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没有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是不可能有效进行的。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通过对课改实践的思考,探讨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互动式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积极、愉快、成功的体验,以打造轻负优质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特性策略原则
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思考、辨析和探究,主动认识新知识,领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获得新知。互动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给了学生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奴隶、知识的接收器, 而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构建高效课堂。
一、互动式教学之特性
1.含义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個体活动基础上的集体活动,就是通过交流、合作、展示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吸取集体的智慧,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在互动中通过调节师生、生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2.特点
(1)倡导和谐。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呼应,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2)注重参与。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能力,为其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突出创新。互动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增加,势必要求学生在课余认真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并开展深层次的思考,以便在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
二、互动式教学之策略
那么,如何让互动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新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在近些年的教学中我尝试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1.生本互动,质疑探究
古人云:“学则需疑。”学业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的产生,会激起学生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他们去发现一个新天地,而解疑的过程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持续和深化。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更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1)鼓励学生敢疑。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愉悦、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出不同的观点,发表不同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勇敢地进行思考、质疑。
(2)教给学生会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有意识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让学生回味思考,造成一种布白效应,从而激发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形成困惑、联想、注意的心理状态,调动一种潜在能力去自主分析、校正思考中的失误,养成对学习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反思的习惯。如在讲“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时,在介绍基本经济制度内容后,让学生思考在这以前经济制度是怎样?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以前相比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你还有哪些不懂?你想到哪些问题?最终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不会影响公有制的地位?会不会影响社会性质等问题?这样,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意识。
(3)引导学生善疑。要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发现更多的新问题。如讲“民族区域自治”知识点的时候,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哪些特殊的规定?等等。待学生回答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进行质疑: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和民族自治区的区别,国家如何采取措施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说明什么?此递进质疑,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这不仅使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质疑、析疑、再质疑、再生疑的循环往复中向纵深发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2.生生互动,协作求知
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讲《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教学中,我选择了感动浙江人物——张杰先生的案例。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用一段短片介绍张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然后要求每个小组学生提出至少2个问题并做好答案(一般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展开),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你认为张杰先生能被评为2008年十大感动浙江人物的理由有哪些?张杰先生的事迹中最感动你的是什么?张杰先生的事迹对你有什么启示?张杰先生是如何看待公益事业的?他又是怎么做的?读了张杰先生的故事后,你打算怎么做等问题?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更加主动地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却有条不紊,因为在互学时,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了,为了小组获得成功和鼓励,他们互相补充,以求答案完整、具体,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求知精神。
3.师生互动,和谐共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谈、互动。如:在讲“生活在法治国家”时,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简单的由同学自己相互解决,我给予裁定,难的我引导解决。“依法治国”的四个要求如何区别比较难,学生把问题抛给我,我抛砖引玉。“有法可依”判断的依据是:制定或完善法律,就是产生新的法,这个结论哪来的,引导学生看教材,使学生明白来自“有法可依”的要求。剩下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让学生自己看要求,解决判断的依据。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取得了新的发现,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生之间的自主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教师由主讲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也由此逐步确立。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特性策略原则
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思考、辨析和探究,主动认识新知识,领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获得新知。互动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给了学生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奴隶、知识的接收器, 而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构建高效课堂。
一、互动式教学之特性
1.含义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個体活动基础上的集体活动,就是通过交流、合作、展示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吸取集体的智慧,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在互动中通过调节师生、生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2.特点
(1)倡导和谐。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呼应,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2)注重参与。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能力,为其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突出创新。互动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增加,势必要求学生在课余认真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并开展深层次的思考,以便在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
二、互动式教学之策略
那么,如何让互动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新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在近些年的教学中我尝试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1.生本互动,质疑探究
古人云:“学则需疑。”学业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的产生,会激起学生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他们去发现一个新天地,而解疑的过程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持续和深化。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更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1)鼓励学生敢疑。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愉悦、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出不同的观点,发表不同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勇敢地进行思考、质疑。
(2)教给学生会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有意识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让学生回味思考,造成一种布白效应,从而激发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形成困惑、联想、注意的心理状态,调动一种潜在能力去自主分析、校正思考中的失误,养成对学习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反思的习惯。如在讲“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时,在介绍基本经济制度内容后,让学生思考在这以前经济制度是怎样?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以前相比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你还有哪些不懂?你想到哪些问题?最终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不会影响公有制的地位?会不会影响社会性质等问题?这样,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意识。
(3)引导学生善疑。要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发现更多的新问题。如讲“民族区域自治”知识点的时候,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哪些特殊的规定?等等。待学生回答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进行质疑: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和民族自治区的区别,国家如何采取措施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说明什么?此递进质疑,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这不仅使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质疑、析疑、再质疑、再生疑的循环往复中向纵深发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2.生生互动,协作求知
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讲《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教学中,我选择了感动浙江人物——张杰先生的案例。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用一段短片介绍张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然后要求每个小组学生提出至少2个问题并做好答案(一般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展开),在课堂上学生提出:你认为张杰先生能被评为2008年十大感动浙江人物的理由有哪些?张杰先生的事迹中最感动你的是什么?张杰先生的事迹对你有什么启示?张杰先生是如何看待公益事业的?他又是怎么做的?读了张杰先生的故事后,你打算怎么做等问题?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更加主动地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却有条不紊,因为在互学时,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了,为了小组获得成功和鼓励,他们互相补充,以求答案完整、具体,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求知精神。
3.师生互动,和谐共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谈、互动。如:在讲“生活在法治国家”时,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简单的由同学自己相互解决,我给予裁定,难的我引导解决。“依法治国”的四个要求如何区别比较难,学生把问题抛给我,我抛砖引玉。“有法可依”判断的依据是:制定或完善法律,就是产生新的法,这个结论哪来的,引导学生看教材,使学生明白来自“有法可依”的要求。剩下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让学生自己看要求,解决判断的依据。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取得了新的发现,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生之间的自主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教师由主讲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也由此逐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