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耿星河,天下千秋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07403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的诗犹如一面时代的镜子,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三吏》《三别》即是杜甫的代表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孜孜以求的理想。尽管他郁郁不得志,后来又经历了安史之乱,流离失所,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但这些并没有击垮他。纵观他的一生,始终心忧社稷,“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永恒主旋律。
  一、吟咏自然,心系祖国
  杜甫有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清新明朗,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折射出他深深的赤子之心。例如,一提起歌咏泰山的诗篇,后人立即想到杜甫那首《望岳》,可见其影响力。全诗描绘泰山的壮美,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尤其是末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句不但写出了泰山的雄浑,也体现出诗人的壮阔胸襟,引发后人情感上的共鸣。再看他在夔州寓居时所作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意境雄浑阔大,感情深沉悲凉。前两联描写登高所见所闻,“无边”两句,无论是摹写形态,还是渲染气势,都非常生动传神,为后人所激赏。后两联抒发登高感触之情。诗人不仅描绘自然之秋,更渗透了他漂泊异乡、老病愁苦、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
  二、关注黎元,悲悯天下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杜甫到处辗转流离,因而他有更多机会了解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目睹百姓居无定所,生活艰难的情状,他给予了深切的同情。于是他奋笔疾书,替黎民百姓呐喊。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大声疾呼:“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是贯穿全诗的思想,也是杜甫一生真实写照。他当时刚经历丧子之殇,然而诗人推己及人,把由一己之哀痛推及万民之哀痛,联想到贫穷的百姓会在粮食收获的季节没有粮食。我们再一次为杜甫悲悯天下的博大胸襟所折服。同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摧毁,又遇上了绵延不断的秋雨,屋漏被湿,全家无法安卧,处境极其悲惨。但诗人从自身不幸遭遇生发开来,关注到那些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穷苦百姓,于是吟出“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他甘愿为天下贫寒之人解除痛苦哪怕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这种舍身利人的精神,恰是诗人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
  三、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巨大灾难是不言而喻的。战争不但破坏生产,而且人们生离死别,饿殍遍野。杜甫及亲人的遭遇就是最典型的说明。因此,杜甫诗作中多有对战争的描述,乐府诗《兵车行》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诗人选取了一个亲人相送的凄凉画面,官府抓壮丁去前线打仗,亲人别离痛苦。当时王朝征战越来越频繁,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是激烈而残酷的,“边庭流血成海水”,边疆的战士血流成海,但是“武皇开边意未已”,统治者用武力扩张领土的贪欲并没有停止。诗作反映了统治者穷兵黩武、征调不止所造成的田园荒芜、苛税繁重等社会问题。《兵车行》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评论家所赞赏,它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心声,今人读之,仍有裨益。
  四、揭露腐败,宣泄愤懑
  杜甫关注民生的同时,把矛头指向了造成百姓苦难根源的统治者。杜甫有许多诗篇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统治官僚的腐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同时宣泄了诗人愤懑之情。在《丽人行》里,诗人以精工细笔描绘了三月上巳日杨氏兄妹曲江游宴的场景,极写其衣着华丽,宴饮奢侈,诗人寓贬于褒,辛辣地讽刺了统治者荒淫骄纵的生活。《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一诗揭露了贪官污吏如何巧立名目向百姓横征暴敛的事实,将这些腐败的贪官污吏斥责为“蝥贼”,从“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怀着强烈的憎恨。他认为要拯救黎民百姓,必须先除去这些强取豪夺、盘剥百姓的贪官。
  综上所述,尽管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壮志未酬,但他不计个人得失,始终心系社稷,以天下为己任,为百姓谋幸福,这是生命真正的乐章。从大唐盛世走来的杜甫,以他的宏大气魄、赤子之心和时代责任感,影响并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即使诗人的躯壳化为泥土,但他对祖国的拳拳之爱必将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星星永久闪耀!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据调查现在的在校高中生对诗歌的兴趣平平。是现在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降了,还是流传了几千年的诗歌不符合现在学生的“口味”呢?笔者认为,不是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情感和内涵挖掘不够,而是在挖掘的时候总是“牵”着学生走,学生总是在教师划的圈子里活动,少了点自己的感悟,少了点思想的自由驰骋。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在诗歌的国度里飞翔呢?笔者认为:朗读,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  在高考对考生“诗歌
