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晓明今年14岁。原来在家里有说有笑的,在学校也是朋友一大堆。可是自从去年升入初二年级后,他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在家里除了讲几句必要的应答话外,很少同家里人交谈,对父母十分冷淡。当父母’问及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时,他总是很不耐烦,有时还会气呼呼地对他们说:“真烦,别问那么多了!”在学习上,晓明有问题也不像原来那样积极地去找老师解决了。虽然下课和同学还是有说有笑的,但他更愿意自己能“清静清静”,不愿让别人来打扰自己。为此,有的同学说:“呵,你看人家晓明,不知什么时候变得‘深沉’起来了!”
晓明在日记里写道:“我怎么变得这么脆弱无能了呢?我知道,爸爸妈妈仍然很爱我,同学们也没有恶意。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回到他们中间呢?”
晓明这种烦恼,是青少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这一过渡时期的正常心理反应。心理学上称这一心理反应为“青春期闭锁心理”。所谓“闭锁心理”,就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大都会出现闭锁性,即出现隐秘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有自己的秘密,许多自己的事有意回避父母与师长,有了自己的心事,但不轻易告诉人。过去自己的抽屉从不上锁,这时也上起锁来。这是因为:
(1)独立意识的增强。进入少年期后,晓明们的思维能力逐渐增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因而对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见,遇事喜欢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不再像以前那样盲从于父母和老师了,有时也不愿意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
(2)仍被父母当小孩子管,与父母缺乏共同语言。青春期的孩子不仅对外界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心里充满幻想。家长往往喜欢把孩子这些独特的想法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看成是“幼稚”,从而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局面。
虽然闭锁心理是青少年时期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很多同学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自尊心强,内心脆弱,怕被别人瞧不起、刺伤,因而把自己禁锢起来。如不加疏导,任其发展,则易形成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性格,甚至会导致悲观厌世。
要走出青春期闭锁心理,重新回到父母和师生们中间,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主动开放自我
积极主动地与父母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让父母帮助分析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在感情上融洽一致,思想上就容易消除分歧,获得共同语言。遇到意见不合时,千万不要和父母发生争吵,如果谈心交流的方式效果不好,可以采取书信等其它方式来与他们沟通。
要消除闭锁心理,就要主动与他人沟通,主动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对方。当你能带着微笑、带着温馨,,自然、坦率地伸出你热情的手时,一定会有一双和你一样真挚的手向你伸来。
(2)正确认识自己
有一则寓言故事:一天,上帝把动物们都找去,问他们对自己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一问方知,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对自己不满意。鸟嫌自己只有两条腿,太不公平;鱼说自己根本没有腿,被剥夺了参加年度田径大赛的机会;青蛙抱怨自己身份特殊,既不属于水族,也不属于陆族;就连百兽之王老虎也觉得有缺憾,认为自己头上少了犄角没有脸出门……最后问到小蚂蚁,小蚂蚁细声细气地说:“我对自己很满意。虽然我身材矮小,不够强壮,但我可以扛动比自己还重的东西:虽然没有翅膀不能飞,游泳也不好,但我会造漂亮的地下宫殿。冬暖夏凉:虽然单个的我不起眼,但我们是个大家庭,亲戚遍布全球,我们生活得很快乐,感到非常幸福。”
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像小蚂蚁那样正确认识自己,真正融入大家庭里,才能感到快乐和幸福,当然也不会产生闭锁心理的问题。如果想回到父母和师生们中间,就必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如果觉得自己“脆弱无能”,必然会自寻烦恼,难以摆脱孤独的困扰,很可能会心理闭锁,甚至离群索居;相反,如果真的以为自己比别人“深沉”,别人都不能理解自己。同样也会变成孤家寡人。
(3)善于关心别人
又有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个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究竟有什么区别,于是他找到了上帝,请求他带自己去看看。上帝欣然答应了。他们首先来到了地狱,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一群饥饿不堪的人正各自拿着一把长勺拼命往自己嘴巴里送东西,但是那把长勺实在太长了,比他们自己的手臂还要长。所以他们无法弯曲手臂把食物送进自己的嘴里。这个人跟着上帝又来到了天堂——天堂里的人们也是拿着一把同样长的长勺,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吃到了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每个人都用长勺把食物舀给坐在他对面的那个人吃,所以每个人都吃到了食物。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地狱和天堂,区别仅仅在于能不能关心帮助别人。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毫无热情,这种冷漠的态度正是孤独的孪生兄弟。因此,要善于关心、体贴别人,善于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给予帮助。这样才不会产生闭锁心理。
晓明在日记里写道:“我怎么变得这么脆弱无能了呢?我知道,爸爸妈妈仍然很爱我,同学们也没有恶意。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回到他们中间呢?”
