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解读和设计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o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初读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会读到它的短小精致,读到它的意象叠生,仅用三百余字,便生动地描绘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读此文,只觉得景美,词美,情更美。
  细读之后,能读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和印记,读到宫中女官独有的敏感和纤细。会看到,在资讯并不发达的唐朝,大唐文明如何通过日本“遣唐使”的传诵,创造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奇迹,展示华夏文化的软实力!
  在9世纪的日本,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白居易崇拜至极。清少纳言、紫式部等日本才女,触景生情就会吟咏他的诗句。换句话说,如果“穿越”到那时的日本,随便碰到一个识字的,都可能是他的“脑残粉”。在《四季之美》中也能或多或少看到,白居易诗词对清少纳言的影响。
  1.从“意象”到“意境”
  散文的意象组合,往往通过审美空间的营造,根据作者情思的需要,在某种向心力指引下黏合成意象群。
  课文以时间为顺序,依次描述了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而且各美其美,“黎明”“早晨”“夜晚”“黄昏”四个时间段,都是很静谧的时分,这种独处的美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去领会。“夕阳斜照”“夕阳西沉”,这些细微的时间差别,凸显了作者的细腻。
  文中有同调的意象,比如春天暖色调的色彩,“鱼肚色”“红晕”“红紫”给人光明。恰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日出,总以轻快明丽的色彩,寓意着春季美好。也有对比的意象,冬天安逸的早晨与“熊熊的炭火”“暖和的火盆”相映成趣,给人内心的宁静之感,恰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颜色的反差,倒给沉寂的冬季平添了许多的趣味。
  这些清丽质朴的文字,描绘出绝美的场景,如一幅隽永的画,似一首灵动的诗,文字营造的意境,引人入胜,妙不可言。
  2.从“美感”到“文感”
  《四季之美》大量叠词的使用,使这篇文章不仅景色美,更有音韵美。“微微、点点、蒙蒙、翩翩、熊熊;红紫红紫、漆黑漆黑、一点儿一点儿;急急匆匆”等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了文章的音乐性。
  自然段“……最美是……”的句式开头,规整一致,文后描写多用关联词,进行承接,章法布局之妙,具有建筑美。特别是夏夜一段,延展的句式,给情感的流露提供了相应的长度,就像是一组延长的音符,把这种光影交错的美萦绕在心头。句式之美,尽显了语言的节奏之美。
  这样优美的语言,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逐步感悟清少纳言的表达方式。梁实秋说:“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清少纳言的文风通俗易懂,简练雅洁。对景物白描式的记录,和对霎时间情感最真实的表达,正是受到白诗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学生在诵读中,又鉴赏了清少纳言文调之美,不仅有助于感受文本的基调,也有助于学生在散文的浸润中,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
  3.从“移动”到“移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四季之美,美在静的大背景下,事物以动的形式存在,静是舞台,动是主角;静是积蓄,动是勃发;静是底色,动是亮点——动与静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景色独特的韵味。
  春季黎明的色彩变化,夏天夜晚忽闪忽闪的萤火,秋天黄昏天空中的飞鸟和日落的动态过程,冬日早晨手捧火盆穿过长廊的场景,都可以唤醒学生生活的记忆,这些生活中最平常的景物,写出了作者闲适的心情。恰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调动各种感官,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冬夜折竹图。
  在散文的世界里沉潜,心会变得细腻柔软,目光会变得明亮灵敏,会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小的感动,善于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瞬间,善于获得真切的感悟,并产生述诸文字的愿望。创设情境,读写迁移,学会“移情”于景物,可以提供给学生一篇比较“干涩”的文章,让其改动,学习文本表达的形式,体现散文教学的价值所在。文化的本质,本就旨在于传承。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2.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3.联结白居易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散文的意境。
  4.运用“移情”书写具有美感的散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时间平移,文化输出的前世今生
  1.意象叠生猜季节。
  游戏导入:根据景物猜诗词。
  第一组意象:
  (1)日出、江花、江水。
  (2)出示诗句:日出江花紅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读诗句,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致?
  第二组意象:
  (1)绿蚁、酒、红泥、火炉.
