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方式去表演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班上幼儿掀起了环保热,他们在各活动区忙碌地准备着环保的宣传工作。随着对噪音污染的深入探究,孩子们不仅找出了生活中的噪音,还指出了噪音的危害。表演区的幼儿想表演有关噪音污染方面的宣传剧,在一本都是环保故事的图书上,他们看到了《耳朵兄弟的奇遇》这一童话剧。剧中讲述了生活在城市中的耳朵兄弟深受噪音的危害,善良美丽的小鸟带他们来到了一个环境优美、没有噪音的地方,那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兄弟俩太喜欢这个地方了,决心向城市里的人们宣传减少噪音污染的重要性,他们还发动身边的好朋友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做一名最棒的环保小卫士。
  孩子们想表演这个童话剧,但不知道怎么排练。我便以其中一员的身份加入,他们高兴极了,还给我封了一个“顾问”的称号。
  在正式排练前,我先和孩子们分析剧中有哪些角色,不同的角色都有什么特点;然后,我分配角色,让他们各自背台词。结果第一次合练让我大为吃惊。表演时大家的注意力全集中在背台词上,完全忽视了表演。难道是我的引导出问题了?我开始反思。我一边用心体会幼儿表演活动的实质,一边努力寻找适宜、恰当的引导方法。我带着幼儿重新理解了《耳朵兄弟的奇遇》这一童话剧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我引导幼儿自己制定表演计划。孩子们在计划中提到了要理解、熟悉内容,要准备服装、道具,要邀请大家来观看演出,等等。
  接着,我完全退了出来,让孩子们按自己的方式去表演。他们的表演虽然不是那么规范,但每个角色都表演得特别投入。他们的台词是不确定的,今天这样说,明天又改成那样说了,但意思没有变。没想到,孩子们的创造力那么强,语言那么丰富。
  孩子们将表演计划执行得相当好,服装、道具准备得非常充分,表演也很到位。他们的童话剧上演了,博得了班上其他幼儿的热烈掌声。进行修改、完善后,孩子们还为全园小朋友进行了表演。
  幼儿的表演活动不同于成人的戏剧表演,它具有自主性、自娱性、游戏性。在这类活动中,幼儿可以摆脱真实情景的束缚,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教师不必过多地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而是要创造机会和条件,给幼儿充分的自主空间,注意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支持幼儿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这样更能发挥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其他文献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园采用情感专题活动提高幼儿的情绪能力初见成效。在情感专题活动中,我园围绕培养一种情感品质或能力为幼儿选择和创设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开展一系
幼儿进入中班届,同伴交往中的冲突渐渐增多。因此。培养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非常重要。  幼儿只有置身于真实情境,亲身体验自我与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学习理解他人,才能与他人和谐交往。为此,我选择了数字棋这一媒介开展活动。在下棋过程中,幼儿面对输赢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而这正是教师引导幼儿坦然面对输赢,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尝试理解他人、认同他人,并学习积极地与人交往的契机。  ●了解基本下棋规则  数
幼儿时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逐步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内化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对所在群体及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作准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学习的。尤其是社会领域的学习,更需要幼儿有真切的体验。随着幼教改革的推进,不少教师已经
今天,我园一位教师在大班组织了一个教学观摩活动“神奇的碘酒”。她事先准备了馒头、黄瓜、香蕉、藕、土豆、白菜等材料,活动中,她引导幼儿把稀释了的碘酒分别涂在这些东西上,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得出“淀粉遇碘酒会变色”的结论(馒头、香蕉、藕、土豆中含有淀粉),并要求幼儿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活动过程中,幼儿看上去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总体效果不错。但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疑问:尽管教师在活动中很注
设计意图:  在角色游戏中,我发现幼儿在“工艺品商店”“城隍庙”等旅游景点“消费购物”时,总会清点不同面值的“钱”并凑数买东西,少则三五元,多则十来元。他们慢条斯理、聚精会神地数着,其中包含的教育契机不言自明。于是。我设计了这个凑数买东西的游戏,旨在让幼儿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简单地摆弄教具,而是把自己当作“钱”,直接参与其中,体验团队合作精神。整个活动实现了游
设计意图:  故事《换一换》围绕小鸡和小动物们互换叫声的情节展开,语言精练、富有童趣。在本次活动中,我通过创设一系列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模仿中理解故事情节,学习简单对话,并体验“交换”带来的乐趣。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环节,学说对话。在这个环节中,我先后设计“用叫声打招呼”“交换叫声…‘利用交换的叫声对付大花猫”等三个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第二环节,完整欣赏。在这个环节中。我提供幼儿完整了解绘本
原方案虽以游戏贯穿始终,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但对幼儿的限制仍较多,如:音乐一停就不可以再夹,要在规定时间内用夹子夹圆盘,看谁夹得又快又对,比比谁夹得又好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数学认知的目标之一是“初步感知生活和游戏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应以生活化、游戏化为重要原则,通过适宜的材料、有趣的情境、充分的操作、自由的交流来实现教学目标。原方案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首先,选择生活化的操作材料。在原方案中,教师选取了幼儿熟悉的夹子作为操
一、研究背景我园在研究园本课程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了“三四四”班级管理制度,包括三个转化(变管为导、变规定的课程安排为弹性的课程安排、变行政检查评估为教师自主监控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