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区有高阳桥,横跨连接东山和西山的河道上。桥边的粽子店开了三十几年,店名就叫高阳桥粽子。然而我不知道海宁还有一座高阳山,是杭州湾北岸海拔最高的山。可能翻过山就是海盐的地界,那边有南北湖,农历十月还能看日月并升,把海宁这半边山映衬得暗淡无光。
教过很多年语文的老麦老师一直念念不忘,要从海宁这边而不是海盐那边爬到山顶一次。
海宁人从海宁这边登山有这么重要吗?对于我这种没有故乡归属感的人来说,有点不以为然。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实在是,以出生地来说,我外婆是上海人,我祖母是成都人,我祖父是杭州人……血缘上稍远一点的,还有长住青海的亲戚,长住陕西、新疆的亲戚……每到年节或红白喜丧,各种亲戚各路聚集,各种口音各种习惯。从小生活在一个大杂烩一样的环境里,我总以为地球上哪个地方都是我的家,我喜欢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话虽如此,说起高阳山之后的某天,终究和另外几个也想爬山的朋友一起出发了。
正好是霜降前一天,秋色最好的时分。
车开到冷冰坞,前面的车居然排起了长龙,一拨拨人从大巴下来,像是旅行社拉来的观光客。路边的小摊卖橘子,也卖柿子、红薯、药材和鸡。
这里是海宁最东南也是最偏僻的自然村落,三面靠山,一面临江;一边和海盐交界,一边就是杭州湾出海口。潮水上来,第一个先经过这里,然后才往盐官方向奔涌而去。这样的地理环境,加上早些年路不好,排水设施不好,遇台风暴雨、大潮侵袭,也是这里受灾最严重。我总以为冷冰坞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一个冷的、冰的,寒困交加的地方。
几年不来,现在的冷冰坞已经成了“慢”谷。有游客中心,有民宿,有农家饭馆,水果采摘。
大部分人的兴致在于这里空气新鲜,橘子又甜又便宜吧。橘树大多种在高地上。往年来得早,国庆节期间,橘子还是青的,刚刚开始转黄。这次赶上橘子成熟,朝山坡望过去,层层叠叠的翠绿中点起一只只红彤彤的小灯笼,实在好看。
说起南方的平原,给人的感觉总是稻田连稻田,一马平川。其实海宁还是有一些山的,除了市区的西山、东山,大一点的山都集中在冷冰坞这一带。这些年,尖山成了高尔夫球场、滑翔基地;小尖山因为采石,整座山夷平后,原来山上建于清代的观音庙移建到大尖山上;菩提山本来叫灵泉山,山上有张九成读书台,山下有东晋干宝舍宅而建的菩提寺,只不过现在的菩提寺是2017年重建的,已经没有古意可言。
这么多山头,哪座才是我们要爬的高阳山?几个人当中,只有小丁老师去年爬过一次。大家便都跟着他,唯他是瞻。可是说起来只隔了一年,他好像已经忘了是从哪里上山的,凭印象把我们带到村落尽头安静的水潭边。虽然草丛中隐隐现出路的形状,小丁老师看来看去总确定不下来,只好折回村中,再找别的路。
橘园静静的,一辆三轮车停在边上,人却不见。
太阳也是静静的。
小丁老师喊了几声,树枝深处钻出一位阿姨。麻花辫,格子罩衫,笑眯眯地露出一口白牙,告诉我们往凉亭那边拐过去,就有平坦的山路。又说本来还有几条路,是打鸟的人走的,现在不准打鸟,草长了,把路遮没了,不能走了。谢过阿姨,大家边走边笑,这不是正应了世上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吗?没料到后来误导我们,在山中转悠了一个小时都没找到路,多半也是这句话。
那是因为到了凉亭那儿,忽然出现了两条上山的路。一条入口设了铁栅,拦腰挂一把大锁;另一条逶迤伸向山中,看走势,老麦老师以为是往另一个山头去的,于是小丁老师又一次犹疑起来。是不是呢?几次想走上去,可老麦老师的话也看似极有道理。
只能怪铁栅后面铺了台阶的路更像上山的路。再说,这可是一座山,铁栅哪里能拦得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不过,还没来得及高兴,台阶消失了。它们应该是橘园主人铺的,还是为自己方便。不仅如此,他还在橘园和山林的边界用铁皮建了个“长城”,免得有人从山后绕过来偷他的橘子。
也没关系,又不是钢铁长城。小丁老师试着扭了一下,再一推,看似牢固的一块铁皮被推开了。
大家鱼贯而入,为越过障碍而兴奋。然而目力所及并没有路,脚下全是落叶堆积,头顶被树枝竹枝遮得昏暗暗的不见光线,虫蝇闻到血的味道,嗡嗡叮着不放。
怎么走?怎么走都行啊,只要能爬到高阳山顶上。小时候不都是这样爬山吗?那时哪里来的台阶?不都得在乱草乱石当中钻出路来?
