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初中生学生能力相当淡薄,我们必须注重这个薄弱环节,从知识的吸取到知识的应用,从知识的应用到知识的综合,最终在提高全体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学会解决问题。
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去锻炼思维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从教至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应用数学的价值在于,它有可能使学生在两个方面得到实际的发展,即从情境到提出问题和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当把信息和提供信息的方式结合起来。把传统的基础知识与挑战性的概念一起提供给学生时,就有可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热情。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能够成功地解决有实际用途的问题。而且,这样的教育内容还有利于关注学生态度情感领域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能通过感受数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主动地锻炼学生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培养自我克服困难等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各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工作效力和智力的发挥。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情感育人、理实结合、激发兴趣等方面入手,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注重师生交流,强调情感育人。
如果教师不注意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动不动就批评、指责,会导致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彻底绝望。那怎样才能增进师生的感情交流呢?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交心。在教学中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心去教化他们,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你是他们的朋友。
2、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直观教学。
数学多为抽象、枯煤的数字符号,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教学中要放手引导学生高度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够一够”后能品尝到撷取知识“果实”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快。通过多提问、板演、讨论等多种方法向学生提供体验这种愉快心情的机会。
3、讲究授课技巧。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而又逻辑性十分强的学科,然而它又是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学科。教学中除应注重其严谨性,掌握比较详实的数学史料外,同时还要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将数学史料适时溶于教学中,用生动的事例及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返回生活天地,注重实践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比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课,在教學中就可从学生体育课上测量跳远问题引出定义,这样能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四、注意推理论证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到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在数学教学中,特别在几何教学中应注意培养的阶段性(因为几何体现推理论证比较明显)。如第一阶段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不是,而不要求说明道理;第二阶段只回答一个根据的问题(根据某个公理或定理);第三阶段要求学生先用文字语言叙述推理过程,再对照翻译成使用符号推理的格式;第四阶段要求学生会进行一两步推理,会写出简单命题的已知和求证;第五阶段对学生进行证明的正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五、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做出审时度势的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能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的教师。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增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六、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传授知识、解除疑惑。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平等相处,关爱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学生才敢亲近你,把他学习中的不足与不懂告诉你,你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在证明题的教学中,笔者不仅教会学生某道题或某类题的证明,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一个题目写出后,先要求学生思考几分钟,这样就这几分钟,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将问题从整体解决,中等学生,对问题某一部分有一基本了解,起码对某一问题有一些建设性的认识,基础较差的学生,尽管没有形成什么有价值的认识,但至少精力集中,对问题的信息认识比较完全。长此以往,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七、批改学生作业时,注意学生推理论证的正确性
批改学生作业时,应逐题逐步进行精批细改,这样一方面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错误,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能从中发现一些好的论证方法。教师把这些好的论证方法摘抄下来。再次讲给学生听,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吗?这样做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而千万不能只顾对照参考答案把本身是正确的推理论证打错了,这样做不利于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更应该注重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通过、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初中生的学生能力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
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去锻炼思维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从教至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应用数学的价值在于,它有可能使学生在两个方面得到实际的发展,即从情境到提出问题和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当把信息和提供信息的方式结合起来。把传统的基础知识与挑战性的概念一起提供给学生时,就有可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热情。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能够成功地解决有实际用途的问题。而且,这样的教育内容还有利于关注学生态度情感领域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能通过感受数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主动地锻炼学生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培养自我克服困难等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各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工作效力和智力的发挥。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情感育人、理实结合、激发兴趣等方面入手,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注重师生交流,强调情感育人。
如果教师不注意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动不动就批评、指责,会导致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彻底绝望。那怎样才能增进师生的感情交流呢?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交心。在教学中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心去教化他们,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你是他们的朋友。
2、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直观教学。
数学多为抽象、枯煤的数字符号,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教学中要放手引导学生高度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够一够”后能品尝到撷取知识“果实”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快。通过多提问、板演、讨论等多种方法向学生提供体验这种愉快心情的机会。
3、讲究授课技巧。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而又逻辑性十分强的学科,然而它又是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学科。教学中除应注重其严谨性,掌握比较详实的数学史料外,同时还要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将数学史料适时溶于教学中,用生动的事例及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返回生活天地,注重实践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比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课,在教學中就可从学生体育课上测量跳远问题引出定义,这样能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四、注意推理论证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到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在数学教学中,特别在几何教学中应注意培养的阶段性(因为几何体现推理论证比较明显)。如第一阶段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不是,而不要求说明道理;第二阶段只回答一个根据的问题(根据某个公理或定理);第三阶段要求学生先用文字语言叙述推理过程,再对照翻译成使用符号推理的格式;第四阶段要求学生会进行一两步推理,会写出简单命题的已知和求证;第五阶段对学生进行证明的正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五、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做出审时度势的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能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的教师。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增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六、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传授知识、解除疑惑。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平等相处,关爱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学生才敢亲近你,把他学习中的不足与不懂告诉你,你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在证明题的教学中,笔者不仅教会学生某道题或某类题的证明,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一个题目写出后,先要求学生思考几分钟,这样就这几分钟,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将问题从整体解决,中等学生,对问题某一部分有一基本了解,起码对某一问题有一些建设性的认识,基础较差的学生,尽管没有形成什么有价值的认识,但至少精力集中,对问题的信息认识比较完全。长此以往,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七、批改学生作业时,注意学生推理论证的正确性
批改学生作业时,应逐题逐步进行精批细改,这样一方面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错误,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能从中发现一些好的论证方法。教师把这些好的论证方法摘抄下来。再次讲给学生听,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吗?这样做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而千万不能只顾对照参考答案把本身是正确的推理论证打错了,这样做不利于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更应该注重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通过、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初中生的学生能力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