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甘西北联大长期湮没无闻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平原老师在《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内迁学校很多,为何西南联大最有名?”陈老师认为,西南联大师生的“湘黔滇旅行团”从一开始就注意搜集资料,专人记录日记,沿途采风问俗,拍摄各种照片,顺便做社会调查和文化考察,所以我们今天能够读到林蒲《湘黔滇三千里徒步旅行日记》、钱能欣《西南三千五百里》、杨式德《湘黔滇旅行日记》等。这也是西南联大的故事广为传播、深入人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反,作为“同胞兄弟”的西北联大为何长期湮没无闻?至今没有看到出版过哪位西北联大师生的翔实日记或长篇回忆录,只听说黎锦熙先生有很多日记被其后人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还只是计划整理呢。一些零星的工作记录(如刘德润《第二中队迁移行军纪要》、徐世度《奉派至汉中区觅校舍工作日记》等),或回忆片段(如《罗章龙回忆录》、彭迪先《我的回忆与思考》等),又怎么比得上西南联大师生的连篇累牍、声情并茂呢?先天不足,后天也不够。2016年国庆期间,我去西北大学拜会姚远老师。我们交流过一个话题,日渐兴起的西北联大研究还在象牙塔内,在小圈子里,没有走入民间,也就不为普罗大众所知,不能起到普及传播的作用。
  在写作本书之前,我从没有踏足过陕甘宁大地。我的兴趣点乃是内迁四川地区的高校特别是武汉大学,对于西北地区的高校从未做非分之想。
  我没想,人家却在想。这个“人家”,乃金城出版社李涛先生。2015年7月份,李先生联系到我,说是看过我写武汉大学、东北大学的一些书,觉得还不错,想请我写西北联大。
  深知自己一没名气,二没实力,因此,得到这个消息时,我虽然内心惊喜,还是做了些推让,对李先生说有诸多名家学者比我更适合。但是,李先生丝毫没有退步,似乎就认定我了。
  我赶紧盘点自己的家底:对抗战内迁高校的历史大背景,我并不陌生,曾经研究过东北大学内迁西安的史实,顺带了解过战时陕西的教育情况,而东北大学与西北联大是有交集的。我的書房里也有一些关于西北联大的书籍资料在睡大觉,赶紧翻出来恶补。恶补之后,我得出了一个初步结论:西北联大办学历史太短,牵扯学校太多,分分合合乱如麻。正如陈平原老师在本书序中所说:“辨析头绪繁多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可比描述武汉大学教授的故事或乐山的抗战文化遗迹要困难得多。”
  先别说要具备什么样的功力,起码得掌握多少的史料啊。何况我又是业余偷闲写作,不具备频繁出差采访及泡档案馆的条件。可是,西北联大这个重大的冷门课题,对我这个不爱追风凑热闹的人来说,颇具诱惑力。但我不能急于和李先生签合同,万一签了合同,交不了差怎么办?我这只小燕雀也珍惜自己的羽毛,从不做没把握的事情。
  我决定先写起来再说。小九九这么一打,我的心里似乎就舒坦了许多。其实一点儿也不轻松。这个浩大工程,先期还得大投入。正如韩石山所言:“写作,应是一种舍得投资的事,完成的是自己的事业,自己花钱是本分。”当初我写武汉大学,花费几年时间,耗费数万钱财,都是自己心甘情愿的。
  经验证明,从事文史写作就是要舍得买书。只要花了钱能买到的,就是最便宜的事。比如,《城固文史》合订本约三百元,“西北行记丛萃”两辑四五百元,薄薄一册《西北联大在城固》一百五十元,寥寥几页纸的童冠贤和胡庶华史料片段一百多元。我不是没纠结,也曾犹豫过,最终还是狠狠心,收入囊中。在家里坐拥书城、史海捞针的感觉,跟在图书馆借阅是不一样的。何况大量书籍资料,在一般图书馆里是没有的。也难怪陈平原老师读了拙稿,不由得感叹:“有许多我不熟悉的材料。”有陈老师的这句话,我花费再多也值了。
  寒来暑往,经过前后一年半的空闲时间,拉拉杂杂地写出了这部书稿。
  在书稿快要告竣之际,李先生又做了几件让人感动不已的事情:牵线搭桥,让我认识了一些西北联大校友和本领域的研究专家(特别是姚远老师);无私奉献,给我提供了一些论文资料及国图账号让我查阅近代报刊;不远千里,飞到南方亲手将出版合同递到我手上。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不少朋友给我赠送过参考书籍或提供过资料信息,他们是原西北大学未到任的校长皮宗石之子皮公亮先生、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的外孙徐冬冬先生、原西北联大讲师吴世昌的侄女吴令华老师、西北大学档案馆馆长王旭州先生、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韩宝志先生、中国农业大学档案馆常务副馆长师桂芳女士、陕西理工大学西北联大研究所所长陈海儒先生、西北大学北京校友会顾问俞行先生、陕西渭南申关林先生、山西太原于长辉先生、湖南长沙任理先生……这些朋友里,有的熟悉,有的陌生,大都没见过面,但他们都很热心。特别是北京大学陈平原老师,我们彼此也未谋面,陈老师却能在百忙之中抽空为我这个无名小辈作序,更是感念不已。历史书写永远是遗憾的。真诚地希望读者朋友能为我指瑕补阙,假以时日再修订完善。
  (本文系作者为《西北联大:抗战烽火中的一段传奇》一书所作后记,题目为编者拟。)
其他文献
《新青年》同人中,除却陈独秀、胡适,对杂志贡献最大且直接参与编辑事务者还有钱玄同和刘半农,后者在写给钱玄同的信中曾戏称他们四人为“四大台柱”:“比如做戏,你,我,独秀,适之。四人,当自认为‘台柱’,另外再多请几位名角帮忙,方能‘压得住座’;‘当仁不让’。是毁是誉,也不管他,你说对不对呢?”显而易见这四人就是《新青年》的核心人物,其次就是也参与轮流编刊的陶孟和和沈尹默,再加上1919年李大钊和高一涵
