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喷雾用于预防急诊科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应。方法60例急诊需行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组I以喉麻管喷雾2%利多卡因1次;组II喷雾2次;组III无喷雾为对照组;监测记录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1min、3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结果组I、组II的SBP、DBP、HR均明显比组III缓和。结论2%利多卡因喷雾能有效地预防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利多卡因喷雾;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
气管插管时易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对原本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循环不稳定的患者构成潜在危险。本方法采用喉麻管气管内喷雾2%利多卡因能满意地预防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急诊需行气管插管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0~66岁,体重46 ~ 84kg。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组I、组II为实验组,组III为对照组。
1.2 方法:患者常规监测ECG、BP、HR、SPO2,开放静脉通道,患者取仰卧位,以面罩加压通气,待SPO2稳定在95%以上以喉镜暴露声门,组I、组II以2%利多卡因喷雾声门2ml,组II于插管前再喷1次(方法同首次),喷雾后继续面罩加压通气2min,组III无喷雾直接进行气管插管;全部病人于30秒内完成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记录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1min、3min时的SBP、DBP、HR,并加以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病人气管插管前SBP、DBP、HR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SBP 组III在气管插管后各时相SBP均升高非常显著(P<0.01),尤其在气管插管后1minSBP为24.9±2.0kpa,比气管插管前基础值(20.3±1.9kpa)升高40%,组I、组II的SBP在各时相均无明显波动,明显低于组III的同期值(P<0.05)。组IISBP略低于组I,但无统计学意义。
2.3 DBP DBP的变化基本同SBP的变化。
2.4 HR组III在气管插管即刻至插管后3min的HR均非常显著增快(P<0.01);尤其是插管后1min,HR为116±11次/min,比插管前基础值83±11次/min增快40%。组I、组II与组III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组IIHR略低于组I,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
表1各组血流动力学变化(X±s)
* 与插管前比较P<0.05** 与插管前比较P<0.01
# 与组I比较P<0.05 & 与组II比较P<0.05
3 讨 论
气管插管时,由于喉镜与气管导管对咽喉、气管粘膜的刺激,使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1],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氧供需平衡失调,特别是急诊气管插管患者常常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保持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平衡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还是直接气管插管,即使有人使用一些麻醉药和预防心血管反应的辅助用药,仍不能完全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反应[2-3]。本方法中组I、组II辅以2%利多卡因咽喉及气管内喷雾,BP、HR在气管插管的各时相均无明显升高和增加,提示2%利多卡因气管内喷雾能有效阻断气管粘膜神经末梢感受器反射活动传入,从而抑制气管插管反应。
参考文献:
[1] 刑智群,孙丽霞,李敏,等.不同麻醉诱导下气管插管对心血管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306.
[2] 赵秀云,焦哲顺,黄步义.阿芬太尼用于麻醉诱导插管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1998,14,44-45.
[3] 周全福,高天华,李幼松.盐酸艾司洛尔用于预防全麻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麻醉与重症监测治疗,1998,2:72-73.
关键词:利多卡因喷雾;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
气管插管时易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对原本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循环不稳定的患者构成潜在危险。本方法采用喉麻管气管内喷雾2%利多卡因能满意地预防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急诊需行气管插管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30~66岁,体重46 ~ 84kg。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组I、组II为实验组,组III为对照组。
1.2 方法:患者常规监测ECG、BP、HR、SPO2,开放静脉通道,患者取仰卧位,以面罩加压通气,待SPO2稳定在95%以上以喉镜暴露声门,组I、组II以2%利多卡因喷雾声门2ml,组II于插管前再喷1次(方法同首次),喷雾后继续面罩加压通气2min,组III无喷雾直接进行气管插管;全部病人于30秒内完成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记录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1min、3min时的SBP、DBP、HR,并加以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病人气管插管前SBP、DBP、HR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SBP 组III在气管插管后各时相SBP均升高非常显著(P<0.01),尤其在气管插管后1minSBP为24.9±2.0kpa,比气管插管前基础值(20.3±1.9kpa)升高40%,组I、组II的SBP在各时相均无明显波动,明显低于组III的同期值(P<0.05)。组IISBP略低于组I,但无统计学意义。
2.3 DBP DBP的变化基本同SBP的变化。
2.4 HR组III在气管插管即刻至插管后3min的HR均非常显著增快(P<0.01);尤其是插管后1min,HR为116±11次/min,比插管前基础值83±11次/min增快40%。组I、组II与组III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组IIHR略低于组I,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
表1各组血流动力学变化(X±s)
* 与插管前比较P<0.05** 与插管前比较P<0.01
# 与组I比较P<0.05 & 与组II比较P<0.05
3 讨 论
气管插管时,由于喉镜与气管导管对咽喉、气管粘膜的刺激,使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1],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氧供需平衡失调,特别是急诊气管插管患者常常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保持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平衡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还是直接气管插管,即使有人使用一些麻醉药和预防心血管反应的辅助用药,仍不能完全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反应[2-3]。本方法中组I、组II辅以2%利多卡因咽喉及气管内喷雾,BP、HR在气管插管的各时相均无明显升高和增加,提示2%利多卡因气管内喷雾能有效阻断气管粘膜神经末梢感受器反射活动传入,从而抑制气管插管反应。
参考文献:
[1] 刑智群,孙丽霞,李敏,等.不同麻醉诱导下气管插管对心血管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306.
[2] 赵秀云,焦哲顺,黄步义.阿芬太尼用于麻醉诱导插管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1998,14,44-45.
[3] 周全福,高天华,李幼松.盐酸艾司洛尔用于预防全麻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麻醉与重症监测治疗,1998,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