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错误行为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所谓的“过失行为”,即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善,缺乏执行社会行为规范的知识、经验和自制能力而导致的错误;一种是所谓萌芽性的“不良行为”,即受到不良环境的长时间影响,在思想品质形成上出现了偏差,养成了怪癖行为或有意的破坏性行为,如自闭、攻击他人等。
对于“过失行为”,只要针对行为,一事一议,冷静分析,辨明是非;说理启发,正面示范;奖惩适当,教会技能,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萌芽状态的“不良行为”,则要认真研究其成长环境,了解未成年人与其每个亲属之间的人际关系,寻求其性格形成的脉络,受过哪些生理病痛或情感挫折等;深入研究未成年人内在的精神需要和造成其心理不健康的经历。最好单独建立个案史,与心理专家合作,进行较长时间的专门的矫正教育,才能使之达到健康人那样的心态,正常地适应集体生活。
“亲其师,信其道。”每位教育工作者都会认识到这句话在教育和引导学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班主任,我始终将其作为与学生沟通的一条重要原则。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免不了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失行为,一般教师都会重视这种行为,但重视的程度及方式不同。正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个别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隐性或显性的问题,这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尊重有过失行为学生的人格
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是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样有着如此渴求,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对有过失行为的学生,尤其是过失行为较多或较重的学生来说,批评甚至惩罚能约束他们,但其人格尊严随之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会使得对有过失行为的学生的教育难度增大。
我所带的班级中有个名叫王雪(化名)的学生,课堂上不爱发言,不积极,学习成绩一般。一次我的课堂上她迟到了,只见她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显得十分尴尬。我笑着走到她面前跟大家说:“王雪同学虽然迟到了,但她是喜爱学习的学生。你们看她跑得满头大汗,说明她不想耽误更多的学习时间。”她原以为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没想到却受到老师的尊重。当一个人受到尊重、赞同、表扬和鼓励的时候,其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发展提升的速度很快。王雪同学从此成为班级中踊跃发言的一员,学习的积极性开始提高。
二、找出学生在过失行为中的好的方面予以表扬、肯定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对品质、学习好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老师们都能做到,但对有过失或过失程度较严重的学生采取尊重、鼓励就不一定都能做到。对学生来说,当自己犯下错误时,往往会做好被老师批评的心理准备,如果妥善引导,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我所带的2005届高中毕业生李鑫(化名),在高二阶段的一次期末考试中,抄袭同学的试卷被监考老师指出,他却跟监考老师瞪眼睛。考试后,我把他叫到一边,没有狠狠地批评他,而是认真地、诚恳地跟他讲:“按你平时的表现,你能按时参加这次考试,我觉得你表现就很不错,当监考老师指出你的错误时,你虽心怀不满,但却中止了错误行为。另外我想,考试的时候你之所以抄袭同学的试卷,说明你想取得好的成绩,不让同学瞧不起,不让家长和老师失望……”刚说到这,李鑫同学就抢着说:“老师,你别说了,我知道错了,不该抄袭、违反考场纪律,更不该惹老师生气,你怎么批评我、惩罚我都可以。”我说:“通过你我之间的交流,在你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点这么多,你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你的态度和表现令我非常满意。”事后他找到监考老师承认了错误。从此他的表现令同学和老师们刮目相看,学习积极努力,经常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班级的各项活动也总是跑在前头。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事实上,每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无论他表面上表现得多么无所谓的样子,但是他心里早已做好了挨批评的思想准备,筑起了一道对抗的墙。这时单纯、严厉的批评甚至是惩罚不会取得好效果,实属下策。从心理学上看,批评和惩罚是惩戒或消除不良行为,但有时也会再引起其他或类似的过失行为。因为批评和惩罚仅仅告诉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应该做什么,却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去弥补危害,或应该做什么。实际上,学生的良好品质也不是被批评和惩罚出来的,通过循循引导、耐心教育和精心培育,学生的良好品质是会逐渐养成的。
但是,我并不是说对有过失行为的学生迁就,生拉硬扯地表扬。作为教育者要冷静地分析学生的过失行为,要将其在过失行为中的不良品质和良好品质严格地区分开来,不能鱼目混珠,不分好坏。从中分清和找出学生在此行为中的优良品质是什么,使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励学生认识到并改正不良品质和行为,朝着老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成人成才。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中学)
