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吃豆腐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5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超市买了近五斤比较老的豆腐,下班后提回去。同事说你买这么多啊?我说吃两三天,炸成二面黄,用着两顿或是三顿来吃。每一顿取出一些、大约能够烩成一盘的样子。这种吃法的豆腐也叫熊掌豆腐,即是把豆腐切成许多长方块,厚薄随意,当然也不能太厚,入油锅炸,炸到两面黄,取出。随后把汤料在锅里炒熟、备好,比如豆瓣、蒜片、葱姜、酱油麻油料酒等等,遂把豆腐倒下去,烹一会儿,见豆腐在噗噗噗地膨胀壮大了,入味了,最后起锅时候放上一点糖,勾兑一点芡粉,铲起来,啊,莹润饱满,光亮而微微颤动,端将上桌,即可供食。虽然仍是豆腐,然已别有滋味。
  好端端地吃这么多豆腐作甚?好端端地吃这么多的豆腐就为了现在及以后的身体要好端端的。大约从一个人喜不喜欢吃豆腐,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吃豆腐,喜不喜欢吃嫩豆腐(这句像是隐喻),还是禅寺吃长斋抑或做居士喜豆腐,在那吃不吃豆腐的一转念之间,是振作起精神,还是颓然倒下,让此心做得主宰,基本就生出一些人生的方向和状态来了。再说,我们总算是在某个节骨眼上尽了心,至少慰情聊胜于无。
  于豆腐,我以前从未觉得它有多么地好吃,也未觉得就离不开它了。但豆腐的确是好东西,一豆万利,是老幼皆宜、贫富不拘的美食,是我们中国食品中的瑰宝。笑星冯巩有一妙语,“同志们:别炒股,风险太大了,还是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臭了是臭豆腐!稳赚不亏呀!”至于豆腐之法,始于何时,我不知道,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反正我们已经吃了这么多年,至今仍然在吃。而今,我要保证我家的餐桌上时常都有稳赚不亏的豆腐可吃。饮食这桩事情,说到底就是习惯问题,一种食物吧,常食之,便念之便亦爱之。我也不嫌麻烦,过日子需要的正是耐心,是每一天外加新的每一天的充分的绵延的耐心。
  豆腐四季不衰,延续了几千年,现在依然在坚守它自己的阵地,在现代任何时髦的和不时髦的、洋盘的或是土得掉渣的食物面前,皆不卑不亢,游刃自如,我特别喜欢豆腐的这种表现。至于清代胡济苍的诗词“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不但写了豆腐的软嫩味美,而且写出了豆腐的精神,由磨砺而出,方正清廉,不流于世俗,风格高尚。想来这一赞美,我们平常在吃豆腐的时候,是不会去做如此的升华的,怕是想都想不到。
  做饭终归是要做的,也不怕顺便把豆腐也拿来做一做,比方上述谈及的二面黄,比方还有麻婆豆腐,还有嘻哈豆腐(不知此豆腐名字是否“嘻哈”二字,不过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始终吃的是豆腐)。“嘻哈豆腐”这个名儿叫人娱乐,嘻嘻哈哈地在油锅里打闹一阵子,它们和打闹它们的人,好像都是陕活的样子。其具体做法:用铲子把豆腐在炒锅热油里戳碎,戳得个稀巴烂的,略炒一下,在放上作料,再炒。至于白菜豆腐汤,一清二白的哪点不好,免受大铁锅的万般摧残乃至腐败,它们本身不坏吧,坏的是“烹炸煎炒”的各种手段。家常便饭,本人属于自封的家庭三级厨师,操刀掌勺的各色菜肴乃是著名的四川作风,这灶上的功夫,这一炒一烩的手艺含糊不得,含糊的结果就是平庸,甚或难吃。这一炒一烩的手艺,需要悟性,需要执掌,需要勤加揣摩,更需要嘴巴的多情!不然动力何来?
