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在“实在”的内在认知何以可能——一项皮尔士方案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认为,“实在”是独立于心灵的外在实存,这将带来关于外在“实在”的内在认知究竟何以可能的问题.皮尔士对“实在”和“实存”、“实在”和“外在”两对概念的辨析有助于重新审视这一问题.皮尔士认为,“实在”是一个具有认知属性的概念,它独立于具体心灵对它的认识,但并非必然独立于思想一般;而“实存”则体现为蛮力作用,它在外延上与“外在”相同,独立于一切心灵对一切事物的认识.由此可知,尽管所有“实存”或外在之物都是实在的,但并非所有“实在”都是实存的或外在的.因此,对“实在”的内在认知就具有了可能性.皮尔士对“实在”概念的辨析既避免了简单的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的划分,也为实在论坚持实在的可认知性和独立外在性的立场留下了解释空间.
其他文献
先秦儒家的超越思想包含上下和内外两个维度,上下指向天人关系,内外指向心灵与外在世界的关系.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说将上下问题归约为内外问题,是对儒家超越思想的一种滑转.此一滑转在借鉴康德实践理性思想的同时,又试图克服其实践理性法则与道德实践之间的断裂,由此构建牟宗三自己的道德形而上学.此外,牟宗三还借鉴《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的义理架构,创造性地诠释儒家心学,最终形成了内在超越说.由于牟宗三将心学的主观性"充其极",使得儒家道德视域中的内外问题内在化,上下问题则被消解.而他经由两步抽离、提升所重构的心性本体
作为将美学真正视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性人物,康德明确地对审美与科学进行了区分.马克思顺应康德的思路,回到美学概念的关键即感性问题上,通过建构一种历史科学美学以突破传统美学对感性概念的狭隘理解,这一颠覆充分地展现在其政治理论的建构中.作为其全部政治理论的出发点,无产阶级立场是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历史问题时所采取的现实态度,其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现存世界观的变革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内容.马克思正是基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范畴思考现实政治的,通过对感性概念的重审,我们发现无产阶级立场是一种旁观者视角与行动者视角相统一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