虽然互相问着行不行,不行就下去,回答倒也一致。大概脑中多少回想着路是人走出来的,无论如何不能在这种时候露怯,扰了别人的兴致。
又往上走了一段,终于被茂密的竹林完全挡住了去路。
小丁老师决定往边上探一下路,其余的人留在原地等待。
已经爬过一次山的小丁老师居然搞不清路,实在让大家想不到。不过,还是很有趣味的吧?至少老麦老师看上去比所有的人兴致都要高。然而小丁老师很快下来了,边上已是山坳,上不去。
这群人里我最弱,给人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上不去。就算我愿意在山下等他们,能不能独自找到下去的路都已经是个问题了。
时间已近中午,每人只带了一小瓶水,硬往上走,总觉得不太妥当。又是一阵各抒己见后,原路返回下了山。
路上的人有的直接摇头说无路可走;有的劝我们回去,别看山不高,经常上山的人可都上不去。
小丁老师决定开车去海盐那边,走谭仙古道。可是这样一来,就成了从海盐那边登山,老麦老师的愿望完成不了了。也是他最心有不甘,找当地人问个不停,居然让他找到愿意带路的人。
一行人做梦一样又站到小丁老师想走而没走的路口,不免失笑,就是这里啊!
老麦老师以为这个方向是去另一个山头的判断固然失误,可小丁老师为什么不坚持一下呢?
山路宽不过半米,颜色浅淡,像是从前的人脚印叠脚印走出来的,又像水流从山顶一泻而下留下的痕迹。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系在树上的丝带,有户外俱乐部的,也有来自周边城市的驴友团,大概是先遣部队做的标志,方便后来的队友。倒也方便了我们,有它们做参照,怎么也不会迷路了。每到山路陡峭的地方,便有半月形的小土坑,應该也是经验丰富的先遣部队怕队友失足挖的。 山路是不是都在山脊上呢?虽然只是没有来由地瞎想,但还是有一种稳稳地踏在山背上的感觉。
时光也在山道的迂回中变化着,每到背阴的地方,四周暗下来,静如傍晚,眼前只有越远越幽深的树林,只有枯叶荒草,就像置身于古老的世界,也许真有那么一个时刻,真有那时的一个我,站在那时的时光和景物当中;等到树木骤然疏朗,太阳猛照下来,树叶绿而通透,分秒之间就被拉回现世,山茶花也好,无名野花野果也好,山石竹林也好,忽然又眼花缭乱起来,好像只有多看一点,才不白来这一趟。
可是,整座山寂静无人。甚至都没有怎么听到鸟叫。难道山上的鸟都叫捕鸟的人捕光了?而且,这山上什么小动物也没有吗?
小丁老师沉吟说,松鼠应该是有的吧。
相信有,只是我们看不见。看不见松鼠,看不见斑鸠、黄春(也可能是黄椿)。我还小的时候,这两种鸟时不时就被外婆加了酱油烧得赤红,或者切几片咸肉带汤烧成乳白色,端上饭桌。到了稻米熟时,顿顿都有麻雀佐餐,外婆总能把射进鸟肉里菜籽一样细小的铅弹择出来,洗得干干净净,放点料酒葱姜茴香,吃不出一点血腥气。那时不知护生,放学回家,没有进门,先闻到浓郁的炖鸟的香味。有时实在馋不过,掀开锅盖先捞一只出来,一边看书一边撕开鸟的胸脯细嚼。
本地是有吃鸟的习惯,好这一口的也大有人在。漫山遍野的鸟不仅吸引着山脚下的当地人,也吸引着周边的人趋之若鹜赶来捕猎。
现在当然不可以了。吃这样的生灵,是残忍的。只是多年历劫,鸟儿还是稀少。偶尔有几声鸣叫,听来也倍觉孤单、冷清。
山上还产一种凤尾蕨,小丁老师说这种蕨可以做药,有清热化痰的功效,现在也少有人再上山采摘了。
眼下青睐这座山的人恐怕只有喜欢户外活动的驴友了。到了我们以为快到山顶的地方,遇到三个登山的人,背倚大树,坐在道边喝水歇息。
在山上走了这么久,忽然看到人,彼此都有些欣喜,一边打招呼,一边互通信息。他们刚从山上下来,告诉我们路没错。不过,我们也从他们那儿得知离山顶还有一半路程。
那么,继续走吧。渐渐发现经常出现一种树,大家以为是野栗子树,因为掉在树下的不就是野栗子吗?
