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提出以生为本的理念,认为基于学生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展开教学,能有效实现教育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应用能力,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策略很有必要。本文从生活化学习资源、学习形式、学习活动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认为生活明确了教育的价值,教育是为更好的生活而服务的,且教育与生活相伴而生。由此可以了解到,生活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只有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才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应用。由此笔者提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理念,希冀通过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展开生活活动与探索,丰富学习内容,提升课程质量,让学生在生活化策略下“领悟生活艺术,探寻生活素材”,真正实现教育价值。
一、生活化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
生活是一门艺术,不仅教给学生知识与道理,还能让学生獲得启示与方法。另外,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生活即教育”理念下,为打造高质量的生活化教学课堂,也为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艺术,笔者认为可以从激励学生探寻生活素材出发,巧妙运用生活素材,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质量。挖掘生活化的学习资源,可以充实校本课程资源,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开发学校资源,契合生活实际与需要,设置生活化学校课程,组织学生展开生活化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参加三字经背诵、歌唱表演、情景剧表演比赛等,或基于《体育课》等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真实的学校生活,展开对比分析,写作属于自己的《体育课》文章;可以开发家庭资源,《爷爷的芦笛》《母亲的呼唤》等文章,叙述了关于“我”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教师可通过此类文章激励学生与同学分享童年、快乐和情感,或者是组织家长参与“家长助教”活动,带领学生们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活魅力,学习多样化的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能;也可以开发社会资源,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调查分析、实践研究、参观反思,借助社会资源,实现拓展学习范围的目标,或引进教育专家,讲解社会中的安全知识、书法、文明习惯等;还可以开发网络资源,优化学生的学习内容,实现高效互动。
二、生活化学习形式,激趣学习过程
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采取“浸润”教学法,讓学生浸润在语文的海洋中,感悟语文的魅力和艺术,展开自主的学习与运用。教师可以实施生活化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平常的实际生活中,在不经意间“浸润”在语文的世界,基于兴趣拓展应用。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兴趣,在培养学生阅读、写作、交流能力的目标导向下,运用多样化、生活化的学习形式,丰富学生的业余时间与生活。
生活化的学习形式,可以是读书竞赛、图书漂流、好书推荐、读书展示、自制书分享等形式。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学生们各抒己见,拓展学习。如学校可以组织读书文化节,采取以书换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校的图书超市中,将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籍分享出来,与其他学生互换阅读,实现图书效益最大化。图书漂流是一种形式,为检验学习质量,激励学生高质量的阅读,教师可以组织读书竞赛会,以某一主题,如“生命与自然”“讽刺小说”等,展开知识竞赛活动与成果展示,还可以实施好书推荐,以此增加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创造表现平台,让学生积极表达互动,以生活化的学习形式,激趣学习过程。
三、生活化学习活动。延伸学习空间
新课改特别强调,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与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为契合这一要求,组织学生展开生活化的学习活动,能有效优化活动质量与学习质量。将学生的学校、家庭与社会生活,融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延伸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经历、实践,并升华对生活的认识。多样化、生活化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感悟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局部拓展分析到整体,再建构出完善的知识与能力架构。
生活化学习活动,可以基于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实践活动,观察并体验生活,再现文本内涵。如《蚂蚁的救助》课文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文本蕴含的意义,学生了解到作者想对“救助”这种道德品质给予赞扬,但是没有肯定说明蚂蚁确实是本能行为。在该空白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课外观察活动,可以以蚂蚁、蜻蜓、小鸟、小狗等动物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它们的行为,再现文本中的故事情节,深层次表达出故事内涵。或到自然、社会中展开课题研究,以参观展览、旅游体验、社会调查等形式,延伸学习空间。如《鸟儿的侦察报告》一文教学时,笔者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向学生阐述了环境污染的影响,可以基于此引导学生展开社会调查,调查主题可以是“水污染(或空气污染、森林被破坏)的原因、影响与对策”。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发现语文与生活的契合处,在生活中探寻语文素材,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活的艺术,以此激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并提升应用意识与语文素养。笔者认为,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践行生活化策略,以生活为依托,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构建成丰富性、实践性、全面性为主的学习体系,优化小学语文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认为生活明确了教育的价值,教育是为更好的生活而服务的,且教育与生活相伴而生。由此可以了解到,生活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只有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才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应用。由此笔者提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理念,希冀通过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展开生活活动与探索,丰富学习内容,提升课程质量,让学生在生活化策略下“领悟生活艺术,探寻生活素材”,真正实现教育价值。
