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相关说明,信息技术学科是必修科目中的一个科目。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注重考查高中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怎样帮助学生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呢?
1 应转变学生的会考学习观为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学习观
江苏省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模拟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大意是问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什么?教师都很清楚,出题者的本意是想让学生明确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为了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可不少学生在教师评讲该题时,半开玩笑地认为是“会考的需要”。相信当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大多数人都只是付之一笑,认为学生只是觉得好玩。可笔者认为,实际上并非如此,而且通过观察很多学生会考过后的表现也能发现问题。譬如会考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大不如以前,每节课大部分学生就是以游戏、电影消磨时间,当问到为什么不完成老师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时,他们很是惊讶地看着教师,反问道:老师,会考考完了,还学这些有什么用呢?
不少学生,甚至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认为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会考,为了合格而已,学生更是有“考什么学什么,考过了就完了”的学习观。学生的观念如果得不到根本的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也必然承袭过去的老一套。
2 应将简单的识记文本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
有一次,学生要为参加学校文化艺术节准备些资料,笔者让他们自己上网查找。因为特殊原因,机房中的机器大多没有安装杀毒软件,当某学生将自己染有病毒的U盘插入电脑拷Mp3时,病毒迅速在整个局域网中传播开来,导致部分学生上不了网。于是,很多学生立刻嚷嚷起来,吵着不好上网。这时,笔者突然想起在会考复习阶段,曾不止一次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一道题,即:如何让你电脑上的系统安全稳定?答案中提供了几种方法,譬如:安装杀毒软件,并更新病毒库;安装防火墙软件;等等。当时做该题时,很多学生都能轻易地选出正确的答案。笔者给学生加以提示,他们立刻打算安装杀毒软件。这样就训练了学生将简单的识记文本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
3 应把信息技术原理思想从单一情境下迁移应用到生活以及工作的实际情境中去
在大家认同了信息技术课程超越工具走向丰富与成熟之后,仍然在如何探索技术的纵深、发掘技术的魅力上有些不足。有部分教学设计者和实践者甚至没有很好理解教材的意图,不仅没有能够基于教材进行更有创造性的拓展,反而连教材所表达的思想也没有真正领会。于是出现这样的观点: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不讲技术,只讲理念。
实际上,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在内的任何一个模块,所关注的技术的方法、技术的思想、技术的价值等都是统一的,没有什么区别。比如,从技术的视野看,首先是动手的技术,然后是如何做的技术(即设计的技术和规划的技术等),然后是为什么这样做(即技术思想是什么),然后是技术的价值(即为什么要有技术,技术之于社会、生活的意义如何)等。比如,从人的生活的视野看,首先是生活或者工作有什么样的需求,然后是为满足需求如何产生了技术,然后是这个技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或者工作,等等。就是说,过去所熟悉的所谓插入、格式、图层等,仅仅是技术的最底层,并不是技术的全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具体到信息技术基础中的技术,应该是内涵丰富的完整的技术。因此,无论是基于网络的信息搜集,还是信息的表格化表达与处理,还是借助程序设计解决问题,都是源于生活以及工作的实际需求,讲求某种技巧与方法,受某种技术思想的支撑,等等。这才是技术的纵深,这才是技术的真正意义。
还是上面的案例,学生准备安装杀毒软件,可是他们又遇到困难:下载什么杀毒软件呀?怎么下载呀?到哪里下载?几分钟过去了,笔者观察了一下,没有几个人很好都完成任务,有的是杀毒软件找不到下载点,有些是下载后不会安装,也有些是安装后病毒库仍然是n年前的,等等。
这时,班上有个学生不停地抱怨自己的电脑装了杀毒软件还是上不了网。笔者凑近一看,原来该生的电脑上明显地提示该机的IP地址发生冲突。笔者于是问了她几个问题,发现她对于IP地址的相关概念掌握得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因特网上的IP地址不能重复等知识点记忆得格外清楚。她回答:“老师,我也知道我的IP地址有冲突,可我不知道该如何设置。”“学完了网络,连IP地址都不会设置,岂不可笑?”该生反驳道:“老师,不是这样的,会考练习中的什么IP地址、网关、DNS等的设置我可是都会做的。”
上面这件事体现了学生只会使用目前的一些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单一情境下的问题,简单识记有关信息技术的原理与思想,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迁移能力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往往满足于能够处理好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某些具体情境,而对于新情境但本质相同的问题却不能很好都加以解决。
反思新课程中的某些做法,感觉到部分教师在某些问题上认识的偏颇。其一是继具有综述性质的开篇第一课找到新的感觉以后,老是不忘记一支粉笔侃侃而谈;其二是试图超越过去单纯的技能训练,试图落实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回归生活、师生互动、主动学习、融评价于教学活动之中等理念,于是课堂上充斥着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虽然设计者也感觉在努力使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使学生的评价意识、情感态度得到培养,等等,但实际上这是对新课程理解的不够准确。不能应用所学的信息技术能力解决一般的实际问题,就不能认为他们已经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自己也会认为所学的知识在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而不是对知识与技能的简单反对。信息技术课程毕竟是一门技术类课程,不可以脱离技术和技术应用谈理念、谈价值。只有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本,将方法与思想融入过程之中,将理念和价值包含其中,才是合格的课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1 应转变学生的会考学习观为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学习观
江苏省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模拟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大意是问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什么?教师都很清楚,出题者的本意是想让学生明确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为了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可不少学生在教师评讲该题时,半开玩笑地认为是“会考的需要”。相信当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大多数人都只是付之一笑,认为学生只是觉得好玩。可笔者认为,实际上并非如此,而且通过观察很多学生会考过后的表现也能发现问题。譬如会考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大不如以前,每节课大部分学生就是以游戏、电影消磨时间,当问到为什么不完成老师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时,他们很是惊讶地看着教师,反问道:老师,会考考完了,还学这些有什么用呢?