  豆腐质朴、实在,豆腐也尽管华丽去。我曾在西北吃过一场豆腐宴席,之所以用上“一场”,的确是一场华美隆重的豆腐盛宴,雅俗共赏,不负盛名,炸的、炒的、蒸的、煮的,老的、嫩的、不老不嫩的,蛋卷状、丸子状的、做成饺子状,鸡腿状的,再芙蓉状、荷花状,细若凝脂,温如软玉,色香味形,美仑美奂,数十种类,结果全是豆腐,绝妙绝妙哉!不得不叹服此地人的饮食智慧。此一行,口留余香,很是难忘。
  记忆深刻的还有一桩。那年冬天我刚下火车,脑袋还未清醒,一大早地便被两个大学同学七拐八弯地拉去吃豆腐,从未这么大清早地吃过豆腐,大清早的我们要吃的是豆浆。那西坝豆腐洁白、细嫩、绵软,跟我平常吃的是不大一样,具体好在哪里,我也说不上来,不一样便不一样,吃了豆腐和豆花,一晚昏睡的脑袋倒是清醒了不少。我们几位在千年古镇五通桥西坝镇的一家豆腐小店坐定,旁边上是小河弯弯,寒气薄雾中,老树虬枝斜曳。再看那水,灵性来了,想必就是磨制豆腐的上上佳养料。西坝豆腐亦然是四川美食之一大品牌,也是乐山旅游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块。
  单位下去两百米是一老街,四牌楼的豆花也是有些名气的,赵家豆花饭、小眼镜豆花,等等,起码有三四家。若在艳阳正午,头上的太阳烤得人明晃晃昏沉沉的,唔,最好是在雨天阴阴冷冷瑟瑟缩缩的日子,举把伞左右踟蹰,肚子又正饿得慌啊,见苍蝇馆子豆花铺门口,气壮山河的大铁锅正冒着氤氤酣酣的热气,里面的人,哦,男女老少管他什么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草民,皆埋下头来唏里呼噜地或是做斯文状慢吞吞一夹一夹地和着辣椒葱花蘸水吃得正爽、正唏嘘,头也不抬,我见着就高兴,相当市井,相当生活,相当地活人的世界!跟着就来了一股子莫名其妙的劲儿似地,你便一脚踹进去叫嚷嚷道:一碗豆花一碗米饭!店小二也跑得勤,你屁股好像还没大坐稳,饭菜就上来了,你也就头也不抬地吃这爽滑爽滑的热豆花了。
  红豆多情,黄豆亦生姿,水乳交融,因稀稠濃淡而变幻,呈现各种不同的姿容。再说豆浆。
  其功能,选择一部分兹列如下:女人多贫血,豆浆对贫血病人的调养作用比牛奶要强。中老年女人喝豆浆,可调节内分泌、延缓衰老;青年女性喝豆浆,则美白养颜淡暗疮。最为要命的是,女性衰老和雌激素减少有关,而豆浆中的大豆异黄酮、大豆蛋白、卵磷脂等,是公认的天然雌激素补充剂,可预防危害女性健康的癌症如子宫癌、乳腺癌等。
  我的豆浆我自己打,黄豆黑豆,豆浆机都把二位打出了大豆异黄酮,每周有两三回的清早,就着馒头都喝上一碗。毕竟,我还是希望美一点,也希望老得慢一点,再慢一点。如今是,豆浆多半用来煮稀饭,米白色的豆浆稀饭,五谷杂粮,干稀合度,易于消化吸收,既美味又实惠,也不失为一种科学配方。难怪社会怎样发展,这种取材容易、且独具风味的稀饭,一代传一代成了家常便饭中的佼佼者了。
  豆类是个大家族,多是多,其实我也没吃过几种。另有两件豆事要补充于后:一是毛豆。毛豆就是新鲜连荚的黄豆,其上市季节,拿来打豆泥儿,做好后,放点猪油、花椒面、淡盐、葱花,很香的,颜色也给人清新舒服;二是红豆。红豆黑米糯米大枣粥也很好,一早起来,把红豆黑米淘洗干净,泡上一天,连黑红黑红的水一并用上,晚间用高压锅压,作翌日早饭,巴适。
  责任编辑 沙阿呷
其他文献
由凉山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的电视剧《彝寨新风之西河故事》,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主旋律作品。它将正在凉山推进的脱贫攻坚作为叙事主题线索,巧妙地通过8个小故事贯穿呈现,聚焦于波澜壮阔宏大场面中的几个典型人物形象塑造,以生动风趣的轻喜剧手法,为观众展示了彝族群众在经济富裕起来之后,对旧有思想观念的革除,即传统陈旧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文明新风尚的交织碰撞,发生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以及土地上坚忍不拔摆脱贫困人
期刊
神圣隽秀的大凉山是我的故乡,我在那里生活了13年。在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里,那里有茂盛的森林,清澈的湖泊,散落的村庄,奔跑的牛羊,甘甜的空气,画一样的风景。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一望无际绵绵的大山和山里一条条崎岖颠簸的道路。  刚上小学时,每当放假,妈妈总要带我去看望在大凉山深处美姑县工作的爸爸。现在想来,当时最令我害怕的还是那一百多公里,要走接近一天的山路。天刚亮,妈妈便把我叫醒,草草吃点东西,就坐
