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_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物理来说更是如此。初中物理在学习难度和学习强度上都远远大于其他学科,再加上初中生初步结识物理知识,对于一些抽象且不易理解的知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慌。因此,在开展物理教学之前,或教学过程中,应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还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提升。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好奇心
  对初中生来说,他们对知识的学习需要兴趣的引导和自身的体验探究,这样他们才会对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刻。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变化创新教学方法,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力”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教师可以采取学生活动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受力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以下活动:双手用力推桌子,用自己的拳头猛击桌面,用力捏橡皮泥。做完看似简单的操作后,教师问学生:上述动作中是谁对谁用了力?要想产生力的作用,需要多少个物体?对于用力捏橡皮泥,你能找出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吗?经过学生的直观实践操作和教师的有效设疑之后,学生通过思考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前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后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这样在轻轻松松的实践中就理解了力的概念,并且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提升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很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课堂疑问,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切忌:问题太难或者太容易,教师应掌握好问题的难度,做到难易适中。只有所提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是可以解决的,才能让学生自觉参与其中。
  如在教学《阿基米德原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问学生“有一个边长是a的立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液的液体里,则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多少?”这个立方体为什么受到浮力作用?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思,让他们回忆和联想学习过的相关知识,最后学生会回归到:“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差”的知识上来,经过这样的引导和探究,学生就能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并对F浮=ρ液gV排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在教材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常识有机结合的时候,他们的学习兴趣最浓,参与度最高。其实,对物理教学来说,很多物理现象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例,但物理知识却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系统化和抽象化了。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回过头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比如通过演示“从凸透镜成像到照相机的应用”“纸盒烧开水说明水沸腾时的特点”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会引起学生的疑问,会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从而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用力搓双手会发热”等等,会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物理有趣,而物理知识的呈现又会让学生一下子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就使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就会大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发挥实验作用,吸引学生参与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知识学习,所以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学生一般兴趣比较高,并且注意力较为集中,这比常规的理论授课效果要好得多。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物理课堂上实验的成功率是高度关注的,尽管我们强调实验失败是难免的,但成功的实验显然对学生更具说服力。
  例如,在演示《阿基米德原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浮力的存在以及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应该在课前认真地进行实验设计,让学生在比较中感知浮力的存在,如让学生比较浮在水面的木块与沉在水底的铁块,比较逐步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较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值得强调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更多地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话,那么学生的兴趣会更加强烈。比如在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时,用牙膏壳作为研究对象,学生的兴趣程度就会超过用其他不常见物体来做的实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的普遍话题。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意识。
其他文献
新教材使用已有六年,其间不断有修订甚至小有反复,总体而言是日趋完善的。本文在此盘点我们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虽细小而琐碎,仍不失真实。  一、对某些物理规律的理解  如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许多教师会强调“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这个前提条件,似乎在解题中也游刃有余,但有可能遇到较真的学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图1所示,用橡皮繩拉着一个重物上升,问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随着我国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在大部分省市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一些完全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开放性试题,可谓是为中学生“量身打造”的.开放性数学试题打破传统的试题模式,构思新颖,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被称为是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价值问题,它不仅加强了数学开放性试题在中考过程中的力度,同时还适应了教育机构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中学生利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创新性试题提供了良好的基
为探明腌制和干燥工艺对咸鱼产品中生物胺的影响,本文以金线鱼(Nemipterus hexodon)为原料,通过柱前衍生HPLC技术分析金线鱼在不同腌制条件和不同干燥方式下,鱼体中8种生物胺
情境教学法是现代教育课堂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其指的是教师借助形象、直观的方式,创设一定有明显情绪色彩的环境,将学生带人,获取第一手的情感认知经验。情境教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烦恼增多,困惑增多,开始变得叛逆,有时感觉变成了另一个人,原来的乖孩子现在变得那么不可理喻,甚至让父母伤心欲绝。父母渴望与孩子好好地沟通,但因为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叫我如何懂你?”这是很多父母的困惑。  青春期的孩子其心理特点是怎样的呢?“青春期=心理断乳期”。作为父母,应该很高兴地迎接孩子青春期的到来,而不是紧张、焦虑、抱怨和恐惧。因为青春期是孩子身体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在高考中常以有机框图推断或合成题的形式出现,情景新、要求高、综合性强,几乎涵盖有机化学中的所有重点知识,涉及的主要考点有:(1)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的判断;(2)分子式、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3)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4)有限制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数目判断;(5)利用所给原料合成有机物并设计合成路线等。  分析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发现,有机推断与合成题往往以新材料、新药物
史料是历史知识的源泉,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一般都认为:史料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能够增加教材的灵活性,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近年来,史料教学在新授课中已经被关注,而史料教学在高三复习课中尤其重要。其理由有二:一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明确提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是推广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自主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从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优化教学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苦练基本功,营造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