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者不处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to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着的人是站不长久的;跨大步快走的人是走不远的;固执己见的人不会把事情真正看清楚;自以为是的人不可能把是非弄明白;自我夸耀的人创建不了伟大的功业;自尊自大的人不会被人拥戴成为君长。这些急躁炫耀的做法,从道的方面来说,可以说是剩饭和赘疣骈枝,都是多余无用的东西,普通人大都会讨厌它们,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处于那种状态之中的。
  一
  老子先用了两个日常现象做譬喻、当先导——那就是翘脚站立的人和大大踏步前行的人。
  人想让自己高一点,就会把脚踮以来,身体一下子就高出十几公分来,看着变高了,但是谁能一直踮着脚呢,这样的高只是暂时的,无法持久,迟早有露馅的时候。
  再就是大踏步前行,以求走得比别人快,实际上这样十几步后,就得气喘吁吁。要远行的话,这样走根本不行。
  笔者想起十多年前的泰山之行,那时泰山上还有挑山工运物上山,那几乎是笔者所见的走得最慢的人,路线是曲曲迂回的“S”形,而速度只能用挪来形容。当时年轻气盛,屡次跨步超越他,并想把他落没影儿,然而一路爬到山上,正值盛夏,挑山工担着百十斤重的货物,既不大汗淋漓又不气喘如牛,可自己出了几身大汗,还是没做到把挑山工甩在后面。
  可见,跨者不能行远。
  对于个人的日常琐事而言,做一次企者、跨者,无非是增加点儿谈资笑料而已。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要做企者、跨者,那结果可能就悲剧了。
  60年来,还是有企者和跨者不断出现,在老百姓中,那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没地位要装着有地位,不富有要装着富有,没文化要装着有文化,凡此种种,闹出的笑话层出不穷。在政界呢,就是此起彼伏的好大喜功、虚报GDP、虚构政绩的现象。为什么造成这么深刻教训之后,我们还是记不住企者和跨者终究要露馅的教训呢?老子一针见血的说出了原因。
  二
  老子从日常生活的譬喻中一转,就开始了较为理性的论述。他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核心就是“自”。
  孔子当年有著名的“四绝”,也就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臆测,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论语·子罕》: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核心也是“我”。
  当时,佛教思想虽然没有传入,但喜马拉雅山隔不住智者的思维,他们竟然高度默契。佛陀提出的教理系统与印度其他学说相判别的关键内容就是所谓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的核心是“無我”。标准表述就是,一切事物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生理和心理幻象。因此,佛教的修行要破证“二空”——我空、法空,破“二执”——我执、法执。(《佛教大辞典》:一切世间有为无为诸法概皆无我,众生不能了知,而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故佛说无我以破众生之我执。)
  中国古代的圣贤说的比较简约,印度圣贤说的比较详明,但意思一样,说的都是要做到正确认识宇宙和社会的规律,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关键是破除对自我的执着。
  三
  随后老子说,从道的方面来说,这“四自”的做法,可以说是剩饭和赘疣骈枝,是惹人讨厌的。
  因此,余食赘形这词就成为了无用的东西的代称,笔者认为,未必如此。
  剩饭也是饭,赘形也是形。
  没有饭吃,人怎么生活?没有形体,精神在哪里依附?
