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89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1世纪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小学阶段设置信息技术课程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不仅让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在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不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沉闷枯燥等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对小学信息技术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这与多种因素有关,学生初次接受这门具有新颖性的课程的时候是有浓厚兴趣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教师的教学形式与其他科目并没有什么不同,仍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但是与其他科目不同的是,信息技术涉及很多抽象方面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是很容易,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很强,教师对这个方面还不够注意,就会导致学生对信息课程的兴趣逐渐降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是有限的,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抽象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
首先,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定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不必对所有的内容都掌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教师的备课工作包括很多内容,例如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都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思考,教师要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努力使各个环节都能做到完善,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导语,用精彩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导入,例如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视频向学生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期待中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也注意多样性和互动性,总之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其次,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注重知识讲授,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对很多知识都采取讲解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因此,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如ppt、flash动画等等,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把静态的知识直观化,降低课程知识的难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小学生都渴望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特别是来自教师的肯定,针对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用激励化的手段培養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整体素质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作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要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很多知识在不断更新,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掌握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这样才能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进行理论学习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动脑,更要求学生动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讲得过多过细,有些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需要掌握的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是掌握实际应用和实际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讲和练相结合,教师讲的内容要尽量简练,注重让学生根据所讲知识进行动手操,也可以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穿插知识讲解,这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也得到提高。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进行应用,特别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来说,很多知识都是在实践和应用中得到学习和巩固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打字时,教师可以举行打字比赛,可以有中文和英文多种形式,学生对课堂活动有很大的积极性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制作简单的课件,把自己的想法体现到课件中来。当然在课件制作中会涉及到学生不会操作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另外教师要随时进行提问,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总之,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积极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学生兴趣,改进教学方法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89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1世纪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小学阶段设置信息技术课程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不仅让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在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不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氛围沉闷枯燥等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对小学信息技术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这与多种因素有关,学生初次接受这门具有新颖性的课程的时候是有浓厚兴趣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教师的教学形式与其他科目并没有什么不同,仍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但是与其他科目不同的是,信息技术涉及很多抽象方面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是很容易,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很强,教师对这个方面还不够注意,就会导致学生对信息课程的兴趣逐渐降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是有限的,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抽象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
首先,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定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不必对所有的内容都掌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教师的备课工作包括很多内容,例如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都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思考,教师要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努力使各个环节都能做到完善,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导语,用精彩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导入,例如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视频向学生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期待中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也注意多样性和互动性,总之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其次,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注重知识讲授,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对很多知识都采取讲解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因此,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如ppt、flash动画等等,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把静态的知识直观化,降低课程知识的难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小学生都渴望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特别是来自教师的肯定,针对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用激励化的手段培養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整体素质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作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要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很多知识在不断更新,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掌握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这样才能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进行理论学习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动脑,更要求学生动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讲得过多过细,有些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需要掌握的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是掌握实际应用和实际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讲和练相结合,教师讲的内容要尽量简练,注重让学生根据所讲知识进行动手操,也可以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穿插知识讲解,这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也得到提高。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进行应用,特别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来说,很多知识都是在实践和应用中得到学习和巩固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打字时,教师可以举行打字比赛,可以有中文和英文多种形式,学生对课堂活动有很大的积极性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制作简单的课件,把自己的想法体现到课件中来。当然在课件制作中会涉及到学生不会操作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另外教师要随时进行提问,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总之,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积极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学生兴趣,改进教学方法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