我想想不放心,怕错过一棵好树,用手机软件查了一下,是栎树。难道,栎树就是俗话说的栗树?山上信号不强,也顾不上细查,只觉得叶子特别好看,羽状,四五小片聚成一大片,迎着光的时候格外鲜亮。
下山回到家里还是记着这些树,去网上查了才知道栎树就是橡树。难怪看着熟悉,五月份去瓦尔登湖,湖边的森林里遍布着这种树,也这么好看,山道上也积了厚厚一层枯叶。至于是同一个树种,还是另有差别,我就分不清了。橡树成材极慢,所以名贵。看到一棵粗壮的几百年以上的老橡树,类同于见到了祖父的祖父,就是那么一种恍如隔世却又亲切的感觉。
登顶则是另一种感觉。虽然开阔起来的空间预示着山顶已近,然而真的翻过最后一个斜坡,仍有一种“总算上来了”的感慨,站到山头上的刹那,生出片刻的陶醉,满足于自己此时的高度。方正的街道,排列整齐的民居,像镜面一样反光的是池塘,八九个山头从近处平铺到极远处,直至消融在淡蓝色的薄雾中。这一带的山温和、圆润,山势平坦舒缓,像这里的人,只看外表,怎么都找不出危峰和锐石来的。
古人出门不易,站在这里,也算高而近阳了吧。这个念头一出,再望望眼前的浮云和高空,心也跟着轻松起来。至于今天的我们,虽然各有各的心思,暂别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暂时扔一扔手头的事,不去想手机和手机里的信息,大概还是一样的。
几个人又流连了一会儿,捡起扔在一边的“手杖”,其实就是路上找的枯枝,走另一条路下山。想到还得空着肚子走到山下,才有热茶熱饭,不免觉得回程遥遥。可是山看到了,山顶到过了,又另有一种兴奋,像喝了口感绵厚而不会上头的好酒,借着酒意,即使这条路比来的路陡峭,也无所谓了。何况途中还遇到了一大片凤尾蕨,整齐有序地铺满半个山坡,仿佛不是自然如此,而是出于侍花种树的高手。之前还很密集的树全都退得很远,为这些蕨草留出足够大的舞台,任由它们在阳光和微风中摇来摆去。两朵淡淡的云也飘来助兴。从蕨们中间穿过时,我竟然有了一种梦幻感,完全忘记身在何处,从哪里来,又要回到哪里去。
此时已近山脚,之后就是沿着溪沟迂回而行。路边的橡树又多起来,当时我仍视它们为栎树,没去想这是一大片橡木林,只奇怪树都不粗壮,有些还是幼树的模样,像庄子《人世间》里围着栎树看热闹的工匠的徒弟,只以为它们无用,完全忽略了这才真是山上的一宝。
光从路口射进来,树枝中间隐隐露出的水面让我有了一种预感。等到山退到身后,大跌眼镜的一幕出现了,安静的水潭再次出现在眼前,这不就是小丁老师第一次带我们来的地方嘛!
