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这个传奇人物所经历的一切以及他的豪放洒脱的性情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而他在湖北黄州这个人生历程中的重要转折地所写的几篇诗文,更是备受瞩目。这些诗文成为人们研究苏轼思想境界的重要参考文献。
现在,为了研读苏轼,我们先回顾一下,在这个大文学家来到湖北黄州之前经历的风雨。
苏轼(1037-1101),嘉佑六年(1061)应中制科考试,因才华横溢成了当时皇帝面前的红人。元丰二年(1079)秋,时年苏轼42岁,因作诗讽刺新法,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天幸英才,最终苏轼躲过此大劫。出狱后苏轼被贬到黄州,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并无实权。此次被贬,是他生平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因此对他的人生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踌躇满志的苏轼中了进士,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有远大政治抱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他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而实际上,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他不是空喊报国之志的文人,他确实是有能力大干一场的。在杭州时,苏轼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及运河,筑西湖堤。著名的西湖因苏轼而名闻天下。他又曾捐黄金50两,建安乐坊,三年医愈千人;在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他怜贫济老,处处为百姓着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不幸的是,1079年前的苏轼,看出了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弊端,于是耿直的他写诗讽刺新法,由此招来牢狱之灾。一个踌躇满志的实干家一下子成了阶下囚,这种巨大的落差就犹如从万丈悬崖上跌入低谷,若非亲身经历,谁能体会苏轼在狱中的日日夜夜是如何渡过的呢?不幸中的万幸,黄州这块远离京城的土地,以及在这块土地上的日夜不停息流淌的长江,就在此时以自己沉静而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个被撞得头破血流的漂泊的游子。
好在苏轼天生有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好在他兼收并蓄了儒道释三家的精髓,并把它们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生活。所以沦落到黄州的苏轼虽然有时也会发出人生无常苦短的感慨,但他终于有能力从风雨中瞥见彩虹的光芒,并因这个光芒而把自己的人生涂抹得五彩斑斓。
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以成”,就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1082年,苏轼的文学作品获得大丰收,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赤壁赋》等流传千古的诗文。
赤壁,因为它被认为是三国周瑜战斗过的地方,也因为险要的山势、浩渺的江水而备受苏轼喜爱,光顾赤壁成了他在黄州的一大乐事。
这一日,当苏轼再一次来到赤鼻矶时,情不自禁地又忆起了当年曾令“樯橹灰飞烟灭”“雄姿英发”的周瑜,想起自己大起大落的人生,想起自己满怀壮志却无法施展,想起年华已逝,不禁从内心深处感慨“人生如梦”。
这一声感慨,世人多认为反映了苏轼消极的一面,可是,如果摒弃人们加之于“消极”和“积极”这对概念上的带有偏见的情绪,我们会明白,但凡具有正常情绪的人们,在遇到人生的大的起伏时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或失落或悲哀等所谓的“消极”情绪的,这就像太阳运行到天顶必须西沉一样,“人生如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世态真相,是对客观事实的表达。
在另一篇《赤壁赋》中,苏轼又借一位客人之口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当一帮朋友在长江上玩得忘乎所以,飘飘欲仙时,一曲“如泣如诉”的洞箫在渺茫的江上升起,客人感慨:当年不可一世的曹孟德在哪里?浩浩的江水不停息,我们的生命多么的短暂多么的渺小!
这一声叹息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如出一辙。此时此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被明令不准干预政事的苏轼,“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谁知道过着凄苦生活,“幽人独往来”的他曾多少次光顾这寄托他浩渺心事的赤壁呢?当抱负如“樯橹灰飞烟灭,”当时光如长江流水滚滚东逝,他当然有充分理由寄情山水,抒发自己的苦闷。于是,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苏轼写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反映了苏轼试图从世俗生活中摆脱内心苦闷所作的挣扎,借酒浇愁,酒醒之后现实依然是现实,他依然是一个被贬的团练副使,多想从此凭一叶小舟,在江海间如庄子般逍遥自在的生活啊!
