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大学与青春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and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3月,时年31岁的老鬼,30岁的罗中立、何多苓,22岁的刘学红,19岁的杨千走进大学校园。
  他们是从57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在大学之门关闭了12年之后,1977年12月,每29个考生中有一个如愿以偿。
  恢复高考的消息是在1977年10月间传出的,而此事最早被提上议事日程是在8月间,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召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时间紧,印考卷的纸张和考场都告急。邓小平拍板,暂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印刷。
  从走进考场起,那代人是追赶时间的一群。1970年代忙着上学,1980年代忙着出国、下海,1990年代忙着晋级、当总裁、办展览、发表著作……2006年岁末,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台长康宁把他们聚在一起。在该台《春天里的七次聚会》的演播间里,7所大学的82届毕业生回忆大学往事,原定首期两个小时的录制时间经常被拉伸至四五个小时。
  众人的怀旧中,1980年代往往与“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等字眼联系在一起……“我们这些人的幸运是以更多同龄人的不幸作为衬托的。”被问及82届的青春往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级学生、杂文作家鄢烈山反复强调。
  
  北大:街上流行红裙子
  
  老鬼从山西大同机械厂走进北大新闻系77级的时候,带了一部让他的同龄人不安的小说手稿。这部名为《血色黄昏》的小说以老鬼在内蒙古插队的经历为蓝本。同班一位同学的妹妹帮老鬼誊抄手稿,抄到一半就抄不下去了,因为“太脏”。脏的不仅仅是发皱的稿纸和修改时涂抹的痕迹,更让女孩无法接受的是小说的内容。
  小说的开头几章写几个私自跑到内蒙古插队的知青在大车店里的所见所闻:厕所里“粪橛子冻成一个个宝塔般的冰柱,散发着刺鼻的羊膻味儿”,车把式们躺在炕上“吹牛、抬杠、聊老娘儿们”。刀片一样的风,几乎可以在男生撒尿的时候冻掉他们的老二;几个冻得紫萝卜一样的知青站在路口挥舞手臂、“大叔大哥”地想要搭车,但没人理会,他们终于到了插队地点也没人愿意接受,因为当地拿不出给知青的“安家费”;大年初一,几个知青去抄牧主的家,雨点似的鞭子抽打在老病的牧主身上……
  虽然班上的很多同学都有知青经历,但有老鬼这般粗粝经验的并不多。刘学红以北京市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大新闻系77级,在此之前,她在京郊密云县插队,被分配到林业队,日常的工作是管理果树。1978年2月19日,刘学红写的高考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被《人民日报》全文刊登。她写了热汗淋漓的劳动,也写了公社果园的诗情画意———漫山遍野的梨花杏花,瓜果飘香的金秋。
  进入北大之后,刘学红保留了记日记的习惯。1981年3月21日,中国男排先输两局后奋起直追,以3∶2战胜南朝鲜队,取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四千多名北大学生集队游行,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和清华大学化工系77级在同一时期喊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称1980年代的“最强音”。刘学红在日记里记下了同学们欢呼雀跃的场面。其中的一个镜头是某女士站在自行车上打起了拍子,想领唱国歌,一不留神唱成了《国际歌》。《国际歌》之后唱《团结就是力量》。人们能想起来的应景的爱国歌曲一首复一首。