仿佛时钟走了一圈,正好回到原点。一个抱小孩的年轻女人站在路口,如同有人安排在那里等我们,箴告我们上山的路只有两条:山口那边的平坦,耗时也多;水潭这边的陡峭,却省时间,各有优劣。至于别的路,没有人走了,自然也就没有了。
大家边走边笑,看来读这么多年书还是没走出鲁迅先生的话啊。那么,就以这次爬山的经历,向他致敬。
奇异的是,夜做一梦,到处找书。一摞摞书捧出来,再放回去。直到梦醒前的一刻,才在一只暗黄的旧抽屉里发现我要的那本。粉红封面,像是阿特伍德的,又像门罗的。梦里,我拿着这本书要赶去听作者的演讲。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加拿大,那么远,怎么去啊?更不可能的是,那只旧抽屉在办公桌的最底下,是我工作后用的第一张桌子,木质低劣,早在二十年前就随着办公楼的拆毁而不知所终了。
早上散步回来,收到老麦老师的信息,说这次爬山是几年来爬得最好的一次。
我也有同感。所以会做那个梦,梦到不存在的旧物,大抵也是因为白天爬山不止一次感觉回到了过去。
而过去其实跟未来一样深不可测。
(选自2021年第1期《青年作家》)
教过很多年语文的老麦老师一直念念不忘,要从海宁这边而不是海盐那边爬到山顶一次。
海宁人从海宁这边登山有这么重要吗?对于我这种没有故乡归属感的人来说,有点不以为然。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实在是,以出生地来说,我外婆是上海人,我祖母是成都人,我祖父是杭州人……血缘上稍远一点的,还有长住青海的亲戚,长住陕西、新疆的亲戚……每到年节或红白喜丧,各种亲戚各路聚集,各种口音各种习惯。从小生活在一个大杂烩一样的环境里,我总以为地球上哪个地方都是我的家,我喜欢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话虽如此,说起高阳山之后的某天,终究和另外几个也想爬山的朋友一起出发了。
正好是霜降前一天,秋色最好的时分。
车开到冷冰坞,前面的车居然排起了长龙,一拨拨人从大巴下来,像是旅行社拉来的观光客。路边的小摊卖橘子,也卖柿子、红薯、药材和鸡。
这里是海宁最东南也是最偏僻的自然村落,三面靠山,一面临江;一边和海盐交界,一边就是杭州湾出海口。潮水上来,第一个先经过这里,然后才往盐官方向奔涌而去。这样的地理环境,加上早些年路不好,排水设施不好,遇台风暴雨、大潮侵袭,也是这里受灾最严重。我总以为冷冰坞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一个冷的、冰的,寒困交加的地方。
几年不来,现在的冷冰坞已经成了“慢”谷。有游客中心,有民宿,有农家饭馆,水果采摘。
大部分人的兴致在于这里空气新鲜,橘子又甜又便宜吧。橘树大多种在高地上。往年来得早,国庆节期间,橘子还是青的,刚刚开始转黄。这次赶上橘子成熟,朝山坡望过去,层层叠叠的翠绿中点起一只只红彤彤的小灯笼,实在好看。
说起南方的平原,给人的感觉总是稻田连稻田,一马平川。其实海宁还是有一些山的,除了市区的西山、东山,大一点的山都集中在冷冰坞这一带。这些年,尖山成了高尔夫球场、滑翔基地;小尖山因为采石,整座山夷平后,原来山上建于清代的观音庙移建到大尖山上;菩提山本来叫灵泉山,山上有张九成读书台,山下有东晋干宝舍宅而建的菩提寺,只不过现在的菩提寺是2017年重建的,已经没有古意可言。
这么多山头,哪座才是我们要爬的高阳山?几个人当中,只有小丁老师去年爬过一次。大家便都跟着他,唯他是瞻。可是说起来只隔了一年,他好像已经忘了是从哪里上山的,凭印象把我们带到村落尽头安静的水潭边。虽然草丛中隐隐现出路的形状,小丁老师看来看去总确定不下来,只好折回村中,再找别的路。
橘园静静的,一辆三轮车停在边上,人却不见。
太阳也是静静的。
小丁老师喊了几声,树枝深处钻出一位阿姨。麻花辫,格子罩衫,笑眯眯地露出一口白牙,告诉我们往凉亭那边拐过去,就有平坦的山路。又说本来还有几条路,是打鸟的人走的,现在不准打鸟,草长了,把路遮没了,不能走了。谢过阿姨,大家边走边笑,这不是正应了世上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吗?没料到后来误导我们,在山中转悠了一个小时都没找到路,多半也是这句话。
那是因为到了凉亭那儿,忽然出现了两条上山的路。一条入口设了铁栅,拦腰挂一把大锁;另一条逶迤伸向山中,看走势,老麦老师以为是往另一个山头去的,于是小丁老师又一次犹疑起来。是不是呢?几次想走上去,可老麦老师的话也看似极有道理。
只能怪铁栅后面铺了台阶的路更像上山的路。再说,这可是一座山,铁栅哪里能拦得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不过,还没来得及高兴,台阶消失了。它们应该是橘园主人铺的,还是为自己方便。不仅如此,他还在橘园和山林的边界用铁皮建了个“长城”,免得有人从山后绕过来偷他的橘子。
也没关系,又不是钢铁长城。小丁老师试着扭了一下,再一推,看似牢固的一块铁皮被推开了。
大家鱼贯而入,为越过障碍而兴奋。然而目力所及并没有路,脚下全是落叶堆积,头顶被树枝竹枝遮得昏暗暗的不见光线,虫蝇闻到血的味道,嗡嗡叮着不放。
怎么走?怎么走都行啊,只要能爬到高阳山顶上。小时候不都是这样爬山吗?那时哪里来的台阶?不都得在乱草乱石当中钻出路来?
