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之巧重在运思之妙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44121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之道,始于审题,承于立意,终于表达。审题之道,在于准确和规范,立意之道在于运思和创意。只有意在笔先,才能胸有成竹。古人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是文章的灵魂。它不仅可以指思想,它还可以指一篇文章的情绪或心境,或表现为一种“理”或“趣”,一种美。立意即确定主题,就是确定写作意向,展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中心论点,是对材料和文题的综合认识、深刻评价和精准把握。
  思维能力是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构件,它不仅关乎审题立意的准确新颖、巧妙独特,也贯穿于整个写作的构思运思、剪裁组材甚至语言表达的一系列过程。因而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是写出高质量的作文的重要前提。有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有了熟练的运思能力,作文时才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所以,作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自己去探究、去思考的习惯。要精心设计问题,从审题立意到构思表达精心开导引导,引发积极的思考,培养运思的技巧。近年,很多省市的高考作文由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或新材料作文等题型回归到材料作文,在这样的背景下,考场作文的审题立意,特别是立意时的巧妙运思显得尤为重要。
  考纲透析
  《考试说明》中对审题立意有两个层级要求。
  一是基础等级要求中的符合题意和思想健康。符合题意指审题要准确,立意要正确。所谓准确,就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现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准确、全面地理解试题所要求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所谓正确就是“量体裁衣”,选择角度要不偏不倚,提炼观点要不枝不蔓,更不能舍本逐末另起炉灶。
  二是发展等级要求,即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或点明原因,论述结果;或指出规律,预见发展;或抓住关键,击中要害。总之,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思想深刻还应该有另一层含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要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总之,审题必须做到清晰明了,要准不要偏,要全不要漏。立意必须做到不蔓不枝,要深不要浅,要新不要旧。
  现状剖析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均分普遍偏低,作文高考的总体状况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思考不充分,思维不规范,是影响得分的重要的因素。
  在审题立意方面很多考生因为轻视立意,常常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或立意平平落入俗套,或立意就米下锅,天马行空。思路没有章法,紊乱无序,或思考没有质量,浮浅肤浅,要想作文出彩那是不可能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思考不充分或不会思考,思路不严密或没有思路。具体说来也有以下几种情况:
  1.思路的失盲症 思维程序不规范,运思方法不科学等,常常是作文失败的症结所在。看到作文材料,匆匆扫描,不及深思熟虑抓住一点就仓促下笔。结果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思想的侏儒症 高考作文要求观点深刻、透彻,要有启发性。而有的文章流露出来的思想就像永远长不高的侏儒,总是停留在幼儿水平,表现出思想水平的幼稚化。
  3.思维的紊乱症 首先是结构混乱,记叙没有线索,论证没有思路。其次,对问题认识不清,观点不明确,态度不明朗。写完之后还模棱两可,不知所云。
  方法解析
  那么,怎样才能在万千学子中一枝独秀?答案是:高瞻远瞩,内外兼修,规范思维,巧妙运思。在作文备考中既要重视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科学性,还要注意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和独创性。要学会运用以下两种特殊思维方式。
  一是逆向思维 独拔众论,标新立异。用逆向思维破除从来如此的思维定势,从彼一面去探索,反其意而思之,就会有新颖独到的另一种发现,就能下笔惊风,落笔泣雨。
  二是发散思维 对一件事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搜索,大胆独创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的特性,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之功。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思维意识,培养思维品质。
  ①集中与发散能力。看到材料或者题目,要先运用发散思维,自己想到哪些角度,哪些材料等,然后运用集中思维,分析哪些角度更适合自己,更有新意和深度,哪些材料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②分析和综合能力。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综合则是把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并结合起来。这既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
  ③抽象和概括能力。概括是把各个事物的共同属性综合起来,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抽象是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程。无论哪一种思维都要求叙事说理的具体化——就是把抽象概括的东西直观化、感性化。使文章言之有物——写人,有血有肉;写景,有声有色;状物,细腻逼真;说理,精辟透彻;避免内容空洞。
  ④联想与想象能力。联想是根据事物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失去了联想和想象,作文就失去了神韵和灵性。
  2.保证多步思考,学会多维思考
