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学科,语文的教学内容可谓是纷繁复杂,语言表达、写作技巧、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社会生活以及人生感悟,这些都是语文新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底蕴与文化素养的关键时期。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方法及渗透传统文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现状;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学生文化底蕴构建、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高中生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已经相对严重。而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提高自身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在完成自身文化底蕴构建的基础上自觉抵制各种精神污染的蔓延。因此,为完成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文学底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任务,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可谓意义重大。
1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作为交流的重要工作,是文化的核心载体,其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关键内容。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对于学生培养以及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利于抑制社会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社会进步带来的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突日益突出。通过语文教学加强对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有利于遏制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1.2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中,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主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的抒情诗句”等形式表达出来,较之以生硬的口号教育,中学生显然更易接受前者,在感叹故事主人翁的遭遇和体会文人情怀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
1.3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作用,学生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会逐渐形成个人的文化积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文化底蕴。
2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2.1汉语思维方式的渗透
汉语作为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主要反映手段。如古典修辞手法中强调的前后照应、首尾相观,正是中华民族整体思维方式的反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突出这一思维方式。如《六国论》一文,首尾都体现了“六国”这一文章的核心内容,反映出了整篇文章的首尾照应与统一的思维方式,在进行教学时,就应当对这种整体思维加以反映;又如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对偶句,这是中华民族对称、均衡思维方式的反映,在讲解《前赤壁赋》等课文时,应当启发学生去感悟这种思维特点。
2.2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意义的挖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就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意义。教师应当将其中所传达的传统文化观念、内涵作为教学重点,对其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文化价值、风俗特点及传统价值观等内容进行介绍,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品读将这些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意义内化到自己的内心,从而产生与传统文化的共鸣。
2.3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因此,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着力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绘景咏物的文学经典,这些作品往往构思巧妙、绘图精致,需要从字里行间延伸开去,想象作品所传达的美景美图。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可以与“荷塘”、“月色”相关的传统文学作品加以比较,并通过古典乐曲、美图欣赏等方式来着力营造夜月荷塘的美景,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多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4课外传统文化教学的拓展
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还要充分延伸到课外学习中,并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具体的方式包括:一是指导学生进行经典古文的品读、背诵,并与课堂上以学生
为主体的古文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在长期的积淀中形成较强的传统文化应用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在课余扩大古代典籍阅读范围,使其在广泛的品读鉴赏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学校各学科教学的相互配合、促进和补充,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更需要社会树立对传统文化地位和价值的正确认识,从而为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需要注意诸多问题,以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实施。
3.1提高全民传统文化素养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要求全民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擺正传统文化的地位。这样,才能为在语文教学中握透传统文化教育创造良好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3.2强化母语的社会地位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根基。母语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的素质,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从几十年来语文教育的状况来看,母语并未被置于合适的地位。因此,必须提高母语的社会地位,强化语文教育,从而保证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3.3提高教师的认识和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不单单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应是文化的继习昔、实践者和传播者。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与认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求,必须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修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影响着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塑造,而高中生文化素养与文化底蕴的塑造成果则直接关系着其未来的发展。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李白与杜甫的敬仰、对巴金与鲁迅的崇敬、对海明威和莫泊桑的欣赏已经不足以使他们脱颖而出。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从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推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新篇章。使他们在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体悟,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苏薇薇.浅谈语又教学中传统又化的渗透[J].又学教育(上),2012(09).
[2]罗凤.中学语又教学如何发挥传统又化教育的功能[J].科技资讯.2008(2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现状;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学生文化底蕴构建、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高中生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已经相对严重。而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提高自身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在完成自身文化底蕴构建的基础上自觉抵制各种精神污染的蔓延。因此,为完成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文学底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任务,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可谓意义重大。
1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作为交流的重要工作,是文化的核心载体,其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关键内容。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对于学生培养以及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利于抑制社会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社会进步带来的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突日益突出。通过语文教学加强对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有利于遏制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1.2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中,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主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的抒情诗句”等形式表达出来,较之以生硬的口号教育,中学生显然更易接受前者,在感叹故事主人翁的遭遇和体会文人情怀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
1.3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作用,学生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会逐渐形成个人的文化积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文化底蕴。
2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2.1汉语思维方式的渗透
汉语作为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主要反映手段。如古典修辞手法中强调的前后照应、首尾相观,正是中华民族整体思维方式的反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突出这一思维方式。如《六国论》一文,首尾都体现了“六国”这一文章的核心内容,反映出了整篇文章的首尾照应与统一的思维方式,在进行教学时,就应当对这种整体思维加以反映;又如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对偶句,这是中华民族对称、均衡思维方式的反映,在讲解《前赤壁赋》等课文时,应当启发学生去感悟这种思维特点。
2.2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意义的挖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就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意义。教师应当将其中所传达的传统文化观念、内涵作为教学重点,对其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文化价值、风俗特点及传统价值观等内容进行介绍,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品读将这些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意义内化到自己的内心,从而产生与传统文化的共鸣。
2.3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因此,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着力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绘景咏物的文学经典,这些作品往往构思巧妙、绘图精致,需要从字里行间延伸开去,想象作品所传达的美景美图。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可以与“荷塘”、“月色”相关的传统文学作品加以比较,并通过古典乐曲、美图欣赏等方式来着力营造夜月荷塘的美景,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多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4课外传统文化教学的拓展
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还要充分延伸到课外学习中,并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具体的方式包括:一是指导学生进行经典古文的品读、背诵,并与课堂上以学生
为主体的古文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在长期的积淀中形成较强的传统文化应用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在课余扩大古代典籍阅读范围,使其在广泛的品读鉴赏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学校各学科教学的相互配合、促进和补充,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更需要社会树立对传统文化地位和价值的正确认识,从而为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需要注意诸多问题,以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实施。
3.1提高全民传统文化素养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要求全民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擺正传统文化的地位。这样,才能为在语文教学中握透传统文化教育创造良好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3.2强化母语的社会地位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根基。母语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的素质,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从几十年来语文教育的状况来看,母语并未被置于合适的地位。因此,必须提高母语的社会地位,强化语文教育,从而保证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3.3提高教师的认识和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不单单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应是文化的继习昔、实践者和传播者。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与认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求,必须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修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影响着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塑造,而高中生文化素养与文化底蕴的塑造成果则直接关系着其未来的发展。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李白与杜甫的敬仰、对巴金与鲁迅的崇敬、对海明威和莫泊桑的欣赏已经不足以使他们脱颖而出。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从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推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新篇章。使他们在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体悟,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苏薇薇.浅谈语又教学中传统又化的渗透[J].又学教育(上),2012(09).
[2]罗凤.中学语又教学如何发挥传统又化教育的功能[J].科技资讯.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