当前的考试系统既有用各种语言开发的单机版软件,也有用Asp等开发的网络版系统。单机版软件适合学生自测,但一般无成绩导出汇集统计功能,因而不适合班级统一测试与成绩分析;网络版考试系统需要服务器等高技术支持,对网络带宽有一定要求且一般用于局域网,因此不方便各科推广使用。  随着Excel办公软件版本的升级,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针对考试系统高技术高要求的情况,笔者探讨了用Excel作为考试系统的设计与研
2007年1月30日,苹果公司R宣布iPod shuffle现在有5种绚丽颜色可供选择:蓝色、粉色、绿色、橙色和最初的银色。从3个月前发售就受到用户热捧的iPod shuffle体积仅有半立方英寸,重半盎司,拥有眩目的铝制外壳设计,并配备有一个内置的夹子,使得iPod shuffle成为有史以来最便于携带的iPodR。基于苹果公司领先的shuffle(随机播放)功能,音乐爱好者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
问:我在使用电脑时,操作系统时常会出现故障。如果重装系统,在系统分区里保存的资料则会丢失,尤其遇到系统启动不了时,想备份也没了机会。请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拯救我的电脑?   答:如果计算机可以进入Windows环境,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从安装光盘解压缺少的重要文件     系统文件丢失最常见的是Rundll32.exe,下面就以恢复这个文件为例来说明。单击“开始”→“运行”,在该窗
传记体长篇小说《正道沧桑》终于出版了。这是新疆一部用血泪传播、捍卫鲁迅文学和精神的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塔依尔·拜合提,其生活原型是新疆鲁迅研究学会原会长,著名的维吾尔族翻译家托乎提·巴克。他生长于新疆喀什地区的一个偏僻贫困的村庄,在新疆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引领下,走上了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道路。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岁月里,他知道了十月革命、抗日战争、高尔基,并第一次听到了鲁迅这个名字。  作为
《捉影子》一课是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13课的教学内容。目的是通过给小动物添加影子,让学生学习Windows画图程序中“翻转与旋转”、“拉伸与扭曲”等图片处理方法,并创作出一幅小动物“捉影子”游戏的趣味电脑画。  教学对象为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会用工具箱里的绘画工具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会用编辑菜单对图形进行复制、粘贴与移动等,能按默认路径保存文件,能找到并打开已知存放路径的文件。
微软PowerPoint软件包的每种“模板”均提供了下列4种“母版”:标题母版(用于确定“标题”幻灯片的风格和组成元素)、幻灯片母版(用于确定除“标题”幻灯片外的其余幻灯片的风格和组成元素)、讲义母版(提供在幻灯片打印时一张打印纸中同时打印的幻灯片数量及版面布局设置。西方中小学教师一般会在课前向学生发放纸质的“幻灯片讲义”)、备注母版(提供向各幻灯片添加“备注”文本的默认样式)。  建议教师们在制
作为商用、教育应用投影机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商,联想近日推出普及型液晶投影机新品T10。2600流明的亮度、500:1的对比度、XGA的标准分辨率以及丰富的信号输入输出接口,使之完全满足教学和会议演示的需要。针对教育用户多元化应用需求精心打造的“5A ”功能,则通过内置的智能化自动调节和保护系统,使用户无惧复杂应用环境的挑战,更轻松便捷地安装、调试和应用投影机,进一步提升了教育用户的满意度。  为用
■ 创意背景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小学普及推广的时间很短,即使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也不过十年左右,因此在教材内容的选编及组织上一直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大多数教材都涉及了市面上所有的主流软件,且以操作技能为主。这样的选择能够让学生熟悉各种应用软件,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但忽视了软件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关系,以致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只粗浅地了解了一些软件的操作,不知道这些软件能做什
叶永烈既是科幻、科普作家,又是出版纪实文学作品、专攻重大历史政治题材的著名作家。其纪实文学具有选题重大而独特、内容庄重而严肃、形式新颖而多样等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朴实凝重、刚柔相济的风格,创作数量更是惊人。  《红色的起点》是叶永烈“红色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书最早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前夕,堪称第一部探究中国共产党如何诞生的长篇纪实作品,甫一面世,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