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城市化小学的管理者意识到,依靠外部的教师培训模式,即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的教师继续教育,难以解决学校教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学校管理者尝试由学校为主导,开发符合学校实际、适应教师发展的自主培训模式,其中“环境·制度·方法”培训模式较为常见,并在实际操作中取得初步的成效。
一、创设培训环境,使学校成为培训活动的主阵地
作为新兴学校,城市化小学必须为包括在编教师与临聘教师在内的每一位教师自主地进行教学和研究创设更好的氛围,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和条件,使其增强集体的归属感与工作的进取心。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对教师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需要学校对教学常规和管理进行改革,创造一种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我们称之为“五结合”培训环境,即:1. 教学质量与校本教研相结合;2. 教学理念转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3. 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4. 教师互助与专家指导相结合;5. 课堂实践与课例反思相结合。良好的培训环境使教师队伍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参与实践,有更大的动力、更好的心态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建立培训制度,保障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学校的培训制度,是对培训活动的制度化,是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自主决策、反思和改进的权利。因此,学校应以规范、有力的制度对教师培训活动作保障和要求,如《每周一次教研组学习制度》《教师听课、上课、评课制度》《外出学习培训制度》《教学反思、总结制度》《师徒结对制度》等。
三、丰富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素养
培训形式的创新与丰富,有利于促进教师自主自觉地参与培训活动,有利于强化培训活动的成效。
1. 培训的系统化
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应通过周密的调查,分析影响教师发展的各个因素,明确了解教师培训的重点。
(1)师德师风培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团队打造的基础。特别是作为新兴学校,城市化小学更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开展诸如《成材先成人》《教师礼仪养成》《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等系列的培训,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让全体教师都能“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在学生眼里、家长心中以及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口碑。
(2)教学基本功培训。针对教师来自五湖四海、个体差异较大的特点,城市化小学应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培训”“教学课件制作”“电子备课”“办公自动化”等基本功培训,让教师能自制课件进行上课,能熟练进行电子备课,能“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出一份高质量的试题”“写一篇优秀的论文”“上一节精彩的公开课”等,夯实教师的基础能力。
(3)教研理念培训。为了让教师了解教育教学新理念、新做法,学校应制定校本培训目标,即加强教师质效意识、细节意识,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方法要质量,提升学校教育实效。在培训中,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应作为主讲教师,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辅导学生、转化后进生、加强课堂质量等方面,与学校教师共同探讨,为教师解除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和疑惑,增强教师前进的动力与信心。
此外,还有科级组长培训、班主任培训、新教师培训、年青教师培训等专题培训,目的是帮助教师克服各种不良影响所带来的工作压力,整合教师集体的力量,实现教师素质的持续提升。
2. 培训的多样性
在培训活动中,为了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学校可采取立足本校、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
(1)建设平台,转变观念
学校可利用教师来自全国各地的特点,开辟校园教育论坛、教育讲座、教育沙龙,让教师在论坛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研讨氛围,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研讨中不断得到提高。
(2)以研促训,注重实效
为了帮助教师树立教学科研意识,学校可开展多层次的课题研究。大至国家、省市科研专项,小至教师的课堂点滴体会,都可纳入研究范围。在学校里,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学科特点,自己选择研究专题,在钻研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展校本课题研究,撰写教研论文,以此加深教师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强化教师专业成长。
(3)利用网络,拓宽视野
深圳城市化小学普遍教学条件优越。学校在教师培训中,可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及网络资源,为教师服务,如设立校园博客、科组博客、级组博客、教师个人博客等。教师以此为平台,可有效开展教学研讨、问题反思,展示教育成果、论文论著。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创设培训环境,使学校成为培训活动的主阵地
作为新兴学校,城市化小学必须为包括在编教师与临聘教师在内的每一位教师自主地进行教学和研究创设更好的氛围,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和条件,使其增强集体的归属感与工作的进取心。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对教师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需要学校对教学常规和管理进行改革,创造一种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我们称之为“五结合”培训环境,即:1. 教学质量与校本教研相结合;2. 教学理念转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3. 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4. 教师互助与专家指导相结合;5. 课堂实践与课例反思相结合。良好的培训环境使教师队伍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参与实践,有更大的动力、更好的心态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建立培训制度,保障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学校的培训制度,是对培训活动的制度化,是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自主决策、反思和改进的权利。因此,学校应以规范、有力的制度对教师培训活动作保障和要求,如《每周一次教研组学习制度》《教师听课、上课、评课制度》《外出学习培训制度》《教学反思、总结制度》《师徒结对制度》等。
三、丰富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素养
培训形式的创新与丰富,有利于促进教师自主自觉地参与培训活动,有利于强化培训活动的成效。
1. 培训的系统化
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应通过周密的调查,分析影响教师发展的各个因素,明确了解教师培训的重点。
(1)师德师风培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团队打造的基础。特别是作为新兴学校,城市化小学更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开展诸如《成材先成人》《教师礼仪养成》《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等系列的培训,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让全体教师都能“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在学生眼里、家长心中以及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口碑。
(2)教学基本功培训。针对教师来自五湖四海、个体差异较大的特点,城市化小学应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培训”“教学课件制作”“电子备课”“办公自动化”等基本功培训,让教师能自制课件进行上课,能熟练进行电子备课,能“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出一份高质量的试题”“写一篇优秀的论文”“上一节精彩的公开课”等,夯实教师的基础能力。
(3)教研理念培训。为了让教师了解教育教学新理念、新做法,学校应制定校本培训目标,即加强教师质效意识、细节意识,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方法要质量,提升学校教育实效。在培训中,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应作为主讲教师,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辅导学生、转化后进生、加强课堂质量等方面,与学校教师共同探讨,为教师解除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和疑惑,增强教师前进的动力与信心。
此外,还有科级组长培训、班主任培训、新教师培训、年青教师培训等专题培训,目的是帮助教师克服各种不良影响所带来的工作压力,整合教师集体的力量,实现教师素质的持续提升。
2. 培训的多样性
在培训活动中,为了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学校可采取立足本校、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
(1)建设平台,转变观念
学校可利用教师来自全国各地的特点,开辟校园教育论坛、教育讲座、教育沙龙,让教师在论坛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研讨氛围,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研讨中不断得到提高。
(2)以研促训,注重实效
为了帮助教师树立教学科研意识,学校可开展多层次的课题研究。大至国家、省市科研专项,小至教师的课堂点滴体会,都可纳入研究范围。在学校里,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学科特点,自己选择研究专题,在钻研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展校本课题研究,撰写教研论文,以此加深教师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强化教师专业成长。
(3)利用网络,拓宽视野
深圳城市化小学普遍教学条件优越。学校在教师培训中,可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及网络资源,为教师服务,如设立校园博客、科组博客、级组博客、教师个人博客等。教师以此为平台,可有效开展教学研讨、问题反思,展示教育成果、论文论著。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