一、生活化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
生活是一门艺术,不仅教给学生知识与道理,还能让学生獲得启示与方法。另外,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生活即教育”理念下,为打造高质量的生活化教学课堂,也为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艺术,笔者认为可以从激励学生探寻生活素材出发,巧妙运用生活素材,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质量。挖掘生活化的学习资源,可以充实校本课程资源,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开发学校资源,契合生活实际与需要,设置生活化学校课程,组织学生展开生活化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参加三字经背诵、歌唱表演、情景剧表演比赛等,或基于《体育课》等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真实的学校生活,展开对比分析,写作属于自己的《体育课》文章;可以开发家庭资源,《爷爷的芦笛》《母亲的呼唤》等文章,叙述了关于“我”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教师可通过此类文章激励学生与同学分享童年、快乐和情感,或者是组织家长参与“家长助教”活动,带领学生们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活魅力,学习多样化的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能;也可以开发社会资源,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调查分析、实践研究、参观反思,借助社会资源,实现拓展学习范围的目标,或引进教育专家,讲解社会中的安全知识、书法、文明习惯等;还可以开发网络资源,优化学生的学习内容,实现高效互动。
二、生活化学习形式,激趣学习过程
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采取“浸润”教学法,讓学生浸润在语文的海洋中,感悟语文的魅力和艺术,展开自主的学习与运用。教师可以实施生活化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平常的实际生活中,在不经意间“浸润”在语文的世界,基于兴趣拓展应用。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兴趣,在培养学生阅读、写作、交流能力的目标导向下,运用多样化、生活化的学习形式,丰富学生的业余时间与生活。
生活化的学习形式,可以是读书竞赛、图书漂流、好书推荐、读书展示、自制书分享等形式。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学生们各抒己见,拓展学习。如学校可以组织读书文化节,采取以书换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校的图书超市中,将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籍分享出来,与其他学生互换阅读,实现图书效益最大化。图书漂流是一种形式,为检验学习质量,激励学生高质量的阅读,教师可以组织读书竞赛会,以某一主题,如“生命与自然”“讽刺小说”等,展开知识竞赛活动与成果展示,还可以实施好书推荐,以此增加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创造表现平台,让学生积极表达互动,以生活化的学习形式,激趣学习过程。
三、生活化学习活动。延伸学习空间
新课改特别强调,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与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为契合这一要求,组织学生展开生活化的学习活动,能有效优化活动质量与学习质量。将学生的学校、家庭与社会生活,融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延伸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经历、实践,并升华对生活的认识。多样化、生活化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感悟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局部拓展分析到整体,再建构出完善的知识与能力架构。
生活化学习活动,可以基于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实践活动,观察并体验生活,再现文本内涵。如《蚂蚁的救助》课文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文本蕴含的意义,学生了解到作者想对“救助”这种道德品质给予赞扬,但是没有肯定说明蚂蚁确实是本能行为。在该空白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课外观察活动,可以以蚂蚁、蜻蜓、小鸟、小狗等动物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它们的行为,再现文本中的故事情节,深层次表达出故事内涵。或到自然、社会中展开课题研究,以参观展览、旅游体验、社会调查等形式,延伸学习空间。如《鸟儿的侦察报告》一文教学时,笔者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向学生阐述了环境污染的影响,可以基于此引导学生展开社会调查,调查主题可以是“水污染(或空气污染、森林被破坏)的原因、影响与对策”。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发现语文与生活的契合处,在生活中探寻语文素材,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活的艺术,以此激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并提升应用意识与语文素养。笔者认为,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践行生活化策略,以生活为依托,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构建成丰富性、实践性、全面性为主的学习体系,优化小学语文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