  那是人们的激情极容易点燃的时代,李谷一、邓丽君的一首歌,刘晓庆、山口百惠的一部电影,江嘉良、蔡振华的一场胜利,动辄就是万人空巷、举国欢腾。
  除了紧跟时事,刘学红和班里的女生也是时尚的引导者和追随者。刘学红有一张烫着大波浪、穿长过膝盖大红连衣裙的照片。裙子是同宿舍的鲁薇给裁的,刘学红自己做的。鲁薇从上海买了很多衣服纸样,几乎全宿舍女生都用过她的衣服样子,按照自己的高矮胖瘦,依葫芦画瓢。
  鲁薇被公认为全班最能玩的人。复习最紧张的时候,也挡不住鲁薇兜里揣着一张淘换来的票,骑两个小时自行车去部委机关看“内部电影”。
  北京大学新闻系77级的同学自己办了一份叫《实报》的小报,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从报头到版花全是手写,全班同学的笔迹在上面都可以找得到。主笔孙冰川被称为辣椒主笔,国际国内的大事小情没有他和他的同学们不敢评论的。
  与老鬼、刘学红等人同时走进北大校门的77级中文系学生查建英对当年校园里的学生刊物记忆犹新。她曾参与北大学生刊物《未名湖》最后一期的筹办,全部漆黑的封面,里面刊有史铁生、刘震云的小说,但杂志一印出来,就有人打小报告,杂志遭查封停办。在查建英和当时的中大中文系学生、后来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的共同回忆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生刊物在各地大学中如雨后春笋崭露头角。在此之前,大学文科课堂上教和学的仍是“文革”中对“工农兵学员”照本宣科的那一套。
  
  川美:有节制的“疯狂”
  
  走进四川美术学院的时候,杨千是一个懵懂的19岁青年。小平头,黑条绒棉鞋、蓝卡其的棉猴套了一个同色的套袖,肩上扛着被褥,手里拎着网兜。考大学之前,他已经在母亲的单位干了两年临时工,跟成都一所中专的美术老师何多苓学了几年画。1978年3月,“师徒”二人一起考入川美。那时的何多苓已经是四川小有名气的“画家”。
  跟何多苓的名声仿佛的是外号“罗锅”的罗中立。参加高考的时候罗中立29岁,平时安全帽、工作服,标准的工人阶级打扮,业余画连环画补贴家用。罗中立投考川美纯粹出于经济考虑,他听说大学生每月的补助是五十几块钱,当时他的学历是中专,中专生每月的补助是29块。女朋友的父母极力赞同他考大学,罗中立兜里装着他亲手染色的与女友的合影走进考场。
  四川美术学院革命委员会在“1977年招生总结”中写道:报考人数众多,盛况空前,大有可选之才。杨千的素描画得特别好,水平超过很多川美老师。大批云贵考生赶来应试,但招生指标有限……
  杨千对大学生活最深刻的记忆是他和何多苓共用蜡烛。77级入学之初,宿舍晚熄灯的时间是10点半,每回熄灯之后,敲桌子的敲桌子,拍门的拍门,各个宿舍传出抗议的喧哗之声,后来熄灯时间被延长至11点,学生们知道再闹也没用,每人备下油灯和蜡烛。熄灯之后,点点烛光映在宿舍的窗户上。杨千和何多苓一个宿舍,都在上铺,头挨着头,熄灯之后共用一支蜡烛,西方的小说、哲学著作、历史著作,看他们能找到的一切东西。
  同学之间年龄、阅历的差距很大,年长的何多苓、程丛林、罗中立慢慢成为“大哥”,三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和追随者,一个圈子里的人课余扎在宿舍切磋画技。宿舍狭小,光线、视角好的作画位置没有几个,这让“圈子”越来越封闭,越来越稳固,类似“文革”中的“知青点”。
  临近毕业的时候,杨千和罗中立共用一个6平方米的画室做毕业创作。重庆的夏天溽热,两人光着膀子画画。罗中立从家里拿来一把菜刀当画刀,房间逼仄,他把儿童望远镜倒过来用,增加空间的纵深感———《父亲》就是这样画出来的。正热汗淋漓的时候,杨千的女朋友在楼下拖着悠长绵软的川音传唤:杨千,我来了———她是来给杨千送鸡汤。脚步越来越近,罗中立和杨千慌手慌脚地找衣服、穿衣服。女友敦嘱杨千“多喝鸡汤”的工夫,附近几个画室的同学已经闻到了味道。女友一走,大家倾巢出动,瞬间把鸡汤分食干净,抹抹嘴回去画画。
  几十年后,面对镜头,罗中立仍然可以把杨千女友的神态腔调模仿得惟妙惟肖。他爽朗地大笑,对观众席上的当代大学生们说:“我们那时候比你们现在疯多了。”