  所以,饭没有错,一次提供太多就不好了。形体也没有错,长过分了就难看了。
  所以,笔者臆测,老子、孔子和佛陀在对待自我的态度上应该是有细微差别的,老子、孔子不认为没有“自我”,也就是“无我”最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得靠自我去实践呢,只是自我意识不要过度,过度执着自我就往往就会出问题。
  所以,老子的思维特征是凡事不走极端,而是要把握那个“度”,可是把握度是需要大智慧的,这智慧又要从哪里来呢?老子当然不是坐在云朵指手画脚之辈,他是有让我们凡人提升智慧的。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启发良多。本文拟谈谈经典教育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关系,就教于方家。  一、经典与经典诵读  我们要谈三个小问题:何谓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怎样读经典?  国学经典很丰富。关于国学入门的书目,有几种说法。吴小如先生说的是“诗四观”,即《唐诗三百首》《四书
期刊
展开两宋长卷,恰一方庭院,深深处,小园香径,小帘银钩,徘徊处,细雨斜飞,帷幔低垂。又有诗词书画,美酒文章,吟风弄月,宴饮清谈,他们深深地热爱生活,对自然充满敏锐细致的观察与体贴,重视自身素质与品位修养,关注内心体验和精神追求,平常的日子,有花香醉人,茶香怡人。恬静典雅之外,还有一种有趣味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焚香。  古人在厅堂内室燃香,取其芳香,除秽且消闲祛暑。宋时,焚香为宋代士人的一种有趣味的生
期刊
商鞅的籍贯是春秋小国卫国,叫卫鞅。但他不是一般的卫国人,商鞅成为法家代表人物,絕非偶然。他从小就对法律专业特别有兴趣,那个时代叫刑名之学。后来做了魏国丞相公叔痤的家臣。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公孙痤有一双识人慧眼,他病倒不起的时候,魏惠王来探望他,问道:“您的病这样严重,万一不测,国家应托付给谁呢?”  公叔痤:“臣有一个家臣叫公孙鞅,年龄不大,才能非凡,真的是国家栋梁,希望大王将整个国家托付给他管理
期刊
《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jiāo)人僚兮。  舒窈纠(yǎo jiǎo)兮,劳心悄(qiǎo)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liǔ)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cǎo)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liáo)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cǎo)兮!  月亮崇拜  《月出》是在写美人。然而美人还没出场,月先出场了,照着佳人、照着诗人、照着九州、照着被染上一层温柔色的河山。  《月出》每一段都是以月为起兴
期刊
他是随风潜入夜  他是润物细无声  他是我中年遇到的杜甫  不早一步不晚一步  恰恰好地熨烫了所有时光的褶皱  昧尽——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杜甫真好,说这话有点晚了,因为人至中年了。但也不晚,因为终于知道了杜甫的好。  少年读“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觉得天地都无情,也不理解江河万古和身心俱焚,又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没有分别过的少年,如何恨别?又如何惊心?  我只当小
期刊
由于上面所说,我认为若讲中国文化,讲思想与哲学,有些处不如讲文学更好些。在中国文学中也已包括了儒道佛诸派思想,而且连作家的全人格都在里边了。某一作家,或崇儒,或尚道,或信佛,他把他的学问和性情,真实融入人生,然后在他作品里,把他全部人生琐细详尽地写出来。这样便使我们读一个作家的全集,等于读一部传记或小说,或是一部活的电影或戏剧。他的一生,一幕幕地表现在诗里。我们能这样地读他们的诗,才是最有趣味的。
期刊
黄梅戏《天仙配》中,天上的七女下凡,欲配董永,请土地公主婚,只缺一位媒人,七女让董永喊话槐荫树:槐荫树,槐荫树,我与这位大姐结为夫妇,请你为媒,你开口讲话!  七仙女悄悄把羽扇轻摇,瞬间槐荫树眯着眼睛乐呵呵唱道:  槐荫开口把话提、把话提啊  叫声董永哎 你听知  你与大姐成婚配  槐荫与你做红媒、做红媒!  至此方名正言顺,槐荫树下喜氣洋洋,拜堂,成亲。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男
期刊
先秦时期的爱情与婚姻较汉以后的时代要自由,女性可以与男子到野外去约会,出嫁的女子也能得到最美好的祝福。就前者而言,《野有蔓草》可为代表。其诗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人所吟咏的美人,与他不期而遇,这是一次两人期许的、美好的约会。  而《桃夭》则是一首祝贺新娘出嫁的诗,开篇即以桃起兴,表达了对新人的祝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上古文学
期刊
有关画家张择端的记载  《清明上河图》有多种版本,真本《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年张择端所画,历史并没有张择端的记载,我们所能知道的唯一材料是金代张著在《清明上河图》卷尾题跋所提供的:“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画,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 《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期刊
我国的中医中药文化丰富而博大,包罗万象,蔚为壮观。有趣的是,中药里也有十二生肖。  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指的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实,中药里也要十二生肖,而且,中药里的十二生肖一样不少。  中药十二生肖里的子鼠是鼠妇虫,它又名鼠姑,有破血瘀、利尿的功效。  中药十二生肖里的丑牛是牛膝,它有强壮腰肾的功效。  虎杖是中药十二生肖里的寅虎,它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