虽然互相问着行不行,不行就下去,回答倒也一致。大概脑中多少回想着路是人走出来的,无论如何不能在这种时候露怯,扰了别人的兴致。
又往上走了一段,终于被茂密的竹林完全挡住了去路。
小丁老师决定往边上探一下路,其余的人留在原地等待。
已经爬过一次山的小丁老师居然搞不清路,实在让大家想不到。不过,还是很有趣味的吧?至少老麦老师看上去比所有的人兴致都要高。然而小丁老师很快下来了,边上已是山坳,上不去。
这群人里我最弱,给人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上不去。就算我愿意在山下等他们,能不能独自找到下去的路都已经是个问题了。
时间已近中午,每人只带了一小瓶水,硬往上走,总觉得不太妥当。又是一阵各抒己见后,原路返回下了山。
路上的人有的直接摇头说无路可走;有的劝我们回去,别看山不高,经常上山的人可都上不去。
小丁老师决定开车去海盐那边,走谭仙古道。可是这样一来,就成了从海盐那边登山,老麦老师的愿望完成不了了。也是他最心有不甘,找当地人问个不停,居然让他找到愿意带路的人。
一行人做梦一样又站到小丁老师想走而没走的路口,不免失笑,就是这里啊!
老麦老师以为这个方向是去另一个山头的判断固然失误,可小丁老师为什么不坚持一下呢?
山路宽不过半米,颜色浅淡,像是从前的人脚印叠脚印走出来的,又像水流从山顶一泻而下留下的痕迹。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系在树上的丝带,有户外俱乐部的,也有来自周边城市的驴友团,大概是先遣部队做的标志,方便后来的队友。倒也方便了我们,有它们做参照,怎么也不会迷路了。每到山路陡峭的地方,便有半月形的小土坑,應该也是经验丰富的先遣部队怕队友失足挖的。 山路是不是都在山脊上呢?虽然只是没有来由地瞎想,但还是有一种稳稳地踏在山背上的感觉。
时光也在山道的迂回中变化着,每到背阴的地方,四周暗下来,静如傍晚,眼前只有越远越幽深的树林,只有枯叶荒草,就像置身于古老的世界,也许真有那么一个时刻,真有那时的一个我,站在那时的时光和景物当中;等到树木骤然疏朗,太阳猛照下来,树叶绿而通透,分秒之间就被拉回现世,山茶花也好,无名野花野果也好,山石竹林也好,忽然又眼花缭乱起来,好像只有多看一点,才不白来这一趟。
可是,整座山寂静无人。甚至都没有怎么听到鸟叫。难道山上的鸟都叫捕鸟的人捕光了?而且,这山上什么小动物也没有吗?
小丁老师沉吟说,松鼠应该是有的吧。
相信有,只是我们看不见。看不见松鼠,看不见斑鸠、黄春(也可能是黄椿)。我还小的时候,这两种鸟时不时就被外婆加了酱油烧得赤红,或者切几片咸肉带汤烧成乳白色,端上饭桌。到了稻米熟时,顿顿都有麻雀佐餐,外婆总能把射进鸟肉里菜籽一样细小的铅弹择出来,洗得干干净净,放点料酒葱姜茴香,吃不出一点血腥气。那时不知护生,放学回家,没有进门,先闻到浓郁的炖鸟的香味。有时实在馋不过,掀开锅盖先捞一只出来,一边看书一边撕开鸟的胸脯细嚼。
本地是有吃鸟的习惯,好这一口的也大有人在。漫山遍野的鸟不仅吸引着山脚下的当地人,也吸引着周边的人趋之若鹜赶来捕猎。
现在当然不可以了。吃这样的生灵,是残忍的。只是多年历劫,鸟儿还是稀少。偶尔有几声鸣叫,听来也倍觉孤单、冷清。
山上还产一种凤尾蕨,小丁老师说这种蕨可以做药,有清热化痰的功效,现在也少有人再上山采摘了。
眼下青睐这座山的人恐怕只有喜欢户外活动的驴友了。到了我们以为快到山顶的地方,遇到三个登山的人,背倚大树,坐在道边喝水歇息。
在山上走了这么久,忽然看到人,彼此都有些欣喜,一边打招呼,一边互通信息。他们刚从山上下来,告诉我们路没错。不过,我们也从他们那儿得知离山顶还有一半路程。
那么,继续走吧。渐渐发现经常出现一种树,大家以为是野栗子树,因为掉在树下的不就是野栗子吗?
