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gu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这个传奇人物所经历的一切以及他的豪放洒脱的性情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而他在湖北黄州这个人生历程中的重要转折地所写的几篇诗文,更是备受瞩目。这些诗文成为人们研究苏轼思想境界的重要参考文献。
  现在,为了研读苏轼,我们先回顾一下,在这个大文学家来到湖北黄州之前经历的风雨。
  苏轼(1037-1101),嘉佑六年(1061)应中制科考试,因才华横溢成了当时皇帝面前的红人。元丰二年(1079)秋,时年苏轼42岁,因作诗讽刺新法,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天幸英才,最终苏轼躲过此大劫。出狱后苏轼被贬到黄州,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并无实权。此次被贬,是他生平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因此对他的人生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踌躇满志的苏轼中了进士,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有远大政治抱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他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而实际上,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他不是空喊报国之志的文人,他确实是有能力大干一场的。在杭州时,苏轼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及运河,筑西湖堤。著名的西湖因苏轼而名闻天下。他又曾捐黄金50两,建安乐坊,三年医愈千人;在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他怜贫济老,处处为百姓着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不幸的是,1079年前的苏轼,看出了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弊端,于是耿直的他写诗讽刺新法,由此招来牢狱之灾。一个踌躇满志的实干家一下子成了阶下囚,这种巨大的落差就犹如从万丈悬崖上跌入低谷,若非亲身经历,谁能体会苏轼在狱中的日日夜夜是如何渡过的呢?不幸中的万幸,黄州这块远离京城的土地,以及在这块土地上的日夜不停息流淌的长江,就在此时以自己沉静而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个被撞得头破血流的漂泊的游子。
  好在苏轼天生有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好在他兼收并蓄了儒道释三家的精髓,并把它们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生活。所以沦落到黄州的苏轼虽然有时也会发出人生无常苦短的感慨,但他终于有能力从风雨中瞥见彩虹的光芒,并因这个光芒而把自己的人生涂抹得五彩斑斓。
  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以成”,就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1082年,苏轼的文学作品获得大丰收,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赤壁赋》等流传千古的诗文。
  赤壁,因为它被认为是三国周瑜战斗过的地方,也因为险要的山势、浩渺的江水而备受苏轼喜爱,光顾赤壁成了他在黄州的一大乐事。
  这一日,当苏轼再一次来到赤鼻矶时,情不自禁地又忆起了当年曾令“樯橹灰飞烟灭”“雄姿英发”的周瑜,想起自己大起大落的人生,想起自己满怀壮志却无法施展,想起年华已逝,不禁从内心深处感慨“人生如梦”。
  这一声感慨,世人多认为反映了苏轼消极的一面,可是,如果摒弃人们加之于“消极”和“积极”这对概念上的带有偏见的情绪,我们会明白,但凡具有正常情绪的人们,在遇到人生的大的起伏时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或失落或悲哀等所谓的“消极”情绪的,这就像太阳运行到天顶必须西沉一样,“人生如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世态真相,是对客观事实的表达。
  在另一篇《赤壁赋》中,苏轼又借一位客人之口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当一帮朋友在长江上玩得忘乎所以,飘飘欲仙时,一曲“如泣如诉”的洞箫在渺茫的江上升起,客人感慨:当年不可一世的曹孟德在哪里?浩浩的江水不停息,我们的生命多么的短暂多么的渺小!
  这一声叹息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如出一辙。此时此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被明令不准干预政事的苏轼,“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谁知道过着凄苦生活,“幽人独往来”的他曾多少次光顾这寄托他浩渺心事的赤壁呢?当抱负如“樯橹灰飞烟灭,”当时光如长江流水滚滚东逝,他当然有充分理由寄情山水,抒发自己的苦闷。于是,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苏轼写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反映了苏轼试图从世俗生活中摆脱内心苦闷所作的挣扎,借酒浇愁,酒醒之后现实依然是现实,他依然是一个被贬的团练副使,多想从此凭一叶小舟,在江海间如庄子般逍遥自在的生活啊!
