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是生物课程的特征,而高效有序地开展探究性生物实验,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探究实验教学构建原则出发,结合具体课例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实验;能力培养
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知识与能力是可变的,可以认识到学习过程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以现有的教学方法为基础,在不断地探索中对其加以改进,以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发展需要。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性实验教学源于探究教学方法,属于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变式。与探究教学法不同的是,探究性实验教学将实验与主动探究进行了有机结合,通过教师提出命题并创造若干条件,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条件来进行开放性的实验,最终在实验中探究新现象,找到新规律。还有一种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出与该实验类似的科学研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搜集相关资料入手,在动手操作等过程中获取相应实验结果,最终提高实践能力。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强调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和探索未知结论的过程中,激活潜在的思维意识,进入到求知状态当中,初步形成一个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探究学习习惯,进而在不断的训练中巩固科学实验方法与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逐渐地建构起稳固的知识体系,且该知识体系具有相当充足的实践经验做支撑。
在明确探究性实验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遵循几个具体实施原则。首先是主体性原则,即时刻都要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完全以学生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确保一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都要为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而服务,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个性化创造品质为最终目标;其次,探究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强调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挖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可改进点,从教材内容出发,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来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能力进行设疑、开展探究,从而掌握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再者,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思维类型这一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倾向于集中型思维,有的则倾向于发散型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其不同的思维特点,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来激发他们的潜能,做弹性化的教学设计。此外,探究性实验教学还需要遵循民主性、实践性、激励性、全面性等原则,以此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广阔探索空间,积极训练他们的自觉探索和创新意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分析——以“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特征”为例
1、分析教材,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该实验可分为三个环节,其一是 探究蚯蚓外形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其二是探究蚯蚓在光滑面和毛糙面运动的快慢;其三是探究蚯蚓對于干湿环境的反应。本探究性实验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形成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情境导入
教师结合教材和课件图片资料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思考蚯蚓究竟是如何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从而自然地引出以上提到的三个探究实验目的。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启发,沿着知识发现的过程展开主动探究,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也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三个探究实验并不是毫无关联,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观察记录
每一组同学将活蚯蚓放到解剖盘中,观察它的体型、体色、体节和环带,并辨认它的腹背面和前后端,在观察的同时,填写观察试验单。通过观察实验来减少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随意性,使课堂时间得到了节约,提高了探究教学效率。通过观察蚯蚓外形,让学生分辨出蚯蚓的体型、体色、体节、刚毛,以及腹背和前后端的区别,初步建构起蚯蚓可以适应土壤生活的外部形态特征。
4、观察运动
教师提出问题:蚯蚓究竟是怎样运动,才使它们能够在土壤中自由穿行的?它们在怎样的物体表面会运动得更快呢?由此引入“探究蚯蚓在光滑与粗糙面运动快慢”的探究实验。教师分别让学生在玻璃板和硬纸板上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蚯蚓无法沿直线移动,很难进行快慢比较,有的学生觉得可以用水滴法来在蚯蚓前方不断滴水,引诱其朝一个方向进行运动;还可以用玻璃棒来与水滴法进行比较,进而通过表格记录数据来计算出蚯蚓在爬行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从而得出蚯蚓在不同物体表面运动的快慢。
4、观察反应
教师将每两个小组合并为一个大组,然后将两条蚯蚓放入纸盒中,将其在分别静置在干燥和潮湿的环境中,几分钟后打开盒子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由此得出蚯蚓喜欢潮湿环境的结论。在这一探究过程中,通过模拟真实的环境来让学生联系蚯蚓喜欢潮湿土壤这一猜想,进而得出蚯蚓是靠湿润的体表来进行呼吸的概念。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是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其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的一些冲突,使得教学模式的改进有一定困难。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学生引导者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使其在合作、创新等方面得到实质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春娟.改进初中生物实验 展现探究教学魅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163-164.
[2]赵月祝.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161-162.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实验;能力培养
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知识与能力是可变的,可以认识到学习过程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以现有的教学方法为基础,在不断地探索中对其加以改进,以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发展需要。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性实验教学源于探究教学方法,属于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变式。与探究教学法不同的是,探究性实验教学将实验与主动探究进行了有机结合,通过教师提出命题并创造若干条件,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条件来进行开放性的实验,最终在实验中探究新现象,找到新规律。还有一种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出与该实验类似的科学研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搜集相关资料入手,在动手操作等过程中获取相应实验结果,最终提高实践能力。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强调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和探索未知结论的过程中,激活潜在的思维意识,进入到求知状态当中,初步形成一个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探究学习习惯,进而在不断的训练中巩固科学实验方法与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逐渐地建构起稳固的知识体系,且该知识体系具有相当充足的实践经验做支撑。
在明确探究性实验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遵循几个具体实施原则。首先是主体性原则,即时刻都要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完全以学生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确保一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都要为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而服务,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个性化创造品质为最终目标;其次,探究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强调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挖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可改进点,从教材内容出发,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来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能力进行设疑、开展探究,从而掌握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再者,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思维类型这一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倾向于集中型思维,有的则倾向于发散型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其不同的思维特点,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来激发他们的潜能,做弹性化的教学设计。此外,探究性实验教学还需要遵循民主性、实践性、激励性、全面性等原则,以此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广阔探索空间,积极训练他们的自觉探索和创新意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分析——以“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特征”为例
1、分析教材,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该实验可分为三个环节,其一是 探究蚯蚓外形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其二是探究蚯蚓在光滑面和毛糙面运动的快慢;其三是探究蚯蚓對于干湿环境的反应。本探究性实验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形成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情境导入
教师结合教材和课件图片资料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思考蚯蚓究竟是如何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从而自然地引出以上提到的三个探究实验目的。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启发,沿着知识发现的过程展开主动探究,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也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三个探究实验并不是毫无关联,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观察记录
每一组同学将活蚯蚓放到解剖盘中,观察它的体型、体色、体节和环带,并辨认它的腹背面和前后端,在观察的同时,填写观察试验单。通过观察实验来减少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随意性,使课堂时间得到了节约,提高了探究教学效率。通过观察蚯蚓外形,让学生分辨出蚯蚓的体型、体色、体节、刚毛,以及腹背和前后端的区别,初步建构起蚯蚓可以适应土壤生活的外部形态特征。
4、观察运动
教师提出问题:蚯蚓究竟是怎样运动,才使它们能够在土壤中自由穿行的?它们在怎样的物体表面会运动得更快呢?由此引入“探究蚯蚓在光滑与粗糙面运动快慢”的探究实验。教师分别让学生在玻璃板和硬纸板上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蚯蚓无法沿直线移动,很难进行快慢比较,有的学生觉得可以用水滴法来在蚯蚓前方不断滴水,引诱其朝一个方向进行运动;还可以用玻璃棒来与水滴法进行比较,进而通过表格记录数据来计算出蚯蚓在爬行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从而得出蚯蚓在不同物体表面运动的快慢。
4、观察反应
教师将每两个小组合并为一个大组,然后将两条蚯蚓放入纸盒中,将其在分别静置在干燥和潮湿的环境中,几分钟后打开盒子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由此得出蚯蚓喜欢潮湿环境的结论。在这一探究过程中,通过模拟真实的环境来让学生联系蚯蚓喜欢潮湿土壤这一猜想,进而得出蚯蚓是靠湿润的体表来进行呼吸的概念。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是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其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的一些冲突,使得教学模式的改进有一定困难。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学生引导者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使其在合作、创新等方面得到实质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春娟.改进初中生物实验 展现探究教学魅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163-164.
[2]赵月祝.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