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爱国主义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f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9年,美国人司徒雷登受命在北京筹建私立燕京大学,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在美国募集到的捐款大约有250万美元,成为燕京大学主要的经济来源。当时的军阀孙传芳好奇地问司徒雷登:“为什么你们外国人要给中国大学捐款呢?”司徒雷登的回答是:“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如果把各個民族的文明融合为一体,那么就能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同古老的中国文化合作,以帮助产生一种新的文化。”
  如果你了解了这些,似乎就没必要在爱国问题上讨论中国人给外国名校捐款这件事了。值得关注的倒是,为什么中国的名校没有得到毕业生的如此厚爱,想必不仅仅是中国名校不是私立的问题了。
  苏联人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的时候,美国总统想到的问题是:“回去查一查我们的小学教育出了什么问题。陈天桥捐款一事倒是值得教育主管部门推此及彼,看一看我们的大学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其他文献
我陪客人到海上钓鱼,他告诉我说他钓鲑30年,却从来没有钓起过一条大得可以得奖的大鱼,说后不久,他就钓到了一条巨大的大西洋鲑。这条巨鱼疯狂地在钓线所及的大范围内挣扎,我的客人用尽技能将鱼控住。我担任向导45年,从未见过这样剧烈奋战的鱼。  人鱼大战了整整3个小时,还难以预测胜负。最后客人终于把鱼赶到岸边,我手持鱼叉站在那里。  “不要叉它,”客人忽然大叫,“把釣饵线切断吧。”我在惊愕中切断了钓线,巨
期刊
有时候我们会突然想:古人究竟是什么模样?  古人没有表,生活步调也不似当今的紧凑,即使等人不来,想必也是心平气和吧?“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样的意绪悠闲,浑然忘我,实在已把“等待”这种行为,升华成一桩泰然自处的时间艺术。  人生充满无数等待。风暴袭击时,我们等待阴霾过去;稿件寄出,等待的是编辑先生的青睐;而披上嫁纱的日子,在兴奋忐忑中,等待的是他走过来
期刊
伟大的艺术家,也有生前寂寞度过一生的心酸,尽管奔波劳累,作品等身,但仍然像一块黄金,被时代的尘埃蒙蔽。岁月沧桑,当繁华洗尽,云开雾散,艺术的价值终被推崇,赢得生前身后名。  黄宾虹就是这样一位大器晚成的画家。黄宾虹高寿至92岁,他在世时的画作并不受当时的主流人群认同和喜爱,当时的名流这样说:黄宾虹只是个“落魄画家”。  寂寞的文字工作,贫穷的日常生活,尽管有“落魄画家”的称谓,黄宾虹仍然能够坚守其
期刊
春光明媚的一天早晨,和煦的阳光洒满大地,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无怪乎看见有一位等汽车的老人拿着把笨重的黑傘时,安德鲁斯先生会感到惊讶了。  他问老人:“您认为今天会下雨吗?”  “不会下,”老人答道,“我想是不会的。”  “那么,您带雨伞遮太阳吗?”  “不是,我干吗要拒绝春天的阳光呢?”  安德鲁斯先生迷惑不解地瞅了瞅那把伞。“我老啦,腿脚也不灵便了,”老人忙着解释,“可我不愿旁人看着我拄着手杖,
期刊
前几年,朋友曾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他带的一个博士生毕业了,孩子来京转学,为此求到校方一位主任。主任提出求一幅启功先生的字。啟老先生一听朋友说为孩子上学,二话没说就写了一幅。过了一段时间,启功先生因病住院,这位主任也去探视,并打开那幅字当场请教老先生是不是真的。老先生说:“呵,假是不假,就是劣!”  潘家园有个卖字为生的小伙子,专学启功,几可乱真。题启功的真款,加上电脑激光制版的印章,活脱一个真启功
期刊
人与人之間唯一平等的是大家每天都只有24小时,这24小时用来做什么就是你的生活方式。  有一天,一个居士对我说:我们每天都是在乞讨——向人群乞讨声名,向市场乞讨财富,向爱人乞讨幸福,向保健品乞讨健康……这种乞讨不见得不成功,但你只有懂得返还、接受和照顾好自身这三件事的轻重,才可能持续不断地好好生活下去。  善于把自己的所有给予他人,令周围的人获益,人家才可能把自己的所有给你。善于接受将使你知道,即
期刊
我们积累和掌握的素材,还是一些刚出土的泥,未经雕琢的石,需要切磋。正如光可分解为七色,我们拿起“剖刀”,同样可将它们切磋成砖、琢磨成玉,让其真正成为文章的建筑之材、装点之物。这就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方法  用发散思维分析写作素材,就是将对象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力求考虑到对象中的各要素和对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结果,多角度联想和思考,不依常规,
期刊
1926年,由于德高望重的蔡元培先生鼎力推荐,加上前期回国的同窗好友王代之的大力助选,远在欧洲的林风眠竟然以得票第一被任命为国立北京艺专校长——据说,这是当时全世界最年轻的艺术院校校长。  1926年早春,26岁的林风眠乘船回国,随后进京赴任。为了“调和中西艺术”,林风眠使出了两个奇招:一是把木匠出身的“乡巴佬”齐白石请进艺术殿堂任教,二是从法国请来名画家克罗多(Claudot)来校讲学。  然而
期刊
一个中国人将近1.15亿美元的巨款,捐给了美国一所大学。这事不想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效应都难,新闻跟帖中骂声一片更在意料之中,“忘恩负义”几乎是最文雅的词汇。  用常见的爱心对比方程式来对此事求解,那么,近1.15億美元,不知可以修多少所希望小学?而更多的人,一句话就把陈天桥抵在了墙角:不爱国。爱国是什么,过往的教科书已经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词汇。既然这篇短文篇幅有限,那么不妨先分析一下
期刊
这一行为引起了轰动和质疑,并非没有原因。所谓捐款,受捐对象需要帮助应是默认前提,民族责任感亦是企业家的必备良心。相比于富裕的发达国家大学,国内大学的处境显然困窘得多,因经费不足而被迫停止科研项目的事件频现报端,经费问题是制约科研进展的重要瓶颈。陈雒两人的大笔捐款流向国外,在“情”上有悖于捐款活动扶助微弱的初心,对自己的国家的科研事业态度更显冷漠,客观上加剧了科研领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于道义上显然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