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根际土壤中铜形态的动态变化

来源 :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cjz82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根垫法研究玉米根际土壤铜形态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玉米生长过程中根际土壤铜形态发生显著变化。植物生长前期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逐渐增加 ,随后增加量减少。植物生长后期根际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这种变化主要由根际环境变化与植物吸收引起。与根际土壤中铜形态变化 ,特别是交换态铜含量变化关系密切的因素包括土壤溶解性有机碳、p H和土壤微生物。随着植物生物量的增加 ,对铜的吸收速率不断增加 ,导致根际土壤中有效态铜的先增后减
其他文献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属中医"腰腿痛"、"痹证"等范畴[2]。笔者采用推拿、中
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等多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临床研究证实其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文应用通
凤城市地处辽东半岛东部,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7.9℃,无霜期156天,平均降水1083厘米,适宜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现有耕地6.3万公顷,玉米播种面积占60%。近些年水土流失、
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196~258d)分娩者,其发生率为5%~15%^[1]。此时娩出的新生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故早产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早产的主要相关因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義新农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的全面发展,新型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是目前已知多肽生长因子中最强的有丝分裂原。作为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其他间充质来源细胞的强有丝分裂原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