二、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苏轼的才情仅用来抒发人生苦短,苏轼的内心永远都因被贬而患得患失,他就没有什么人格魅力了。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的这位文学大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经由悲哀走向洒脱,经由失落看到希望。
《定风波》是表现苏轼洒脱性情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明。
那天也是和一帮朋友,在前往沙湖道中,遇到了突如其来的一场雨。拄着竹杖,穿着芒鞋的苏轼在雨中不慌不忙地“吟啸”且“徐行”,这副“吟啸徐行”图活脱脱刻画了一个面对困境自得自适的苏轼。在人生的风雨中,苏轼没有一味地狼狈逃避,而是敞开怀抱放下挂碍,无拘无束的迎接并享受这突如其来的如雨的打击。
其实,说起苏轼这种境界的得来真的很不容易。乌台诗案时,被捕入狱的他在牢中也曾命悬一线,在生与死,得与失的忧患中,苏轼渡过了难捱的103天牢狱生活。他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率真性情很难应付官场的尔虞我诈,痛定思痛,当人生的历程被迫发生转折时,知趣的他很快由儒家的积极进取于仕途转向佛道,这两家的“无为”“随遇而安”出世“苦空”思想,在他的人生低谷时及时地拯救了他。他开始时时刻刻用佛道禅理参悟人生,从而解放自己,去掉困缚在内心深处的郁闷。下棋时,他体悟“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在幽静山野时,他恍然“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在沙湖道中遇雨时,他潇洒地唱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然,深谙佛道,与佛印和尚交往甚密的苏轼因艰难困苦所悟到的并非只这点,因为《定风波》最后还有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生旅途中,我曾欣赏过艳阳高照的晴天,也曾遭遇过风雨如晦的阴天,如今这一切,都如大雁飞过,天际没有留下一丝儿痕迹,我心纯净湛蓝,了无挂碍。
类似的思想在《赤壁赋》中也表露无遗,先看苏轼对“水”与“月”的看法,“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一切都在不断地流逝,但流逝背后有不变的永恒存在,即便失去所有,但只要有能力欣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我们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在这里,“水”与“月”在现象上的变化代指人生路途中的一切起伏,这些起伏曾经在苏轼内心掀起狂风巨浪,然而也正是这些巨浪狂风让他的性格和思想开始沉淀、成熟,年少的轻狂、才华、自负渐渐内敛,到秋天结成了一粒粒淡定的果实,所有的生命力都蕴含在这些果实中,遇缘则发芽。
所以苏轼说,我们何必为一时的得失而忧心忡忡呢?生命永恒,宝藏无尽,我且受用这无边的水月好了。
说起水月,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或许可以拿来作为此时苏轼心情的佐证:有个惮师住在山里,某天出门之后,小偷光顾了他的“家”,一看家徒四壁,只好走人,却未料与回来的禅师撞个正着,禅师见小偷一无所获,颇感歉疚,于是抱起自己唯一的财产——一床棉被,塞给了小偷,小偷莫名其妙张皇失措地离开后,禅师目送他的背影,望着天上的明月,感叹道:“可怜的人啊,我真想把天上这一轮明月也送给你。”
看来苏轼的人生经历一番缺损后,他也开始深谙明月之道。外在的有阴晴圆缺的明月也好,内在的患得患失也好,都让他学会欣赏接纳,而这种对天然之美的容受正是对抗世俗污染的良药。
现在,为了研读苏轼,我们先回顾一下,在这个大文学家来到湖北黄州之前经历的风雨。
苏轼(1037-1101),嘉佑六年(1061)应中制科考试,因才华横溢成了当时皇帝面前的红人。元丰二年(1079)秋,时年苏轼42岁,因作诗讽刺新法,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天幸英才,最终苏轼躲过此大劫。出狱后苏轼被贬到黄州,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并无实权。此次被贬,是他生平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因此对他的人生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踌躇满志的苏轼中了进士,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有远大政治抱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他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而实际上,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他不是空喊报国之志的文人,他确实是有能力大干一场的。在杭州时,苏轼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及运河,筑西湖堤。著名的西湖因苏轼而名闻天下。他又曾捐黄金50两,建安乐坊,三年医愈千人;在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他怜贫济老,处处为百姓着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不幸的是,1079年前的苏轼,看出了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弊端,于是耿直的他写诗讽刺新法,由此招来牢狱之灾。一个踌躇满志的实干家一下子成了阶下囚,这种巨大的落差就犹如从万丈悬崖上跌入低谷,若非亲身经历,谁能体会苏轼在狱中的日日夜夜是如何渡过的呢?不幸中的万幸,黄州这块远离京城的土地,以及在这块土地上的日夜不停息流淌的长江,就在此时以自己沉静而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个被撞得头破血流的漂泊的游子。
好在苏轼天生有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好在他兼收并蓄了儒道释三家的精髓,并把它们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生活。所以沦落到黄州的苏轼虽然有时也会发出人生无常苦短的感慨,但他终于有能力从风雨中瞥见彩虹的光芒,并因这个光芒而把自己的人生涂抹得五彩斑斓。
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以成”,就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1082年,苏轼的文学作品获得大丰收,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赤壁赋》等流传千古的诗文。
赤壁,因为它被认为是三国周瑜战斗过的地方,也因为险要的山势、浩渺的江水而备受苏轼喜爱,光顾赤壁成了他在黄州的一大乐事。
这一日,当苏轼再一次来到赤鼻矶时,情不自禁地又忆起了当年曾令“樯橹灰飞烟灭”“雄姿英发”的周瑜,想起自己大起大落的人生,想起自己满怀壮志却无法施展,想起年华已逝,不禁从内心深处感慨“人生如梦”。
这一声感慨,世人多认为反映了苏轼消极的一面,可是,如果摒弃人们加之于“消极”和“积极”这对概念上的带有偏见的情绪,我们会明白,但凡具有正常情绪的人们,在遇到人生的大的起伏时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或失落或悲哀等所谓的“消极”情绪的,这就像太阳运行到天顶必须西沉一样,“人生如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世态真相,是对客观事实的表达。
在另一篇《赤壁赋》中,苏轼又借一位客人之口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当一帮朋友在长江上玩得忘乎所以,飘飘欲仙时,一曲“如泣如诉”的洞箫在渺茫的江上升起,客人感慨:当年不可一世的曹孟德在哪里?浩浩的江水不停息,我们的生命多么的短暂多么的渺小!