期刊
一  像机枪扫射,我的目光随着一溜坐的人群扫过去,在一个人那里稍作了停顿,看上去沧桑脸庞上的那双眼睛也被我视线粘连着了。短促,短促得比一秒还少些时间,但好像都记住了对方。  酒成了礼仪的介质,闹热。昏昏然的时候,发现他已经坐到了我右边,紧挨着我。“你是支铁,对吗?”他突然问道,目光哀求,深怕我不是他呼唤的那个支铁。要知道,在我不熟悉的乡野村寨里,能叫出我小名的人一定知晓我的家世。  彝人都有小名,
期刊
村长打人了  “村长打人了,村长打人了……”牛牛村的上空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天大的冤屈在牛牛村展开。  村长刘大能听到喊声,心里更气,从开始的抓扯,直接就踹了李虎妞几脚,李虎妞不知道是被踹倒在地的还是顺势摔倒在地的,反正就倒在地上只哼哼,李虎妞家里的人群起对刘大能进行言语上的攻击,没有动手,因为村长家的几兄弟也在旁边看着,打不过啊。  话说牛牛村是贫困村,属于今年脱贫的对象,按照一低七有的标准,村
期刊
淮河的女儿  ——给我心爱的小狗屁妈妈  我想送你四月的早晨  像一件白衬衫,滴答着  露水和鸟鸣。你和小动物们  从古老的城堡醒来  欢快的歌声飞出窗外  古堡的上空,白云悠悠  你湖水一样的眼眸映照蓝天  只有四月的芳草地  才能承接你裸足的舞蹈  我想送给你宁静的星空  星河浩瀚无边  青蛙蹲在碧绿的荷叶上  夜莺开始四月的歌唱  淮河的女儿,庐州的月亮  你美丽的嘴唇  召回夜晚失群的小羊
期刊
那天上午,本该是平淡而俗套的一个上午。如果没有地震或火山爆发这样天崩地裂的大事,我和老婆照例要睡到自然醒。就是那个上午,我突然雷锋附体。我推了推嘴角流着哈喇子的老婆说,我陪妈去买菜吧。今天要买米和油,她一个人肯定提不动。老婆拍了拍我的背,嘴里嘟囔着含糊不清的句子。虽然没听清说什么,但从手势和力度判断,无疑是对我的赞许和鼓励。于是,我像一匹受到主人表扬的小马驹,哼着小曲就朝窗外的背影追了出去。  我
期刊
时间  天下的时间都集合于钟的  那一长一短的  两条腿上。所以  千里万里,我们总是跛脚而前  窗口  在一月的窗口,寻鸟  鸟儿飞了,看花  花还未开  一只默默的眼睛苍白地等待风吹来  冬天  小白花  开在蓝玻璃上  隧道  囚徒的旅程  从洞口,到洞口  鱼  至死也睁着双眼  水  从不登山  却从山上下来  蝶  村女的发梢  是它  最美的栖息地  炸弹  不是为了那声巨响  何須
期刊
黑来阿明迈着轻快的脚步带着女朋友曲比阿牛提着行李走进家门。心里想着:阿爸阿妈一定想不到我会从外边带一个女朋友回来。这是我出门打工得到的最大收获。  黑来阿明对正看电视入迷的父母说道:“阿爸,阿妈,我们回来了。这是我女朋友曲比阿牛。昭觉的,我们在杭州打工的时候认识的。”黑来阿明把曲比阿牛介绍给父母。  “叔叔好!阿姨好!”曲比阿牛向黑来阿明父母问好。  “好!好!”黑来阿明父母应道。  “这孩子要回
期刊
顺喜年逾花甲,在西昌工作生活50余年,距离故乡宜宾千里之外。与他一家三代人同城工作生活的八个侄子及小家成员,平日里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相聚快乐,把西昌这座城市视作第二故乡。  顺喜在弟兄五人中排行三,其大哥顺福、二哥顺绿、四弟顺华、五弟顺友,兄弟除顺华都是单位的人,与儿孙生活在城里。  2016年春节前的一次,顺喜的儿子说,爸妈,你们的小孙儿快四岁了还没回过老家,今年我们一家三代回老家过年好吗? 
期刊
有句谚语说:人靠地装缀,地靠庄稼来装缀。这仿佛说的是我们这个家族和养育了我们的那片土地。  历来追逐山水,热衷游牧与迁徙,信奉一处不宜居三年的先辈,在金沙江两岸,历经辗转,到了爷爷这代,来到西部凉山觉克瓦吾山下,意外停住了不知疲惫的脚步。  觉克瓦吾山,以自身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大身躯,宛如一幅巨扇,高高屹立在西北方,挡住了每年冬天南下的寒气,守护了一片宁静与温暖。  第一次站在这片向南延缓的坡地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