我想想不放心,怕错过一棵好树,用手机软件查了一下,是栎树。难道,栎树就是俗话说的栗树?山上信号不强,也顾不上细查,只觉得叶子特别好看,羽状,四五小片聚成一大片,迎着光的时候格外鲜亮。
下山回到家里还是记着这些树,去网上查了才知道栎树就是橡树。难怪看着熟悉,五月份去瓦尔登湖,湖边的森林里遍布着这种树,也这么好看,山道上也积了厚厚一层枯叶。至于是同一个树种,还是另有差别,我就分不清了。橡树成材极慢,所以名贵。看到一棵粗壮的几百年以上的老橡树,类同于见到了祖父的祖父,就是那么一种恍如隔世却又亲切的感觉。
登顶则是另一种感觉。虽然开阔起来的空间预示着山顶已近,然而真的翻过最后一个斜坡,仍有一种“总算上来了”的感慨,站到山头上的刹那,生出片刻的陶醉,满足于自己此时的高度。方正的街道,排列整齐的民居,像镜面一样反光的是池塘,八九个山头从近处平铺到极远处,直至消融在淡蓝色的薄雾中。这一带的山温和、圆润,山势平坦舒缓,像这里的人,只看外表,怎么都找不出危峰和锐石来的。
古人出门不易,站在这里,也算高而近阳了吧。这个念头一出,再望望眼前的浮云和高空,心也跟着轻松起来。至于今天的我们,虽然各有各的心思,暂别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暂时扔一扔手头的事,不去想手机和手机里的信息,大概还是一样的。
几个人又流连了一会儿,捡起扔在一边的“手杖”,其实就是路上找的枯枝,走另一条路下山。想到还得空着肚子走到山下,才有热茶熱饭,不免觉得回程遥遥。可是山看到了,山顶到过了,又另有一种兴奋,像喝了口感绵厚而不会上头的好酒,借着酒意,即使这条路比来的路陡峭,也无所谓了。何况途中还遇到了一大片凤尾蕨,整齐有序地铺满半个山坡,仿佛不是自然如此,而是出于侍花种树的高手。之前还很密集的树全都退得很远,为这些蕨草留出足够大的舞台,任由它们在阳光和微风中摇来摆去。两朵淡淡的云也飘来助兴。从蕨们中间穿过时,我竟然有了一种梦幻感,完全忘记身在何处,从哪里来,又要回到哪里去。
此时已近山脚,之后就是沿着溪沟迂回而行。路边的橡树又多起来,当时我仍视它们为栎树,没去想这是一大片橡木林,只奇怪树都不粗壮,有些还是幼树的模样,像庄子《人世间》里围着栎树看热闹的工匠的徒弟,只以为它们无用,完全忽略了这才真是山上的一宝。
光从路口射进来,树枝中间隐隐露出的水面让我有了一种预感。等到山退到身后,大跌眼镜的一幕出现了,安静的水潭再次出现在眼前,这不就是小丁老师第一次带我们来的地方嘛!
仿佛时钟走了一圈,正好回到原点。一个抱小孩的年轻女人站在路口,如同有人安排在那里等我们,箴告我们上山的路只有两条:山口那边的平坦,耗时也多;水潭这边的陡峭,却省时间,各有优劣。至于别的路,没有人走了,自然也就没有了。
大家边走边笑,看来读这么多年书还是没走出鲁迅先生的话啊。那么,就以这次爬山的经历,向他致敬。
奇异的是,夜做一梦,到处找书。一摞摞书捧出来,再放回去。直到梦醒前的一刻,才在一只暗黄的旧抽屉里发现我要的那本。粉红封面,像是阿特伍德的,又像门罗的。梦里,我拿着这本书要赶去听作者的演讲。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加拿大,那么远,怎么去啊?更不可能的是,那只旧抽屉在办公桌的最底下,是我工作后用的第一张桌子,木质低劣,早在二十年前就随着办公楼的拆毁而不知所终了。
早上散步回来,收到老麦老师的信息,说这次爬山是几年来爬得最好的一次。
我也有同感。所以会做那个梦,梦到不存在的旧物,大抵也是因为白天爬山不止一次感觉回到了过去。
而过去其实跟未来一样深不可测。
(选自2021年第1期《青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