这一声叹息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如出一辙。此时此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被明令不准干预政事的苏轼,“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谁知道过着凄苦生活,“幽人独往来”的他曾多少次光顾这寄托他浩渺心事的赤壁呢?当抱负如“樯橹灰飞烟灭,”当时光如长江流水滚滚东逝,他当然有充分理由寄情山水,抒发自己的苦闷。于是,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苏轼写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反映了苏轼试图从世俗生活中摆脱内心苦闷所作的挣扎,借酒浇愁,酒醒之后现实依然是现实,他依然是一个被贬的团练副使,多想从此凭一叶小舟,在江海间如庄子般逍遥自在的生活啊!
二、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苏轼的才情仅用来抒发人生苦短,苏轼的内心永远都因被贬而患得患失,他就没有什么人格魅力了。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的这位文学大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经由悲哀走向洒脱,经由失落看到希望。
《定风波》是表现苏轼洒脱性情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明。
那天也是和一帮朋友,在前往沙湖道中,遇到了突如其来的一场雨。拄着竹杖,穿着芒鞋的苏轼在雨中不慌不忙地“吟啸”且“徐行”,这副“吟啸徐行”图活脱脱刻画了一个面对困境自得自适的苏轼。在人生的风雨中,苏轼没有一味地狼狈逃避,而是敞开怀抱放下挂碍,无拘无束的迎接并享受这突如其来的如雨的打击。
其实,说起苏轼这种境界的得来真的很不容易。乌台诗案时,被捕入狱的他在牢中也曾命悬一线,在生与死,得与失的忧患中,苏轼渡过了难捱的103天牢狱生活。他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率真性情很难应付官场的尔虞我诈,痛定思痛,当人生的历程被迫发生转折时,知趣的他很快由儒家的积极进取于仕途转向佛道,这两家的“无为”“随遇而安”出世“苦空”思想,在他的人生低谷时及时地拯救了他。他开始时时刻刻用佛道禅理参悟人生,从而解放自己,去掉困缚在内心深处的郁闷。下棋时,他体悟“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在幽静山野时,他恍然“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在沙湖道中遇雨时,他潇洒地唱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然,深谙佛道,与佛印和尚交往甚密的苏轼因艰难困苦所悟到的并非只这点,因为《定风波》最后还有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生旅途中,我曾欣赏过艳阳高照的晴天,也曾遭遇过风雨如晦的阴天,如今这一切,都如大雁飞过,天际没有留下一丝儿痕迹,我心纯净湛蓝,了无挂碍。
类似的思想在《赤壁赋》中也表露无遗,先看苏轼对“水”与“月”的看法,“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一切都在不断地流逝,但流逝背后有不变的永恒存在,即便失去所有,但只要有能力欣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我们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在这里,“水”与“月”在现象上的变化代指人生路途中的一切起伏,这些起伏曾经在苏轼内心掀起狂风巨浪,然而也正是这些巨浪狂风让他的性格和思想开始沉淀、成熟,年少的轻狂、才华、自负渐渐内敛,到秋天结成了一粒粒淡定的果实,所有的生命力都蕴含在这些果实中,遇缘则发芽。
所以苏轼说,我们何必为一时的得失而忧心忡忡呢?生命永恒,宝藏无尽,我且受用这无边的水月好了。
说起水月,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或许可以拿来作为此时苏轼心情的佐证:有个惮师住在山里,某天出门之后,小偷光顾了他的“家”,一看家徒四壁,只好走人,却未料与回来的禅师撞个正着,禅师见小偷一无所获,颇感歉疚,于是抱起自己唯一的财产——一床棉被,塞给了小偷,小偷莫名其妙张皇失措地离开后,禅师目送他的背影,望着天上的明月,感叹道:“可怜的人啊,我真想把天上这一轮明月也送给你。”
看来苏轼的人生经历一番缺损后,他也开始深谙明月之道。外在的有阴晴圆缺的明月也好,内在的患得患失也好,都让他学会欣赏接纳,而这种对天然之美的容受正是对抗世俗污染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