  疯的例子包括,自己画肉票菜票,去食堂混吃混喝;熄灯之后,把画室里的黑色衬布裹在身上,一手擎着蜡烛,一手托着用来临摹的骷髅挨个宿舍吓人;暗地里管班上最漂亮的女生叫“粉子”———这个外号的灵感来自本地小吃醪糟粉子。以江米做的醪糟粉子比喻女生白皙的皮肤。“那个时候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所以那张脸就显得特别突出。”有一种未经证实的说法是,自川美77级之后,“粉子”成为四川对年轻女子的通称。夏天的晚上,几个男生把水房的门插好,不让别人进来,把水槽里放满水,脱得光光地躺进去,听何多苓说书———《悲惨世界》、《约翰·克里斯朵夫》……不讲故事的夜晚,何多苓吹口哨。他的同学说他可以吹出贝多芬、莫扎特。不过大家最爱的曲子是《苏联骑兵进行曲》,后来这成为川美油画系77级的班歌。
  有一次全班男生爬到宿舍楼顶的平台上乘凉。大家平躺着在楼顶上摊开,平台上没有护栏,不留神骨碌下去没遮没挡。骤雨忽至,众人狼狈爬起,顺着惟一的入口鱼贯爬回宿舍楼里。罗中立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在黑茫茫的天地间,仿佛只有宿舍楼入口投射出来的一线昏黄的亮光,一大群人围着这个有亮光的洞口,像淋透的鸡一样一个接一个地钻进去。
  这个充满隐喻的画面几可成为川美77级青春痕迹和艺术追求的象征。1970年代末,国内的美术教育仍然充斥着画正面人物要“红光亮”的教条。从工农中来,亲身经历过上山下乡的川美77级学生却自觉不自觉地以“小苦旧”和“伤痕美术”挑战“红光亮”的权威。
  罗中立创作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父亲》,何多苓画出了《春风已经苏醒》。杨千画了一位被下放的右派亲戚背着行李远去的背影。程丛林请全班同学做模特,创作了《1968年×月×日雪》。画面上是红卫兵械斗的场面,白雪被纷乱的车辙、脚印染脏,和鲜血混在一起。
  “我们那时候疯吗?”2006年岁末,已经步入中年的杨千端着咖啡问记者。“我们那时候没人嗑药、没人夜不归宿去通宵舞场跳舞。禁忌虽然打开,但总的来说控制得还是很死。我们有同学穿喇叭裤被学校没收,有人因为偷偷在教室里放录音机跳慢三快四被公安局查禁。《青红》那电影里演的不是瞎编的。何多苓因为跟几个女生关系比较好,被怀疑作风有问题,毕业好久分配不到工作。学术上也一样,写实主义是惟一被允许的。重压之下,很多人产生了逆反心理,越不让听不让看,我们对西方的文艺越好奇。所以到了1980年代,可以出国之后,很多同学陆陆续续都出去了。”
  现在,82届的孩子们也都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相形之下,他们就幸运多了。
其他文献
我走进雨季的时候,  母亲刚刚走过。  让一半为儿女遮挡风雨的雨伞给母亲,  母亲又推给了我,  啊——  雨伞下的儿女,  雨伞外的母亲。  雨不再是雨,  是上苍送给人间的一颗幸福泪
期刊
今天你读什么?    英国人不仅喜欢看电视,据说也是世界上最虔诚的家用录像机的使用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阅读。就报纸的购买量而言,英国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瑞典。即使在电视和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报仍是英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这个国家,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读报的习惯,或者至少要浏览报纸。火车上,公共汽车上,咖啡馆里,常常可以看见人手一张报纸。英国社会常常给人一种人以类聚的感
期刊
屈指算来,我离开故乡有二十一年了。而没能亲故土、省亲人又有四年多了。   游子如浮萍。大概是离乡太久,浮萍的根少了故土的滋润吧,自去年来,我身体一直不太好,屡次住院。专程从老家到南昌来探望我的哥哥和姐姐,看到我身体消瘦,精神不振,心里也很不好受。为了不让年近七旬的母亲担心,我特意叮嘱他们不要告诉母亲我生病的消息。   可是,几个月后,母亲还是从哥哥和姐姐的言谈中,知道了我生病的事情。   这下母亲
期刊
陈晓薇搬到欧嘉楠对门的时候就喜欢上了他吧?有那么深深黑黑眼睛的男孩子,穿着红色的衬衣和格子裤子,像是电影里的人,那时,整条街上全都盛开了极美丽的木棉花。   不过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吧,陈晓薇细细的瘦瘦的,皮肤白白的,穿有点发旧的裙子,她和母亲住,父亲出国了,和她母亲离了婚,她的母亲是从北京搬回了这个城市,没了爱情的女人,总是想远离那些曾经伤害过她的城市。   陈晓薇插班到了欧嘉楠的班里,很多人笑话陈
