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地球上的风灾接连不断。源自太平洋西北洋面的台风,给亚洲人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威胁;而发生在大西洋暖流带的飓风席卷南、北美洲,给美国、墨西哥等国造成毁灭性的灾难,给当地居民的心里投下了恐惧的阴影。各国科学家对风灾成因进行了分析,诸如地球受太阳大耀斑活动的影响;大气层环流不可逆转;太平洋、大西洋周期性暖流而致等等。与此同时,科学家抓紧研究扼制台、飓风的办法,但似乎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风灾的成因是复杂的、多维的。应该说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台、飓风的生成与天体运动、大气涡流、太阳辐射、地壳运动和人类活动都是息息相关的。科学界公认,台、飓风多出现于太平洋、大西洋的洋面上,人们在地面上对此只有招架之力,实无还手之功。然而有一点值得注意:台、飓风均生于海洋高温(温暖)水面上,而这很可能就是我们考虑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也正是产生台、飓风可疏导的创新灵感之源。
我们生活在亚温带绿洲上,这里(中国新疆天山北麓)拥有广袤的草原。每逢早春或晚秋时节,草原上经常出现“火灾”,其实不为灾而是景。牧民故意纵火焚烧枯草,为新芽的萌发创造一种比较宽松的生态环境,兼为草地提供草灰有机肥。但是引火失控的现象时有发生,烈焰犹如毒蛇般四处乱窜,有时甚至包围牧民毡房和草垛,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但聪慧的少数民族牧民,积千百年生存之经验,在一旦发现火势失控,可能危及牧群之际,迅速在顺风的枯草地上点燃一把火,于是火借风之势,风趁火之威,很快烧出一条通道,如此接二连三进行,就有效地斩断了野火的后续。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启示,采用类似的方法,可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洋面上“放火”,引导台、飓风定向运动,使其最终消失在预定的海域。前苏联科学家在西伯利亚一座小城上空定位巨型反光镜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号称“小太阳”的反光镜,它将日光毫无保留地反射到地面,而且是昼夜进行的,由此形成一道长14千米,宽4千米的温暖光明带,使地表温度上升4℃。因此,该城市夜如黎明,不需要路灯,近郊土地可种植蔬菜,人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卫星太空定位的原理,在太平洋、大西洋上空,准确地说是在其大气层中的对流层和平流层界面定位多颗“小太阳”——巨型反光镜。这些“小太阳”的仰角方向,即倾斜角度由地面卫星测控中心的计算机操控。因为平流层永远是晴空万里,日光资源十分丰富,烈日终年普照。我们把由巨型反光镜反射到洋面的光柱视为“火把”,在洋面指定的位置“燃烧”。如果太平洋、大西洋的洋面上出现台、飓风苗头,而且观其势头,有可能形成气候,并带灾害性因素向大陆蔓延,我们就在地面上指挥“小太阳”把强烈的太阳光投射在台、飓风可能经过的洋面上,并按照人们的意志将其引导至无人海域或荒礁野岛上,尽量消耗其能量。这种做法,与草原牧民放火控火有异工同曲之妙。
20世纪末,美国科学家曾设计铱星工程,如果我们按照铱星的布局定位“小太阳”,则完全有能力光顾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可以避免许多来自大气层的自然灾害。1998年,作者目睹中国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数百万军民奋勇抗洪救灾的动入场面,事后曾发表过个人的看法:我们人类凭借自身的力量,站在地面上与洪水搏斗,似乎有些被动,也太辛苦了。如果我们想办法把可能构成灾害的雨云从天空调遣至干旱少雨地区,岂不是一举多得。那时我们设计出的“南云北遣”工程方案,同样是建立在我的天象可控说基础上的。在技术上仍然是利用卫星太空定位巨型反光镜,首先用强烈的日光柱照射灾害雨云层,在局部云际造成温度差,根据空气的物理性质,冷空气(即雨云)会立刻填补热空气,并逆光而上,若再经过几次不同方向的反射,雨云势如一头黄牛,被光道牵着鼻子走。如此既在高空中化险为夷,又实现淡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当然是再理想不过的事情了。
