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特点课堂的激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改变应付式的学习心态,就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心理学可知,兴趣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好胜心,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能自主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渴求新知识,渴求探索未知的世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顺着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措施。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便可以激发和巩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下我主要就两种激趣技巧进行探讨,希望对语文新课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巧设导语,诱发兴趣;理寓其中,延续兴趣
  
  导语就象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充满着悬念的小说,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之妙,使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满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真正体味到“大语文”的神妙境界。所以有经验的老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甚至为设计好导语而费尽心思。例如有一位优秀教师教《死海不死》时,他先不按常规板书课题、解题,而是在讲台上放一只盛满清水的杯子,一支玻璃棒,一把匙子,一碟食盐。好奇的学生都把目光集中到讲台上。一会儿,老师从口袋里拿出一个鸡蛋放在桌面上,“有哪一位同学能设法让这个鸡蛋浮在水面上?”老师以激将式的语调发问。同学们纷纷举手,情绪异常激动,大有一显身手的架势。有幸上台演示的几个同学都无法让鸡蛋浮在水面上。当同学们都把疑惑的目光投向讲台时,老师及时地提高了声调:“请大家注意看!”接着,老师不紧不慢地把整碟食盐全倒进杯子里,用玻璃棒搅拌后,再把鸡蛋投进去。奇了,鸡蛋竟能浮在水面上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们个个都瞪着好奇的双眼,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老师马上抓准时机,以这个“实验”为切人口,导入课题,把学生的兴趣思维全部引上正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兴趣的驱动力,师生互动机制很快建立起来了,师生之间不断地提出并探讨问题,师生配合十分默契,课堂上呈现出和谐乐学的活跃气氛。这个事例表明,初中生的好奇心理和渴求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理是促进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动力,是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但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更要满足他们猎取知识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导语设计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需要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各种知识内容为纽带,做到灵活多样。比如,可以通过唱歌、播放音乐和讲故事,设置悬念导人;可以采用投影、录像导入;可以采用即兴幽默,讲个简短的笑话,或介绍名人轶事等方法导入;可以利用插图或者引用诗词、对联、名言警句等方法导入;可以设疑导人:等等。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形式,教师要切合实际,让课堂导语能像引领游人揽幽探胜的导游一样,顺利地把学生引入语文殿堂深处,像一把金钥匙一样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心灵智慧。这样课堂教学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激发你追我赶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可知,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都想自主地证明自己,表现自己,尝一尝成功的滋味。所以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因为初中生毕竟情感胜于理智,他们想取得好成绩,但又往往控制不住自己,惰性常常与他们为伴,而好胜心理又驱使他们不甘于落后,一定要拿出点行动和成绩来证明自己,表现自己。所以在竞争场合,往往表现得异常活跃而主动。但如何引进竞争机制?具体怎样做?这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文内容,灵活地采取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个人抢答、擂台挑战、小组学习竞赛等等。比如,教朱自清《春》这篇课文时,我就采取了小组学习竞赛的办法。具体做法是:首先把学生编成几个小组,各组设有小组长和纪律监督员,由各组成员协议给本组起个有趣的名字,以增强乐趣。然后将课文内容分解成可以竞赛的项目,朗读、背诵、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精彩文句、词语积累等,并设计了主体发言、抢答、挑战等多种形式,老师可充当主持人、调停者和观众,在关键时刻进行引导、评价、鼓励和主持公道。当教学过程转换成一种竞赛活动时,学生的主体意识便真正活起来了。当主体意识一旦主宰了学生,求胜欲望便会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稳定的内在驱动力,激起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发挥最大的智慧潜能。
  总之,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就要优化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的需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课堂要真正做到生动有趣、气氛活泼、学习活跃,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以此共勉,为课堂教学探讨出更多的技巧。
其他文献
今天,早已进入了大协作时代,国家间的交流,人际间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大到治国,小到做生意都离不开一张嘴,现在公务员招考中的面试把口才作为选用人才的条件之一。而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中学文科《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优势就在于动口读多,动口说多。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才教育,这对提高他们未来走向社会的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严谨郑重的科学,而且是一门历久弥新的艺术。而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面向21世纪更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究发展课堂教学艺术,既是在新的形势下深化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改革深化的重大标识。      一、更新观念      没有理论上的坚定性,就没有实践上的坚定性。对待英语课堂教学艺术问题,同样如此。首先教师应学理论、学大纲、钻教材、学先进经验,以便更新教学观
“内容充实”是高考作文要求中的基础等级,即言之有物,持之有度,用足够典型的材料彰显文章主题。记叙文,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论据典型充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佳作华章亦需高质量的材料保驾护航,要使高考作文材料充实、丰富、新鲜,就要重视材料储备。读字当头,写作在手。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五读”人手,积极阅读,认真储备,方可有备无患。    一、读身边生活    身边生活就是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历史原因、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本质、历史结论、历史规律、历史知识网络和历史教训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在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却往往被省略或隐藏。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优化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原本穷末,探寻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水有源,树有根。历史事件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
“人文主义”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核心是对人的肯定。人文精神则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它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它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主张以人为万物的尺度;肯定那些在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活动中所折射出来的那种精神气质:独立不羁的自由思想精神,勇于进取、忘我献身的精神,坚持真理、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
作文教学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教师花了工夫,可收效却不显著,很多有识之士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略有管见,特抛砖引玉就教方家。      一、引导学生走出无话可写的困境      有的学生感叹说:“作文作文,提起没门。”一提起作文就头痛,苦思冥想也想不出话来。怎样才能改变这一局面,引导学生走出作文无话可写的困境呢?   (一)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基础教育中先进的教学理论。2001年起国家试验的新课程标准中许多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源自于建构主义理论,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任务型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与传统课堂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外观上一大显著的特色是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建构知识、建构能力。传统课堂中的“满堂灌”、改良课堂中的“满堂问”已一去不复返了。教师从神圣的讲
我校从2001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新教材,几年来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互动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任务。“互动”就是要彻底改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尽管目前教学形式不断革新,但历史课堂教学提问仍然是基础教育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具有检查知识、巩固教学、启迪思维和反馈信息等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历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在新形势、新理念下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充分发挥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意义,将是本文要探讨的中心话题。    一、注意问题的针对性    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是“形散而神不散”,看似
2000多年前,屈原在得知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破楚国国都郢的消息后,抱着悲愤和绝望的心情来到汨羅江畔,沉江而没,以实现自己“伏清白以死直兮”的诺言。他所选择的道路是许多后来的传统文人命运的轨迹。纵观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我们就可以发现屈原之死不是这个悲剧的谢幕,而是这个悲剧的开始。    一、屈原悲剧精神的普遍意义    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最初颇得怀王的信任,“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