编辑/李益倩
对于“过失行为”,只要针对行为,一事一议,冷静分析,辨明是非;说理启发,正面示范;奖惩适当,教会技能,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萌芽状态的“不良行为”,则要认真研究其成长环境,了解未成年人与其每个亲属之间的人际关系,寻求其性格形成的脉络,受过哪些生理病痛或情感挫折等;深入研究未成年人内在的精神需要和造成其心理不健康的经历。最好单独建立个案史,与心理专家合作,进行较长时间的专门的矫正教育,才能使之达到健康人那样的心态,正常地适应集体生活。
“亲其师,信其道。”每位教育工作者都会认识到这句话在教育和引导学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班主任,我始终将其作为与学生沟通的一条重要原则。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免不了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失行为,一般教师都会重视这种行为,但重视的程度及方式不同。正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个别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隐性或显性的问题,这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尊重有过失行为学生的人格
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是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样有着如此渴求,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对有过失行为的学生,尤其是过失行为较多或较重的学生来说,批评甚至惩罚能约束他们,但其人格尊严随之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会使得对有过失行为的学生的教育难度增大。
我所带的班级中有个名叫王雪(化名)的学生,课堂上不爱发言,不积极,学习成绩一般。一次我的课堂上她迟到了,只见她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显得十分尴尬。我笑着走到她面前跟大家说:“王雪同学虽然迟到了,但她是喜爱学习的学生。你们看她跑得满头大汗,说明她不想耽误更多的学习时间。”她原以为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没想到却受到老师的尊重。当一个人受到尊重、赞同、表扬和鼓励的时候,其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发展提升的速度很快。王雪同学从此成为班级中踊跃发言的一员,学习的积极性开始提高。
二、找出学生在过失行为中的好的方面予以表扬、肯定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对品质、学习好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老师们都能做到,但对有过失或过失程度较严重的学生采取尊重、鼓励就不一定都能做到。对学生来说,当自己犯下错误时,往往会做好被老师批评的心理准备,如果妥善引导,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我所带的2005届高中毕业生李鑫(化名),在高二阶段的一次期末考试中,抄袭同学的试卷被监考老师指出,他却跟监考老师瞪眼睛。考试后,我把他叫到一边,没有狠狠地批评他,而是认真地、诚恳地跟他讲:“按你平时的表现,你能按时参加这次考试,我觉得你表现就很不错,当监考老师指出你的错误时,你虽心怀不满,但却中止了错误行为。另外我想,考试的时候你之所以抄袭同学的试卷,说明你想取得好的成绩,不让同学瞧不起,不让家长和老师失望……”刚说到这,李鑫同学就抢着说:“老师,你别说了,我知道错了,不该抄袭、违反考场纪律,更不该惹老师生气,你怎么批评我、惩罚我都可以。”我说:“通过你我之间的交流,在你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点这么多,你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你的态度和表现令我非常满意。”事后他找到监考老师承认了错误。从此他的表现令同学和老师们刮目相看,学习积极努力,经常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班级的各项活动也总是跑在前头。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事实上,每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无论他表面上表现得多么无所谓的样子,但是他心里早已做好了挨批评的思想准备,筑起了一道对抗的墙。这时单纯、严厉的批评甚至是惩罚不会取得好效果,实属下策。从心理学上看,批评和惩罚是惩戒或消除不良行为,但有时也会再引起其他或类似的过失行为。因为批评和惩罚仅仅告诉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应该做什么,却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去弥补危害,或应该做什么。实际上,学生的良好品质也不是被批评和惩罚出来的,通过循循引导、耐心教育和精心培育,学生的良好品质是会逐渐养成的。
但是,我并不是说对有过失行为的学生迁就,生拉硬扯地表扬。作为教育者要冷静地分析学生的过失行为,要将其在过失行为中的不良品质和良好品质严格地区分开来,不能鱼目混珠,不分好坏。从中分清和找出学生在此行为中的优良品质是什么,使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励学生认识到并改正不良品质和行为,朝着老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成人成才。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中学)
编辑/李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