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喷雾用于预防急诊科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医药实践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n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喷雾用于预防急诊科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应。方法60例急诊需行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组I以喉麻管喷雾2%利多卡因1次;组II喷雾2次;组III无喷雾为对照组;监测记录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1min、3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结果组I、组II的SBP、DBP、HR均明显比组III缓和。结论2%利多卡因喷雾能有效地预防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利多卡因喷雾;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
  气管插管时易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对原本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循环不稳定的患者构成潜在危险。本方法采用喉麻管气管内喷雾2%利多卡因能满意地预防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急诊需行气管插管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0~66岁,体重46 ~ 84kg。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组I、组II为实验组,组III为对照组。
  1.2 方法:患者常规监测ECG、BP、HR、SPO2,开放静脉通道,患者取仰卧位,以面罩加压通气,待SPO2稳定在95%以上以喉镜暴露声门,组I、组II以2%利多卡因喷雾声门2ml,组II于插管前再喷1次(方法同首次),喷雾后继续面罩加压通气2min,组III无喷雾直接进行气管插管;全部病人于30秒内完成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记录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1min、3min时的SBP、DBP、HR,并加以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病人气管插管前SBP、DBP、HR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SBP 组III在气管插管后各时相SBP均升高非常显著(P<0.01),尤其在气管插管后1minSBP为24.9±2.0kpa,比气管插管前基础值(20.3±1.9kpa)升高40%,组I、组II的SBP在各时相均无明显波动,明显低于组III的同期值(P<0.05)。组IISBP略低于组I,但无统计学意义。
  2.3 DBP DBP的变化基本同SBP的变化。
  2.4 HR组III在气管插管即刻至插管后3min的HR均非常显著增快(P<0.01);尤其是插管后1min,HR为116±11次/min,比插管前基础值83±11次/min增快40%。组I、组II与组III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组IIHR略低于组I,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
  表1各组血流动力学变化(X±s)
  
  
  
  
  
  
  
  
  
  * 与插管前比较P<0.05** 与插管前比较P<0.01
  # 与组I比较P<0.05 & 与组II比较P<0.05
  3 讨 论
  气管插管时,由于喉镜与气管导管对咽喉、气管粘膜的刺激,使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1],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氧供需平衡失调,特别是急诊气管插管患者常常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保持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平衡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还是直接气管插管,即使有人使用一些麻醉药和预防心血管反应的辅助用药,仍不能完全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反应[2-3]。本方法中组I、组II辅以2%利多卡因咽喉及气管内喷雾,BP、HR在气管插管的各时相均无明显升高和增加,提示2%利多卡因气管内喷雾能有效阻断气管粘膜神经末梢感受器反射活动传入,从而抑制气管插管反应。
  参考文献:
  [1] 刑智群,孙丽霞,李敏,等.不同麻醉诱导下气管插管对心血管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306.
  [2] 赵秀云,焦哲顺,黄步义.阿芬太尼用于麻醉诱导插管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1998,14,44-45.
  [3] 周全福,高天华,李幼松.盐酸艾司洛尔用于预防全麻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麻醉与重症监测治疗,1998,2:72-73.
其他文献
下胫腓联合由胫腓骨远端和下胫腓韧带复合体构成,下胫腓联合分离是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常见并发损伤。踝穴上横向螺钉固定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但容易导致螺钉断裂、胫腓下联合骨化、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活动度变小等并发症[1,2,3]。不同的螺钉固定的位置对下胫腓关节的影响已引起骨科医生的关注,但是尚没有定论。作者进行了生物力学实验研究,为临床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
期刊
摘要:进年来冠脉介入治疗术已逐渐成为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并且日益发展成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周围血管并发症少等优点[1],目前,我院经Aleen试验阳性后,首选的是桡动脉穿刺路径 [2]。术后穿刺部位的止血,以往常规采用人工手动压迫15-30分钟后,布胶加压包扎,局部沙袋压迫4小时的止血方法。由于冠心病患者手术前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片、低分子肝素钙针等的抗血
期刊
摘 要:目的 了解荧光定量PCR用于检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肺炎支原体意义。方法:对5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痰和咽拭及27例无呼吸道感染健康人痰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炎支原体DNA。结果:健康人27例中8例PCR阳性,CAP患者中45例留痰标本,其中27例做PCR,全部阳性,咽拭49例,36例阳性。以健康人痰中DNA含量高值为感染阈值,最后确定感染比例50%。结论:健康人中上呼吸道存在肺炎支原
期刊
摘 要:笔者就门诊病人的特殊性,分析门诊健康教育的特点,从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形式、内容和效果评价几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门诊健康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健康教育 门诊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1]。与病房健康教育比较,门诊健康教育相对落后。调查显示,门诊患者中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仅为47
期刊
摘 要:通过回顾分析306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探讨、总结影响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并制定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目的是通过解决剖宫产产妇存在的问题,提高母乳喂养率,这样既保障了产妇的生活质量,又能增强婴儿的抵抗力。  关键词:剖宫产 母乳喂养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剖宫产适应症范围不断扩大,行剖宫产的产妇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剖宫产作为解决分娩困难的一种手段,是
期刊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室,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结合临床与实践现就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及探讨供同行们商榷。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国产左西孟旦注射液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ADHF)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ADHF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给予左西孟旦治疗,对照组给予多巴酚丁胺治疗。124例患者中接受Swan-Ganz导管检查并达到评价指标者[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制剂外用治疗烧伤的疗效。方法:采用榆柏烧伤酊(榆树皮、黄柏,加75%乙醇制成酊剂)外用。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该药能抑制细菌繁殖,促进上皮生长,减少瘢痕形成,方法简单易行,疗效显著,为小面积烧伤的优选药物。  关键词: 烧伤;创面;治疗。  烧伤是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以及战争中常见损伤。正确创面处理不仅可以预防和控制局部感染,避免创面加深,减少并发症,而且可以促进创面早
期刊
摘 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宫颈癌放射治疗并发放射性直肠炎的防护作用。方法 对进行放射性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指导,口腔护理,药物保护等。结果 52例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发生Ⅰ级直肠放射性损伤18例,Ⅱ级直肠放射性损伤2例,Ⅲ级直肠放射性损伤1例,未发生Ⅳ级直肠放射性损伤。结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减轻了放射性直肠损伤程度,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放射治疗;
期刊
摘 要:目的 探讨针对同步放化疗联合厄罗替尼治疗食管癌引起的皮肤损害进行观察和护理。方法 对同步放化疗联合厄罗替尼治疗食管癌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指导,并根据患者皮肤反应发生的时间、症状,制定不同时间段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通过有效的沟通,心理疏导,和不同时间段护理干预措施,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同步放化疗联合厄罗替尼治疗食管癌的治疗。结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减轻了放射性皮炎及厄罗替尼的皮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