不少学生,甚至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认为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会考,为了合格而已,学生更是有“考什么学什么,考过了就完了”的学习观。学生的观念如果得不到根本的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也必然承袭过去的老一套。
2 应将简单的识记文本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
有一次,学生要为参加学校文化艺术节准备些资料,笔者让他们自己上网查找。因为特殊原因,机房中的机器大多没有安装杀毒软件,当某学生将自己染有病毒的U盘插入电脑拷Mp3时,病毒迅速在整个局域网中传播开来,导致部分学生上不了网。于是,很多学生立刻嚷嚷起来,吵着不好上网。这时,笔者突然想起在会考复习阶段,曾不止一次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一道题,即:如何让你电脑上的系统安全稳定?答案中提供了几种方法,譬如:安装杀毒软件,并更新病毒库;安装防火墙软件;等等。当时做该题时,很多学生都能轻易地选出正确的答案。笔者给学生加以提示,他们立刻打算安装杀毒软件。这样就训练了学生将简单的识记文本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
3 应把信息技术原理思想从单一情境下迁移应用到生活以及工作的实际情境中去
在大家认同了信息技术课程超越工具走向丰富与成熟之后,仍然在如何探索技术的纵深、发掘技术的魅力上有些不足。有部分教学设计者和实践者甚至没有很好理解教材的意图,不仅没有能够基于教材进行更有创造性的拓展,反而连教材所表达的思想也没有真正领会。于是出现这样的观点: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不讲技术,只讲理念。
实际上,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在内的任何一个模块,所关注的技术的方法、技术的思想、技术的价值等都是统一的,没有什么区别。比如,从技术的视野看,首先是动手的技术,然后是如何做的技术(即设计的技术和规划的技术等),然后是为什么这样做(即技术思想是什么),然后是技术的价值(即为什么要有技术,技术之于社会、生活的意义如何)等。比如,从人的生活的视野看,首先是生活或者工作有什么样的需求,然后是为满足需求如何产生了技术,然后是这个技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或者工作,等等。就是说,过去所熟悉的所谓插入、格式、图层等,仅仅是技术的最底层,并不是技术的全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具体到信息技术基础中的技术,应该是内涵丰富的完整的技术。因此,无论是基于网络的信息搜集,还是信息的表格化表达与处理,还是借助程序设计解决问题,都是源于生活以及工作的实际需求,讲求某种技巧与方法,受某种技术思想的支撑,等等。这才是技术的纵深,这才是技术的真正意义。
还是上面的案例,学生准备安装杀毒软件,可是他们又遇到困难:下载什么杀毒软件呀?怎么下载呀?到哪里下载?几分钟过去了,笔者观察了一下,没有几个人很好都完成任务,有的是杀毒软件找不到下载点,有些是下载后不会安装,也有些是安装后病毒库仍然是n年前的,等等。
这时,班上有个学生不停地抱怨自己的电脑装了杀毒软件还是上不了网。笔者凑近一看,原来该生的电脑上明显地提示该机的IP地址发生冲突。笔者于是问了她几个问题,发现她对于IP地址的相关概念掌握得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因特网上的IP地址不能重复等知识点记忆得格外清楚。她回答:“老师,我也知道我的IP地址有冲突,可我不知道该如何设置。”“学完了网络,连IP地址都不会设置,岂不可笑?”该生反驳道:“老师,不是这样的,会考练习中的什么IP地址、网关、DNS等的设置我可是都会做的。”
上面这件事体现了学生只会使用目前的一些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单一情境下的问题,简单识记有关信息技术的原理与思想,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迁移能力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往往满足于能够处理好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某些具体情境,而对于新情境但本质相同的问题却不能很好都加以解决。
反思新课程中的某些做法,感觉到部分教师在某些问题上认识的偏颇。其一是继具有综述性质的开篇第一课找到新的感觉以后,老是不忘记一支粉笔侃侃而谈;其二是试图超越过去单纯的技能训练,试图落实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回归生活、师生互动、主动学习、融评价于教学活动之中等理念,于是课堂上充斥着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虽然设计者也感觉在努力使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使学生的评价意识、情感态度得到培养,等等,但实际上这是对新课程理解的不够准确。不能应用所学的信息技术能力解决一般的实际问题,就不能认为他们已经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自己也会认为所学的知识在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而不是对知识与技能的简单反对。信息技术课程毕竟是一门技术类课程,不可以脱离技术和技术应用谈理念、谈价值。只有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本,将方法与思想融入过程之中,将理念和价值包含其中,才是合格的课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