  从运思的内容和过程看,这里的“多步”和“多维”其实是“多角度”的细分。从类别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体裁的多角度,即写作形式上的多角度,用同一题材写出不同文体的文章;二是主题上多角度,即思想上的多角度,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立意,用同一题材写出不同立意的作文。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准确审题立意就要学会巧妙运思,善于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还要做到正确思考,准确思考,全面思考;更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养成有序思考深度思考的习惯,不要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总之,要选取独特的切入点,体现“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主题。
其他文献
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最终达到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目的,并同时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笔者试从《虞美人》、《声声慢》两首词对“愁思”的抒写出发,从“愁思”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教会学生找到一种全新的诗词阅读鉴赏方法,“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一、“愁思”的内容  
《采薇》的主题一直被认为是戍守边防的战士的思归之情,可是在经过认真研读之后,发现此种解读有它误解之处。  对本诗主题的解读为思归之意,恐怕最重要的原因是诗歌的末章中说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起码可以理解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但这并不能作为全诗的主题来理解。诗歌的主题是用来统率全诗内容的本质内涵,而诗歌的感情基调只是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感情脉络。  从全诗来看,一二三章以薇的生长起兴,写岁月的流逝
几度,是美的平衡点?  几何,代表诗中的王维?  那个儒雅灵秀为诗而生的人,可曾在儿时理想的云端跨过彩虹?可曾也瞥见“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韦应物式的闲适散冲?  王维的诗是时间的遗址上长出的冰雕,在风雨的剥蚀中,在时光的荏苒里,愈加唯美而透亮。  是的,是那个亦官亦隐,游弋于京城边塞水乡大漠的唐代的王维。那个才情可嘉,诗句令人销魂的摩诘。  阅读王诗,心可以美到颤栗。他的诗,犹如一支
苏轼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这个传奇人物所经历的一切以及他的豪放洒脱的性情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而他在湖北黄州这个人生历程中的重要转折地所写的几篇诗文,更是备受瞩目。这些诗文成为人们研究苏轼思想境界的重要参考文献。  现在,为了研读苏轼,我们先回顾一下,在这个大文学家来到湖北黄州之前经历的风雨。  苏轼(1037-1101),嘉佑六年(1061)应中制科考试,因才华横溢成了当时皇帝面前的红人。元丰二年
引导促思考,善思提效率。  让引导出成果,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有所专、学有所用。建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符合新课改的“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以为搭建一座“心”桥,让教师的“掌心”贴上学生的“内心”,心心相通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策略。  一、巧用“爱、情”,让心与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
【摘 要】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乏于阅读、苦于写作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用自由阅读与自由写作的方法激发学生读写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自由阅读 自由写作 乐趣 灵感    阅读与写作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健康人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有着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健康人格的人大多都有着较为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事实上,自由而放松的阅读和写作,能缓解人的思想压力,丰富人的精神品质,是
2013年高考结束后,我有幸参加了山西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在短短12天的评卷工作中,山西省高考学子们的才华与才情,让我大开眼界,惊叹又惊喜。惊喜之余,也同样关注到了许多学生不成功的考场之作。现就2013年高考作文试题作粗略分析,与同仁们一起分享,以此为决战2014年高考的师生提供点滴帮助。  一、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题型  近10多年的高考作文题型演变,是由话题作文逐步向新材料作文转变的过程。这种转
据调查现在的在校高中生对诗歌的兴趣平平。是现在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降了,还是流传了几千年的诗歌不符合现在学生的“口味”呢?笔者认为,不是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情感和内涵挖掘不够,而是在挖掘的时候总是“牵”着学生走,学生总是在教师划的圈子里活动,少了点自己的感悟,少了点思想的自由驰骋。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在诗歌的国度里飞翔呢?笔者认为:朗读,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  在高考对考生“诗歌
【摘 要】对于《老王》一文中所表达的“愧怍”之情的理解,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尝试从杨绛同类散文作品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的角度切入,以她自剖时所触及的自己灵魂深处的“类群”观念与“私心”意识为落点,来感受她这样的典范知识分子特有的风致高迈。  【关键词】“有心” 类群观 无意 “私心”     杨绛简约朴实、含蓄温婉的叙述风格,让她在《老王》结尾处留下的那句反思语:“几年过去了,我
一、“寻访最美田中人”征文  襄阳市田家炳中学地处襄州区中心地段交通路,毗邻襄阳东站,遥对东津新城,交通便利。进入校门,放眼望去,一排迷人的樱花含苞待放,正如十七八岁的美男少女用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给我们的校园添上最亮的一笔。那饱经沧桑而又激励了无数学子的勤奋石,以及那承载着万千学子美好未来的教学楼,彰显了田家炳中学勤奋进取、严谨务实的主题。走在密密的樟树林,阵阵拂过的清风令人心旷神怡。平整洁净的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