  出示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2)引出作者白居易。
  2.粉丝登场做简介。
  (1)关注朝代: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许许多多国家都会遣派使者来大唐学习。比如说日本,这些遣唐使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就在日本刮起了一阵“唐风”。而白居易呢,因为他的文章通俗易懂,粉丝无数,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清少纳言。
  (2)板书课题。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清少纳言的资料。
  板块二:整体梳理,偶像情结中的四季景致
  1.初读散文寻找景致。
  2.词串归类初步体会。
  (1)正确朗读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黎明、红晕、漆黑、萤火虫、大雁、凛冽、心旷神怡、火盆、走廊、闲逸、成群结队、比翼而飞、夜幕降临、心旷神怡。   (2)适时出示、解读易错字和难理解的字词。
  (3)按四季进行词语归类。
  (4)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读词语,感受季节更替,选择一个季节说说你的感受。
  (5)有意思的古诗词:之前我们聊到作者是白居易的超级粉丝,偶像的春天写了日出,清少纳言则爱上了——黎明。偶像的冬天有火炉,清少纳言则捧着暖和的火盆。至于夏天的夜晚和秋天的黄昏,大家也可以课后在白居易的诗中去找一找。
  3.批注自学,研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1)找到喜欢的季节作批注。
  (2)六个步骤学内容。
  春天:色彩之美。
  ①读。请喜欢春天的孩子都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②找。美丽的黎明有哪些景致?
  ③想。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
  聚焦“暖色调的色彩”:鱼肚色、红晕、红紫色,给人温暖和希望。
  ④说。喜欢这段文字的理由。
  聚焦“叠词”: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红紫红紫,体会音韵的节奏之美。
  聚焦“动词”:细腻的心思才会观察到细微的变化。
  ⑤结。黎明的变化在于颜色,在于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写法就叫作动态描写。
  ⑥诵。借助图片读出春天黎明的美感。
  教师范读,在朗读中,体会天空缓慢变化的过程,感受景色的变化之美。
  板块三:举一反三,合作学习的风景最美
  自主学习夏天、秋天和冬天的自然段,并关注动态之美和各季节的独特之处,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夏天:光影闪烁之美。
  1.小组交流。
  2.多种方法描述脑海中所浮现的动态画面。
  对比阅读,飞舞/翩翩飞舞,叠词的使用往往能让读者看到更为生动的画面。
  联系生活实际,回想萤火虫闪烁和飞行的样子。
  3.朗读指导。
  秋天:物动之美。
  1.以己度人。看到这些意象,你的心底腾涌出怎样的情感?
  在文化的传输过程中,中国古典诗词借助“意象”表达情思的方法也被作者所习得。譬如大雁,作为最常用的秋之意象,春来北国,秋去南方。在古代诗词中,其文化内涵是很丰富、深厚的。
  2.借景抒情。在秋日寂寥的大背景下,点点归鸦归巢、大雁结伴而飞,一声紧似一声的风声和虫鸣,使画面有了动态之美,也使景物有了特殊的情感。
  冬天:对比之美。
  1.于对比之中体会作者的心情。
  找文中的对比之处,动静对比、色彩对比、形状对比,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冬日暖炉在手的心情,在温暖中体会闲适、安逸和舒适。
  2.统观整篇文章体味作者心境。
  四季之中,黎明、夜晚、黄昏、早晨,作者说此时最美,但很多人却会觉得热闹更容易让人快乐,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不去选择宫廷中喧闹的白天呢?这和作者的心境有关,正是这些静谧的时刻和景物才能表现作者安逸的心境。
  3.多种感官回味文字
  文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读过白居易的“红泥小火炉”,清少纳言的冬日也捧着暖和的火盆。要把一篇写景的文章写好,不仅要注入自己的情感,还要调动多种感官,这样才能写出景物的变化过程。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感觉)
  复见窗户明。(视觉)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听觉)
  板块四:学会移情,动静结合的变化之美
  1.回顧本课所获得的知识。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学了这一课的收获。
  (1)相似结构的建筑之美;(2)描写景物时的动静结合;(3)叠词所表达的细腻之情;(4)色彩的大胆运用;(5)多种感官来写景物;(6)多重对比的灵活结合;(7)书写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2.运用一种或几种方法修改文本。
  (1)出示待修改文本,学生朗读。
  深秋的校园真美!一阵秋风,路边的银杏叶就掉了,堆满了整条路。枫树的叶子红了,操场边的芙蓉花开了,漂亮极了。
  (2)多种策略移情修改。
  (3)学生修改,教师评价。
  看景也是需要有境界的,你想看到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出示图片——林清玄白鹭立雪(愚人见鹭,聪者见雪,智者见白),记得要用心去看风景。
其他文献
一、课程的萌发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带动了教学方式的改变。数学这门学科逻辑严谨,枯燥理性,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数字与符号的理解很难做到透彻。根据调研我们发现,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一定的恐惧感、分化感与障碍感,随着所学数学知识的增多,内容的加深,一部分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数学学习的枯燥抽象和学生的活泼好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导致学生产生厌学、