  二、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苏轼的才情仅用来抒发人生苦短,苏轼的内心永远都因被贬而患得患失,他就没有什么人格魅力了。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的这位文学大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经由悲哀走向洒脱,经由失落看到希望。
  《定风波》是表现苏轼洒脱性情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明。
  那天也是和一帮朋友,在前往沙湖道中,遇到了突如其来的一场雨。拄着竹杖,穿着芒鞋的苏轼在雨中不慌不忙地“吟啸”且“徐行”,这副“吟啸徐行”图活脱脱刻画了一个面对困境自得自适的苏轼。在人生的风雨中,苏轼没有一味地狼狈逃避,而是敞开怀抱放下挂碍,无拘无束的迎接并享受这突如其来的如雨的打击。
  其实,说起苏轼这种境界的得来真的很不容易。乌台诗案时,被捕入狱的他在牢中也曾命悬一线,在生与死,得与失的忧患中,苏轼渡过了难捱的103天牢狱生活。他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率真性情很难应付官场的尔虞我诈,痛定思痛,当人生的历程被迫发生转折时,知趣的他很快由儒家的积极进取于仕途转向佛道,这两家的“无为”“随遇而安”出世“苦空”思想,在他的人生低谷时及时地拯救了他。他开始时时刻刻用佛道禅理参悟人生,从而解放自己,去掉困缚在内心深处的郁闷。下棋时,他体悟“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在幽静山野时,他恍然“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在沙湖道中遇雨时,他潇洒地唱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然,深谙佛道,与佛印和尚交往甚密的苏轼因艰难困苦所悟到的并非只这点,因为《定风波》最后还有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生旅途中,我曾欣赏过艳阳高照的晴天,也曾遭遇过风雨如晦的阴天,如今这一切,都如大雁飞过,天际没有留下一丝儿痕迹,我心纯净湛蓝,了无挂碍。
  类似的思想在《赤壁赋》中也表露无遗,先看苏轼对“水”与“月”的看法,“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一切都在不断地流逝,但流逝背后有不变的永恒存在,即便失去所有,但只要有能力欣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我们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在这里,“水”与“月”在现象上的变化代指人生路途中的一切起伏,这些起伏曾经在苏轼内心掀起狂风巨浪,然而也正是这些巨浪狂风让他的性格和思想开始沉淀、成熟,年少的轻狂、才华、自负渐渐内敛,到秋天结成了一粒粒淡定的果实,所有的生命力都蕴含在这些果实中,遇缘则发芽。
  所以苏轼说,我们何必为一时的得失而忧心忡忡呢?生命永恒,宝藏无尽,我且受用这无边的水月好了。
  说起水月,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或许可以拿来作为此时苏轼心情的佐证:有个惮师住在山里,某天出门之后,小偷光顾了他的“家”,一看家徒四壁,只好走人,却未料与回来的禅师撞个正着,禅师见小偷一无所获,颇感歉疚,于是抱起自己唯一的财产——一床棉被,塞给了小偷,小偷莫名其妙张皇失措地离开后,禅师目送他的背影,望着天上的明月,感叹道:“可怜的人啊,我真想把天上这一轮明月也送给你。”
  看来苏轼的人生经历一番缺损后,他也开始深谙明月之道。外在的有阴晴圆缺的明月也好,内在的患得患失也好,都让他学会欣赏接纳,而这种对天然之美的容受正是对抗世俗污染的良药。
其他文献
虽然文本细读强调沉入言语,但这种解读也并非只重细部而忽略整体。为防止细读产生窄化文本甚至歪解文本的现象,教师指导学生细读时就不必面面俱到,也不能囫囵吞枣。我们得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重锤敲打,然后细嚼慢咽,从整体参与性上指导学生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风格。那么,如何勾连全篇,整体切入呢?  其一是文眼切入法,以此感知内容,突出主题  文眼可以是标题、关键词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众多的问题与困惑,但在不断教学实践中师生们也会发现一些可行的方法与思路。本文侧重总结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规律,提出某些新颖的思路和解决之道,借此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实效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彼此结合,期待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困惑与问题 方法与思考 期待  从《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与近年各省的高考文言文命题来分析,文言文阅读不管是教材的篇目章节还是高考的分值
在现代社会中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几点心得: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美感、感受快乐,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实验证明,阅读动机强的学生,阅读的效率也会很高。所以,在老师指导阅
【摘 要】自改作文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在具体应用上,要指导学生明确作文评定(分)标准;注重范文研读;注意多种形式结合;及时做好总结。只有如此,才能收到“批改作文要达到不需要批改”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 自改 方法     关于作文批改,叶圣陶先生有过很多论述。他说:“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他还指出:“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我的目光曾久久地停留在这里。读过几遍这本书,总是手不释卷,每一次的感悟都有所不同,会从不同的身份视角去体悟,会从不同的深度去思索,但这段文字一直让我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
高考《考试说明》把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考生要想在高考语文中获得高分,作文就不仅要符合基础等级的要求,更要符合发展等级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发展等级”才是作文评分差距形成的主要阵地。具体而言,主要做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等级评分依据的评分点,不求全面,以突出点按等评分,直至满分。”为此,我们在作文备考时要能着力打造出一些“亮点”。  对此,笔
词仙苏东坡与词圣辛稼轩并为宋词两座高峰,前者“以诗为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对词的题材和内容都进行了革命性的开拓创新,使词从花间体脱颖而出,大大增强了其社会功能。辛稼轩在继承苏氏豪放风格的基础上再行创造“以文为词”,不仅吸收诗的句法,还以散文,口语入词,自成一家。对于苏辛豪放风格前人早有精彩论述,笔者在此仅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代表作为例,体验两家豪放风格之异同。  
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最终达到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目的,并同时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笔者试从《虞美人》、《声声慢》两首词对“愁思”的抒写出发,从“愁思”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教会学生找到一种全新的诗词阅读鉴赏方法,“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一、“愁思”的内容  
《采薇》的主题一直被认为是戍守边防的战士的思归之情,可是在经过认真研读之后,发现此种解读有它误解之处。  对本诗主题的解读为思归之意,恐怕最重要的原因是诗歌的末章中说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起码可以理解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但这并不能作为全诗的主题来理解。诗歌的主题是用来统率全诗内容的本质内涵,而诗歌的感情基调只是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感情脉络。  从全诗来看,一二三章以薇的生长起兴,写岁月的流逝
几度,是美的平衡点?  几何,代表诗中的王维?  那个儒雅灵秀为诗而生的人,可曾在儿时理想的云端跨过彩虹?可曾也瞥见“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韦应物式的闲适散冲?  王维的诗是时间的遗址上长出的冰雕,在风雨的剥蚀中,在时光的荏苒里,愈加唯美而透亮。  是的,是那个亦官亦隐,游弋于京城边塞水乡大漠的唐代的王维。那个才情可嘉,诗句令人销魂的摩诘。  阅读王诗,心可以美到颤栗。他的诗,犹如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