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变得“深沉”了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一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5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晓明今年14岁。原来在家里有说有笑的,在学校也是朋友一大堆。可是自从去年升入初二年级后,他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在家里除了讲几句必要的应答话外,很少同家里人交谈,对父母十分冷淡。当父母’问及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时,他总是很不耐烦,有时还会气呼呼地对他们说:“真烦,别问那么多了!”在学习上,晓明有问题也不像原来那样积极地去找老师解决了。虽然下课和同学还是有说有笑的,但他更愿意自己能“清静清静”,不愿让别人来打扰自己。为此,有的同学说:“呵,你看人家晓明,不知什么时候变得‘深沉’起来了!”
  晓明在日记里写道:“我怎么变得这么脆弱无能了呢?我知道,爸爸妈妈仍然很爱我,同学们也没有恶意。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回到他们中间呢?”
  晓明这种烦恼,是青少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这一过渡时期的正常心理反应。心理学上称这一心理反应为“青春期闭锁心理”。所谓“闭锁心理”,就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大都会出现闭锁性,即出现隐秘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有自己的秘密,许多自己的事有意回避父母与师长,有了自己的心事,但不轻易告诉人。过去自己的抽屉从不上锁,这时也上起锁来。这是因为:
  (1)独立意识的增强。进入少年期后,晓明们的思维能力逐渐增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因而对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见,遇事喜欢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不再像以前那样盲从于父母和老师了,有时也不愿意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
  (2)仍被父母当小孩子管,与父母缺乏共同语言。青春期的孩子不仅对外界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心里充满幻想。家长往往喜欢把孩子这些独特的想法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看成是“幼稚”,从而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局面。
  虽然闭锁心理是青少年时期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很多同学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自尊心强,内心脆弱,怕被别人瞧不起、刺伤,因而把自己禁锢起来。如不加疏导,任其发展,则易形成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性格,甚至会导致悲观厌世。
  要走出青春期闭锁心理,重新回到父母和师生们中间,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主动开放自我
  积极主动地与父母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让父母帮助分析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在感情上融洽一致,思想上就容易消除分歧,获得共同语言。遇到意见不合时,千万不要和父母发生争吵,如果谈心交流的方式效果不好,可以采取书信等其它方式来与他们沟通。
  要消除闭锁心理,就要主动与他人沟通,主动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对方。当你能带着微笑、带着温馨,,自然、坦率地伸出你热情的手时,一定会有一双和你一样真挚的手向你伸来。
  (2)正确认识自己
  有一则寓言故事:一天,上帝把动物们都找去,问他们对自己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一问方知,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对自己不满意。鸟嫌自己只有两条腿,太不公平;鱼说自己根本没有腿,被剥夺了参加年度田径大赛的机会;青蛙抱怨自己身份特殊,既不属于水族,也不属于陆族;就连百兽之王老虎也觉得有缺憾,认为自己头上少了犄角没有脸出门……最后问到小蚂蚁,小蚂蚁细声细气地说:“我对自己很满意。虽然我身材矮小,不够强壮,但我可以扛动比自己还重的东西:虽然没有翅膀不能飞,游泳也不好,但我会造漂亮的地下宫殿。冬暖夏凉:虽然单个的我不起眼,但我们是个大家庭,亲戚遍布全球,我们生活得很快乐,感到非常幸福。”
  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像小蚂蚁那样正确认识自己,真正融入大家庭里,才能感到快乐和幸福,当然也不会产生闭锁心理的问题。如果想回到父母和师生们中间,就必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如果觉得自己“脆弱无能”,必然会自寻烦恼,难以摆脱孤独的困扰,很可能会心理闭锁,甚至离群索居;相反,如果真的以为自己比别人“深沉”,别人都不能理解自己。同样也会变成孤家寡人。
  (3)善于关心别人
  又有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个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究竟有什么区别,于是他找到了上帝,请求他带自己去看看。上帝欣然答应了。他们首先来到了地狱,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一群饥饿不堪的人正各自拿着一把长勺拼命往自己嘴巴里送东西,但是那把长勺实在太长了,比他们自己的手臂还要长。所以他们无法弯曲手臂把食物送进自己的嘴里。这个人跟着上帝又来到了天堂——天堂里的人们也是拿着一把同样长的长勺,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吃到了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每个人都用长勺把食物舀给坐在他对面的那个人吃,所以每个人都吃到了食物。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地狱和天堂,区别仅仅在于能不能关心帮助别人。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毫无热情,这种冷漠的态度正是孤独的孪生兄弟。因此,要善于关心、体贴别人,善于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给予帮助。这样才不会产生闭锁心理。
其他文献
在“磁場”一章的教学中,一般都会遇到下面这样的习题.
  
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广场,在车站,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那一次,我在北京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你,我挡着你了。”我深为感动,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
我是一个沉稳内敛的女孩,对待学习和班级工作总是一丝不苟,也正因此,有些同学觉得我很难亲近。其实我也是一个挺幽默的人,虽然有时候讲的笑话冷冷的。体育、绘画、音乐,我虽不是精通,但也都有所涉猎。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阅读,尤其是阅读人物传记。每读一个名人故事,其实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阅读,都能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他。我享受阅读的过程,正如我喜欢写作一样,不需刻意地去装饰,只是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  
〔摘要〕 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演进一般进程的概括,但在马克思的文献中,五种社会形态不是“依次演进”,而是“相继更替”。马克思“五形态论”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具体图式,既不是单线论,也不是多线论,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类”规律与各个民族或国家具体道路的辩证统一。对此,必须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给予准确把握。  〔关键
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物理学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生物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养成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所形成的概念一般称之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在物理学习中,这种前概念作为一种“资源”,既可以成为错误概念产生的“温床”,也可以成为科学概念形成的“胚胎”,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教育的
摘要:2018年暑假的江苏省物理教师“引智培训”项目.美国教师在课堂中呈现的精妙体验环节令众多教师印象深刻.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基石,结合培训内容,笔者探讨了如何在物理概念教学中,通过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活动体验”“实验体验”和“美感体验”等体验式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理解概念,实现对概念从“形象感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  关键词:体验;概念;物理;引智培训  作者简介:蔡丽
摘要:“真实物理”教学就是求真、求实的过程,强调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实现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行动.  关键词:真实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课堂特征  文章编号:1008-4134(2020)01-0034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李春来(1972-),男,黑龙江鸡西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大概念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邢国才(1967-)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就是比较,通过比较事物相异或相同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物理知识虽然较为抽象,但许多知识点和规律都具有可比性,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辨析物理概念、现象的异同点,了解其本质属性.教师应把握比较教学法的特点和应用原则.从而使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完成知识迁移,具备更高的思维能力.  1 比较法在
记忆竟然也会说谎。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记忆是大脑从各种讲述、家庭照片和电视录像画面中拼凑出的。但是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现在一起发现,在这个拼凑的过程中,我们的头脑会产生另一个“我”,这个“我”好像强迫自己迷惑,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实,让记忆说谎。    实验造出“兔子罗杰”    这是一个试验中的场景:参加试验的学生脑中出现了一个灰色皮毛、大门牙的动物形象。在别人的询问之下,这名学生突然回忆起,他小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