺就可以量少一点!”这不正是典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吗?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例如,我在教学《统计》一课时,设计了“抛硬币”的游戏:五六名学生一组。一名学生抛出硬币,其他同学做记录。学生们好奇地盯着硬币一次次被抛向空中,认真地做着记录。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创设竞赛情境,引导学生紧张积极地学习
一年级新生刚迈进小学大门,小学生活与幼儿园比较。学习的环境变了,学习内容多了,学习负担重了。使他们原来那种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消失了,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而大量事实表明,低年级学生求知欲强,表现欲强,非常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因此,我除了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创设一些气氛,如“比一比谁的星多”“赛一赛谁的小红旗多”等以外。还在教学中,可开展“比一比”“争当小小数学家…‘算术擂台赛”等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时,我经常组织“比一比,赛一赛”“夺红旗”之类的计算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你争我夺的氛围中强化口算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所创设的一个又一个的情境,都是为了使儿童在优化的情境中活动起来。这样。学习才能成为儿童的主观需求,他们才会乐意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对学数学有了兴趣,那我们还愁有“怎么教也不开窍、怎么考也不及格”的学生吗?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我常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作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我在《1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需要,事先在班级的黑板报中以“欢迎新同学”为主题,配以人物、水果、蔬菜、气球、拼音等把1~10各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块黑板报就是最好的教材。我想,这样会比直接利用挂图或是课件来展现教材规定的内容更加直觀、亲切。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追寻问题的答案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也很喜欢帮助老师解决一些“困难”,根据这一特点,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米和厘米》时,我一开始先让学生说说上次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认识了‘厘米’。”我接着追问:“在哪里可以看到它?它有什么用?学生们坐好了等老师请同学回答!”“可以用来量一个东西到底有多长!”一名同学说。我不出声,让同学们用尺来量量黑板的长度(用学生尺)。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学生终于把黑板的长度量了出来。可是坐在下面的学生很不服气,说他量得不对,有几次量错了。教师乘机说:“太麻烦了!量了那么多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少量几次吗?”学生思考后说:“换一把更长的尺就可以量少一点!”这不正是典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吗?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例如,我在教学《统计》一课时,设计了“抛硬币”的游戏:五六名学生一组。一名学生抛出硬币,其他同学做记录。学生们好奇地盯着硬币一次次被抛向空中,认真地做着记录。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创设竞赛情境,引导学生紧张积极地学习
一年级新生刚迈进小学大门,小学生活与幼儿园比较。学习的环境变了,学习内容多了,学习负担重了。使他们原来那种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消失了,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而大量事实表明,低年级学生求知欲强,表现欲强,非常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因此,我除了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创设一些气氛,如“比一比谁的星多”“赛一赛谁的小红旗多”等以外。还在教学中,可开展“比一比”“争当小小数学家…‘算术擂台赛”等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时,我经常组织“比一比,赛一赛”“夺红旗”之类的计算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你争我夺的氛围中强化口算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所创设的一个又一个的情境,都是为了使儿童在优化的情境中活动起来。这样。学习才能成为儿童的主观需求,他们才会乐意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