期刊
1975年母亲节时,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比尔·盖茨在寄给他妈妈的贺卡上,用斜体英文写着这么一段话:“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从这张问候卡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独步天下的亿万富翁,从他母亲那儿得到了一份被许多母亲忽视了的东西——赏识。正是这份宝贵的赏识,使他大学未毕业就去创业,并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聚集的
期刊
二十一岁,鲜花绽放的年纪,她被遣送到遥远的乡下去改造。不过是一瞬间,她就从一个幸福的女孩子,变成了人所不齿的“资产阶级小姐”。   父亲被批斗致死。母亲伤心之余,选择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世上,再没有疼爱的手,可以抚过她遍布伤痕的天空。她蜗居在乡下一间漏雨的小屋里,出工,收工,如同木偶一般。   最怕的是田间休息的时候,集体的大喇叭里放着革命歌曲,“革命群众”围坐一堆,开始对她进行批判。  
期刊
澳大利亚研究机构罗伊国际政策研究院最近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逐渐上升的气温和海平面不但会直接威胁部分海岛型国家的存亡,而且对于人口多数集中在沿海或河岸下游地区的亚洲国家,例如中国的黄河及长江三角洲,以及地势低的国家,如孟加拉,都将面临被淹没的危机。   报告称:“全球气候变暖被压缩到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发生,它所代表的是对人类和生物调节能力的严重挑战,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将把地球已然脆弱的生态系统推
期刊
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出台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外电甚至用“里程碑”、“历史性的一步”来形容。对中资银行而言,只意味着一件事:“狼”来了,只能迎头而上,与狼共舞;对于中国银行业,挑战即是机会,期待出现鲶鱼效应,中外资银行互利共赢;在老百姓眼里,最大的不同就是办理人民币业务可以“货比三家”了。     厉兵秣马    从中资银行的反应看,银行业对外资开放后,形势远非5年前想象的那样严峻。   据银监会官
期刊
有人说:“如果一个女人的外貌无可夸赞之处,你就夸她有气质。”此语不仅有些幽默,而且说明了一个道理,即“气质”不像五官、身材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或是有某种标准,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既然不像眉眼口鼻那样有其形状,有其美与不美的标准,当然也就可以夸之而不令受者愧。因此,夸赞一个女人有气质,虽未必能讨得她的欢心,但也足以令其嫣然一笑,开心半日了。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声容部》中专文谈到气质
期刊
前不久,某地房地产业召开一个“高峰论坛”,主题词气吞山河:有多少城市可以重来?  其实,这口号并不新鲜。早在上世纪中期,就有类似的说法。好像非此不能显示现代人的豪情壮志。然而,这些看似壮丽的口号又是可怕的。多少大自然的生态和不能再生的历史文化遗存,就在这口号下被大肆涤荡,推倒重来,最终所剩无几。  今天,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看,这些口号是不文明的,甚至是野蛮的。或许,开始对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时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