晓明这种烦恼,是青少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这一过渡时期的正常心理反应。心理学上称这一心理反应为“青春期闭锁心理”。所谓“闭锁心理”,就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大都会出现闭锁性,即出现隐秘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有自己的秘密,许多自己的事有意回避父母与师长,有了自己的心事,但不轻易告诉人。过去自己的抽屉从不上锁,这时也上起锁来。这是因为:
(1)独立意识的增强。进入少年期后,晓明们的思维能力逐渐增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因而对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见,遇事喜欢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不再像以前那样盲从于父母和老师了,有时也不愿意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
(2)仍被父母当小孩子管,与父母缺乏共同语言。青春期的孩子不仅对外界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心里充满幻想。家长往往喜欢把孩子这些独特的想法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看成是“幼稚”,从而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局面。
虽然闭锁心理是青少年时期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很多同学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自尊心强,内心脆弱,怕被别人瞧不起、刺伤,因而把自己禁锢起来。如不加疏导,任其发展,则易形成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性格,甚至会导致悲观厌世。
要走出青春期闭锁心理,重新回到父母和师生们中间,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主动开放自我
积极主动地与父母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让父母帮助分析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在感情上融洽一致,思想上就容易消除分歧,获得共同语言。遇到意见不合时,千万不要和父母发生争吵,如果谈心交流的方式效果不好,可以采取书信等其它方式来与他们沟通。
要消除闭锁心理,就要主动与他人沟通,主动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对方。当你能带着微笑、带着温馨,,自然、坦率地伸出你热情的手时,一定会有一双和你一样真挚的手向你伸来。
(2)正确认识自己
有一则寓言故事:一天,上帝把动物们都找去,问他们对自己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一问方知,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对自己不满意。鸟嫌自己只有两条腿,太不公平;鱼说自己根本没有腿,被剥夺了参加年度田径大赛的机会;青蛙抱怨自己身份特殊,既不属于水族,也不属于陆族;就连百兽之王老虎也觉得有缺憾,认为自己头上少了犄角没有脸出门……最后问到小蚂蚁,小蚂蚁细声细气地说:“我对自己很满意。虽然我身材矮小,不够强壮,但我可以扛动比自己还重的东西:虽然没有翅膀不能飞,游泳也不好,但我会造漂亮的地下宫殿。冬暖夏凉:虽然单个的我不起眼,但我们是个大家庭,亲戚遍布全球,我们生活得很快乐,感到非常幸福。”
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像小蚂蚁那样正确认识自己,真正融入大家庭里,才能感到快乐和幸福,当然也不会产生闭锁心理的问题。如果想回到父母和师生们中间,就必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如果觉得自己“脆弱无能”,必然会自寻烦恼,难以摆脱孤独的困扰,很可能会心理闭锁,甚至离群索居;相反,如果真的以为自己比别人“深沉”,别人都不能理解自己。同样也会变成孤家寡人。
(3)善于关心别人
又有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个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究竟有什么区别,于是他找到了上帝,请求他带自己去看看。上帝欣然答应了。他们首先来到了地狱,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一群饥饿不堪的人正各自拿着一把长勺拼命往自己嘴巴里送东西,但是那把长勺实在太长了,比他们自己的手臂还要长。所以他们无法弯曲手臂把食物送进自己的嘴里。这个人跟着上帝又来到了天堂——天堂里的人们也是拿着一把同样长的长勺,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吃到了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每个人都用长勺把食物舀给坐在他对面的那个人吃,所以每个人都吃到了食物。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地狱和天堂,区别仅仅在于能不能关心帮助别人。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毫无热情,这种冷漠的态度正是孤独的孪生兄弟。因此,要善于关心、体贴别人,善于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给予帮助。这样才不会产生闭锁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