如果我的天象可控说成立,利用卫星太空定位“小太阳”技术疏导台、飓风和洪涝灾害得以实现,那么,此项技术用于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意义更大。可能避免占用耕地、损坏文物、居民搬迁、生态环境负担、疾病传播、生态用水赤字、巨额投资和劳动力浪费等诸多问题。
笔者认为风灾的成因是复杂的、多维的。应该说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台、飓风的生成与天体运动、大气涡流、太阳辐射、地壳运动和人类活动都是息息相关的。科学界公认,台、飓风多出现于太平洋、大西洋的洋面上,人们在地面上对此只有招架之力,实无还手之功。然而有一点值得注意:台、飓风均生于海洋高温(温暖)水面上,而这很可能就是我们考虑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也正是产生台、飓风可疏导的创新灵感之源。
我们生活在亚温带绿洲上,这里(中国新疆天山北麓)拥有广袤的草原。每逢早春或晚秋时节,草原上经常出现“火灾”,其实不为灾而是景。牧民故意纵火焚烧枯草,为新芽的萌发创造一种比较宽松的生态环境,兼为草地提供草灰有机肥。但是引火失控的现象时有发生,烈焰犹如毒蛇般四处乱窜,有时甚至包围牧民毡房和草垛,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但聪慧的少数民族牧民,积千百年生存之经验,在一旦发现火势失控,可能危及牧群之际,迅速在顺风的枯草地上点燃一把火,于是火借风之势,风趁火之威,很快烧出一条通道,如此接二连三进行,就有效地斩断了野火的后续。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启示,采用类似的方法,可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洋面上“放火”,引导台、飓风定向运动,使其最终消失在预定的海域。前苏联科学家在西伯利亚一座小城上空定位巨型反光镜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号称“小太阳”的反光镜,它将日光毫无保留地反射到地面,而且是昼夜进行的,由此形成一道长14千米,宽4千米的温暖光明带,使地表温度上升4℃。因此,该城市夜如黎明,不需要路灯,近郊土地可种植蔬菜,人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卫星太空定位的原理,在太平洋、大西洋上空,准确地说是在其大气层中的对流层和平流层界面定位多颗“小太阳”——巨型反光镜。这些“小太阳”的仰角方向,即倾斜角度由地面卫星测控中心的计算机操控。因为平流层永远是晴空万里,日光资源十分丰富,烈日终年普照。我们把由巨型反光镜反射到洋面的光柱视为“火把”,在洋面指定的位置“燃烧”。如果太平洋、大西洋的洋面上出现台、飓风苗头,而且观其势头,有可能形成气候,并带灾害性因素向大陆蔓延,我们就在地面上指挥“小太阳”把强烈的太阳光投射在台、飓风可能经过的洋面上,并按照人们的意志将其引导至无人海域或荒礁野岛上,尽量消耗其能量。这种做法,与草原牧民放火控火有异工同曲之妙。
20世纪末,美国科学家曾设计铱星工程,如果我们按照铱星的布局定位“小太阳”,则完全有能力光顾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可以避免许多来自大气层的自然灾害。1998年,作者目睹中国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数百万军民奋勇抗洪救灾的动入场面,事后曾发表过个人的看法:我们人类凭借自身的力量,站在地面上与洪水搏斗,似乎有些被动,也太辛苦了。如果我们想办法把可能构成灾害的雨云从天空调遣至干旱少雨地区,岂不是一举多得。那时我们设计出的“南云北遣”工程方案,同样是建立在我的天象可控说基础上的。在技术上仍然是利用卫星太空定位巨型反光镜,首先用强烈的日光柱照射灾害雨云层,在局部云际造成温度差,根据空气的物理性质,冷空气(即雨云)会立刻填补热空气,并逆光而上,若再经过几次不同方向的反射,雨云势如一头黄牛,被光道牵着鼻子走。如此既在高空中化险为夷,又实现淡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当然是再理想不过的事情了。
如果我的天象可控说成立,利用卫星太空定位“小太阳”技术疏导台、飓风和洪涝灾害得以实现,那么,此项技术用于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意义更大。可能避免占用耕地、损坏文物、居民搬迁、生态环境负担、疾病传播、生态用水赤字、巨额投资和劳动力浪费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