【摘要】现在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前者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为此承担着把学生培养成主动学习型人才的重任,教师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精心设计课程。本文以《这儿真好》为例,就教师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探究。  【关键词】教师主导 小学语文 务实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也日新月异,我们教师更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将理论和实践相
那时候,吴世雄和阿青刚复婚几个月吧,感情还没有恢复到原来状态,总觉得中间隔着什么,但彼此的努力倒是毋庸置疑。五月一日的中午,他们的海南之旅正式开始,在海滨酒店刚下榻,阿青就说胸闷,她有心律不齐的毛病,吴世雄急忙去外边买药。返回时,阿青打来电话,里面是哭泣声夹杂着无力的嘶喊,你快回来,快回来!吴世雄吓了一跳,以为出了状况,忙叫了120,跑回房间,阿青正痛不欲生地躺在地上。吴世雄扶起她,她用力按着胸口
【摘要】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生活教育理念的应用,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和生活现象联系的搭建,促其更好地体验“生活化”数学理念,确保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得以实现。现今诸多一线数学教师均致力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探索,本文也将相关举措进行归纳,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 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提出生活化教学理念
一  病房隔绝了所有光源,黑成深山老洞。  父子两个相对而坐,沉默如铁。父亲呼吸声很重,又有意压制着,时粗时细,如刮磨着某种器具。  “闷吧,要闷得慌你就出去转转。”父亲说。  梁汉明说:“不闷。当年对抗演习时,小山沟潜伏两天一夜,大雨浇着都不能动一下。”他正说着手机响起,一瞅号码不认识就挂了。手机刚消停,外边又有人敲门,梁汉明摸到门口问是谁,外边人说我是护士长,找您商量点儿事。  梁汉明知道她要
【摘要】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是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互相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要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慢慢走进文本;教师和学生对话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学生与学生对话时,教师要鼓励其合作,让学生的思维互相启发。  【关键词】学生 教师 文本 对话  教师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应该
【摘要】“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让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迈上了快车道,教师应当借助于互联网吸收外地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智能化管理,搭建与家长以及学生沟通的桥梁,深化学生思想教育等,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 互联网手段 作用分析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班级管理是重头戏也是一个难点。如何让这些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应当成为广大教师深入研究的内容。笔者多年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在
【摘 要】识字教学在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汉字与生俱来的“象形表意”、“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质,可以让学生在识写的过程中厚实语言积累、提升思维品质、涵育审美旨趣、领略文化魅力。朝向“素养发展”,可以让识字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更科学、高效,且富有文化的张力与厚度。  【关键词】识字教学 语言 思维 审美 文化  统编教材的投用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行,让我们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摘要】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又是当今课堂教学关注的热点。本文就如何悦读绘本,启发学生思维;学生能图文结合,于猜想、探究中发展思维;拓展绘本,升华主题情感,最终丰富学生思维等方面谈谈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绘本 思维 能力 提升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一、案例概述  (一)教材分析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一次难忘的经历:在一次班级演出中,老师安排“我”扮演大老虎,“我”因不会做豁虎跳的动作而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自己却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课文以“演老虎要不要豁虎跳”这一矛盾冲突贯穿始终,对演出前后“我”不断变化的心情描写使整个故事显得非常生动有趣,语言风趣幽默、平实质朴。  (二)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