【摘 要】对于《老王》一文中所表达的“愧怍”之情的理解,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尝试从杨绛同类散文作品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的角度切入,以她自剖时所触及的自己灵魂深处的“类群”观念与“私心”意识为落点,来感受她这样的典范知识分子特有的风致高迈。  【关键词】“有心” 类群观 无意 “私心”     杨绛简约朴实、含蓄温婉的叙述风格,让她在《老王》结尾处留下的那句反思语:“几年过去了,我
一、“寻访最美田中人”征文  襄阳市田家炳中学地处襄州区中心地段交通路,毗邻襄阳东站,遥对东津新城,交通便利。进入校门,放眼望去,一排迷人的樱花含苞待放,正如十七八岁的美男少女用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给我们的校园添上最亮的一笔。那饱经沧桑而又激励了无数学子的勤奋石,以及那承载着万千学子美好未来的教学楼,彰显了田家炳中学勤奋进取、严谨务实的主题。走在密密的樟树林,阵阵拂过的清风令人心旷神怡。平整洁净的塑
作文之道,始于审题,承于立意,终于表达。审题之道,在于准确和规范,立意之道在于运思和创意。只有意在笔先,才能胸有成竹。古人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是文章的灵魂。它不仅可以指思想,它还可以指一篇文章的情绪或心境,或表现为一种“理”或“趣”,一种美。立意即确定主题,就是确定写作意向,展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中心论点,是对材料和文题的综合认识、深刻评价和精准把握。  思维能力是写作
【摘 要】优秀的记叙文除了要有一个好的主题与生动传神的语言外,还需要有曲折多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并引起读者兴趣,增强感染力。如何设计情节?悬念、转折、巧合、误会是其中常用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记叙文 教学 情节设计    优秀的记叙文除了要有一个好的主题与生动传神的语言外,还需要有曲折多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并引起读者兴趣,增强感染
在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因写作素材欠缺而使文思难以拓展的现象普遍存在,素材的选用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提高的瓶颈。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必须从素材感知、素材筹划、素材控制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厚积薄发中展示才情,写好议论文。  一、素材感知,训练时把握多维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素材意蕴,首先要提升学生看待素材的眼光。  生活中并不缺少好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好素材的眼光。发现好素材的眼光取决
【摘 要】朗读在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理解鉴赏作品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朗读,可以体悟情感,丰富想象,体悟语言美,感受诗的意境,积累知识,发现诗歌蕴涵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朗读 体悟情感 想象 意境 积累    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即使存在着时间和文化上的差异,但在情感上是有共性的,所以诗歌鉴赏方法有迹可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人人皆知,那么如何通过朗读来达到
【摘 要】新材料作文是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形式。细察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发现它们之所以能胜出,首先是对材料理解得透彻;其次是善于整体性地把握材料,洞察材料的意义;再者是善于超越材料直接概括出的意义,利用相似性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意义延伸到其他领域。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 审题 立意    在今年的19套高考试卷中,新材料作文占10个,成为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形式。为什么各地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向经典作品学习语言是途径之一。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文是大家公认的美文,江苏省把它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现代散文选读》。对该文的语言特色文学评论家赞不绝口:“诗的语言”,“音乐的旋律”,“辞藻华美流畅,色彩浓丽繁复”,“节奏跌宕起伏,汪洋恣肆”……不过,多是大而化之的赞誉,不便于中学生学习。笔者不辞知识浅陋,试对《翡》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色和优点,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追求思维和表达的创新。  福建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要求是“深刻、丰富、文采、创新”,其中“深刻”排在首位。所谓“深刻”,是指作文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而对“创新”的阐述要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