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挤勒对早产儿的早期影响

来源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65247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脐带挤勒对早产儿的作用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产科出生的胎龄≤35周的早产儿,共42例纳入研究,随机分配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研究组出生后留取距脐部20 cm长的脐带,断脐后用双手指夹住脐带,向新生儿方向挤勒3次,速度为10 cm/s,随后结扎脐带。对照组出生后立即于距离新生儿脐根部<5 cm处结扎脐带。所有早产儿常规处理后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记录所有早产儿生后24 h的心率、呼吸、血压和尿量,记录呼吸暂停的次数、喂养情况和光疗时间,并记录出生后首次和住院期间最低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每天3次记录经皮测胆红素值。统计光疗的时间、输血次数和住院时间。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组早产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娩出方式以及Apgar评分等一般资料,心率和呼吸频率,首次24 h尿量及入院时即刻平均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组出生后首次检测的以及住院期间最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生后首次检测值为(186±52) g/L与(163±18) g/L,t=2.020,P=0.001;住院期间最低值为(141±89) g/L与(112±61) g/L,t=2.050,P=0.001;红细胞压积:生后首次检测值为(50.1±34.3)%与(46.1±14.5)%,t=1.690,P=0.020;住院期间最低值为(37.5±6.8)%与(32.8±4.6)%,t=1.530,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1例(4.8%)需要输血,对照组4例(19.0%)需要输血,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经皮胆红素最高值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光疗时间长于对照组[(78.4±27.1) h与(58.6±23.3)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0,P=0.040)。2组均未发生红细胞增多症。

结论

脐带挤勒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贫血,且较为安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JNK/AP–1通路在柚皮素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引起气道黏液高分泌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SV A2株感染人肺腺癌上皮(A549)细胞,细胞维持液培养为细胞对照组,细胞中加入不同MOI的RSV吸附2 h为RSV感染组(R1、R2、R3组MOI分别为0.5、1.0、5.0),在RSV感染前加入柚皮素(Nar)预处理1 h为Nar干预组(N1组为Nar 30 μmol/L+RSV、N2
期刊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年龄分布规律,建立本实验室儿童血清免疫球蛋白生物参考区间。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新生儿(1~28 d)~18岁受试者中超敏C反应蛋白及肝、肾功能检测正常,无慢性病史并且排除过敏反应、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以及免疫缺陷病的人群血清IgG、IgA、IgM含量检测结果。将免疫球蛋白检测数据在成人参考区间上限以内的人群分为19个年龄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延迟分娩的处理和预后。方法报道2012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一胎分娩后第二个胎儿延迟分娩病例的治疗经过和远期随访情况。结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Medline、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总结双胎妊娠第二个胎儿延迟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母儿预后。结果患者在妊娠24周胎膜早破、第一个胎儿流产后,经抗炎、监护、抑制宫缩等
期刊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暴露对新生鼠肺形态发育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105只,出生体重5.0~8.0 g,共2批。第1批6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生后第1天起,每日腹腔注射玉米油0.2 ml。第2批45只大鼠作为暴露组,随机分为低、中和
期刊
目的探讨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9例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9例患儿中,早发型8例(均为早产儿),晚发型1例(足月儿)。早发型8例均为生后短期发病,其中6例母亲产前有发热史;5例母亲宫颈分泌物或血培养有李斯特菌;5例羊水粪染,其中2例描述有羊水恶臭;4例患儿生后有窒息史;8例患儿外周血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