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数学思维过程中的“隐性牵引”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听一位教师上《分数除法应用题》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引起我对数学学习思维引路过程的思考。
  教学片断:教学苏教版P44例1
  师:我们共同回忆一下分数乘法应用题依据的数量关系式。
  生:单位“1”的量×比较量对应的分率=比较量
  师:对,首先请同学们用这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复习题。
  学生解题,汇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例1,分析题中含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出示苏教版P44例1
  西林果园有桃树360棵,占果树总棵树的。西林果园有果树多少棵?
  师:这道题中单位“1”的量是什么?比较量是什么?谁又是比较量对应的分率?
  生:把果树的总棵树看作单位“1”的量,比较量是桃树的棵数,是比较量对应的分率。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谁能找出这道题中含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生:果树的总棵数×=桃树的棵数
  师:果树的总棵数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生:未知的)对了,我们可以用上面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引导学生解设,列方程解答。
  师:如果用算术方法解答,你会吗?(生:会)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数量关系,这道题已知什么量和什么?要求什么?
  生:已知比较量和比较量对应的分率,要求单位“1”的量
  师:(板书:单位“1”的量×比较量对应的分率=比较量)根据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单位“1”的量该怎么求?
  生:比较量÷比较量对应的分率=单位“1”的量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独立用除法来解答这道应用题。
  和这位老师课后交流的时候,他感慨地说,这班孩子,平时倒挺活跃的,听课老师来了,有些紧张,不敢回答主动问题了。在给这位老师定教学评定等级的时候,按理说,对这样一堂教师分析教学内容到位,教学层次清晰,引导学生思考有序,学生配合融洽的课,给个A级是适合的。(共A
其他文献
在一次新课程研讨会上,有几位教师被安排进行“师说心语”演讲活动,他们或谈自己的一个成功案例,或分析自身教学中的一次失误,或说课改实践的困惑……  今天上台演讲的是一位音乐教师,他说,一次课堂教学“唱歌”,发现有一位学生始终不开口。老师走近她问明缘由,原来这位学生不喜欢唱歌,只想跳舞。老师为了不打击她的学习积极性,随即叫了几个喜欢舞蹈的学生进行比赛,这位学生得了第一名,顿时喜笑颜开。随后有学生表示: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功能的多样化发展也逐渐扩大,使多媒体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全面的应用。同时,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应用于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教
古往今来,“讲”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但是,愚蠢的教师把学生讲糊涂了,聪明的教师把学生讲明白了,只有那些富有智慧的教师把学生讲聪明了。  教师讲课“留有余地”向来被视为教学的大忌,但从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得知,在学校学习时受益最大的是“最蹩脚的老师”的教学。他们认为,这些老师讲课,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由于他们不把问题讲解清楚,使得学生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的难点上,听课之后总觉
课堂教学需要反思,这是专家们的话语;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课后要写反思,这是学校领导的话语;我们要写教学反思,这是一线老师的话语。不知不觉“教学反思”作为当下教师们提高自我教学基本功的一个有力的武器在运用着。翻开老师们的反思日记,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自己的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记录着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一种自我批判在日记中流淌着。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一位老师曾经给我讲的一个故事:春秋时鲁国有个规定,如果鲁国
目的 探讨早期声门型喉癌激光治疗的方法。方法 用Nd:YAG激光配合喉显微手术对23例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进行癌肿切除治疗。结果 23例患者术后随访3年,仅1例因复发而行半喉切除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主流。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顺应历史潮流,及时地推行新课程标准,为培养新型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促进和深化了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反思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阻碍着学生反思能力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功利性极强的“应试教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