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讲授与实验的结合,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uask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讲授和实验的结合对于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 讲授 实验 生物学 教学质量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研究生物学问题的一般过程是通过观察自然界或接触生产实际,针对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提出模型或假设,设计试验进行验证,然后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概括。研究生物学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设计试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等。试验是促进生物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在生物学发展史上,哪一次不是一定科学技术水平上的试验手段来解决生物学所面临的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生物学的理论?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试验的“动力地位”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学习前人经验的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这种特殊性往往使学生忘记所学习的规律和原理来源于前人的试验,甚至不去想它们从何而来。学生听教师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自己也阅读教材,过了几天,乃至几周,他们到实验室去做试验,按照实验课本上的方法和步骤去做,也不问为什么,有时因为某些因素,可能得不出书本上的结论,但有的学生不想,也不问,久而久之,实验课成了学生掌握知识可有可无的搭配物。结果学生只会背理论,不会分析问题;只认识书本上的模式图,不认识试验的生物和标本;只会依照书本上的陈述去机械模仿,不会在试验桌上进行正确的操作和观察。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加强讲授与实验相结合,不单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也是一个避免机械学习前人的经验、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根本问题,还是大幅度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的问题。
  1.讲授与实验相结合,有利于摆正实验与理论讲授的关系
  实验与理论讲授应该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以往的教学中这种关系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讲授和实验往往分开。单独讲授时,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课本上,即使教师用挂图等其他形式给学生讲解,学生也往往不能形成具体、正确而深刻的印象,感性认识不足,理性认识不牢,理论不深入,记忆不牢固。而在上实验课时,特别是与理论讲授时间隔较长的实验,学生的注意力又几乎全部集中在具体的实验操作和现象上,和理论联系不起来,教师很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既掌握基本试验技能,又巩固和深化已学知识。讲授与实验相结合,则能较好地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理论的推动作用。教师只有提高了认识,才能自如地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2.讲授与实验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向每堂课要质量,就应根据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然后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实验,认真备课,设计好教案。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提问,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观察的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并利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学的中心来,集中到具体的实物上来,使他们产生急于想听老师讲什么,怎样观察,怎样操作等欲望,从“要我学”顺利过渡到“我要学”。教师提出要求与注意事项,运用恰到好处的一系列提问,循序渐进地、因势利导地、一环紧扣一环地开展教学活动,能将学生的“不随意”转化为“随意”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感觉活动集中到教师的活动中。讲授与实验相结合,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3.讲授与实验相结合,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操作技能
  观察是学习生物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观察不只是验证知识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钻研生物学的一条重要途径,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观察机会,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和养成观察的习惯。正确的试验操作是良好试验效果的保证,特别是师范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将来从事大、中、小学教学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对操作过程进行演示或让学生观看有关的录像带、幻灯片,让学生学会规范地操作。如在观察水绵时,注意取材要适量,否则水绵会重叠,从而影响观察。
  4.讲授与实验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和概括是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问题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表象,是思维的向导和依据,所以在观察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思维活动。因此,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如在学习植物的运动时,拿一盆含羞草放在讲桌上,触碰其枝叶,学生发现含羞草的小叶向上合拢,而总叶柄下垂。而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分析。随着思维的深入,学生懂得,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这是由于细胞紧张度的改变而导致的,并指出这是植物运动方式的一种。这样,学生从观察入手,能够积累和丰富感性认识,然后综合归纳,提高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原理、概念。观察是基础,思维是核心,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学习过程就会很自然地从感性知识丰富的基础上转入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的形成就会比较顺利和正确。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5.讲授与实验结合的实施方式
  生物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直观教学法必然是多样性的,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大致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先讲授后实验;第二种是边讲授边实验,交叉进行;第三种是先实验后讲授,或者先实验后讨论归纳。从第一种到第三种方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依次提高,究竟采取哪种方式,应考虑课程的内容、实验的性质、学生的水平及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学生对学习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所以最初阶段多数教学内容应先讲授后试验。观察形态结构的实验一般可采取边讲授边实验的方式。当学生的试验技能、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后,可采取先试验后讲授的方式。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加强讲授与实验的结合,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有利于全面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合格学生。
  
  参考文献:
  [1]郑明顺.新课程下师范生实验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教学,2008,(10):15-17.
  [2]李青芝,李淑梅.高师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要立足于培养创新型教师[J].生物學教学,2008,(5):14-15.
  [3]王莲敏.生物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08,(12):28-29.
其他文献
摘 要: 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进行创新教育。地理创新教育的实施,依赖于创新型教师发挥富有创造活力的地理学科的魅力,营造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环境。  关键词: 地理 创新教育 地理教师 地理教材 课堂教学环境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也就是为将来创造发明和开展创造性工作打基础,做知识、技能储备的教育。在地理教育中,教师、教材、课堂教学环境等因素都影响着创新教育的质量。    一、地理教师 
2004年以来,我一直从事高三物理教學。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一直在摸索怎样提高复习效率,即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容应对高考。    一、研究《考试大纲》,做到复习有的放矢    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密切关注近几年《考试大纲》中关于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的增减变化,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针对性地指导高三物理复习,在复习中着重解决以下两点:结合《考试大纲》和课
摘 要: 通过物理圖景,可以使物理过程变得更为形象和清晰,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分析物理问题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创设物理图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物理 课堂教学 图景创设    大家知道,物理图景是以“图景”为依托,以物理概念和规律为依据与物理过程相关联的、清晰正确的动态情景。通过物理图景,可以使物理过程变得更为形象和清晰,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分析
摘 要: 本文针对新课标下物理课程教学的特点,从知识教学课、习题教学课和课堂设计几个方面对物理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知识教学课 习题教学课 课堂设计    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只有改进了教学方式,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最终实现新课改目标。新课标下物理教学方式的改进,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知识教学课设计  
摩擦力做功问题是中学物理中的一个重难点,也是一个易错点。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力常起着阻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因此人们容易误认为摩擦力一定做负功,显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下面笔者就此加以探析。  判断摩擦力的做功情况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功的定义入手,先分析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即确定公式W=FScosα中α的取值,从而确定摩擦力的做功情况,这种方法称为“定义法”;二是从功的正负的含义入手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灵魂,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师永恒的追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则不思,疑为思之动力。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不得法、随意的课堂提问可能会阻碍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甚至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成为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笔者就课堂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谈谈自己
摘 要: 在新课程教学中,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更加重视从只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现象 描述 “五注意”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除规范实验的基本操作外,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表述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我认为准确描述化学实验现象应做到“五注意”:    一、要注意习惯用语的恰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