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支点靠谁?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教育太功利,把孩子的灵气教没了……”这是无论社会各界人士还是教师本身都可以列举出并为之困惑的中国教育现象,但是,怎么改变?谁来改变?改变的方法是什么?改变的方向又在哪里?
  早在1944年,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六大解放”的理念,倡导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当前,朱永新教授又提出“四大解放”:从分数的牢笼中解放孩子,从考试的镣铐中解放教师,从评价排名的恐惧中解放校长,从一个个升学的指标中解放厅长局长。这些对中国教育有着特殊情怀的教育家总是最先发现问题,并率先垂范,以“改变教育”为己任,从自己的学校开始,和教育弊端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较量。
  浙江省金华市金师附小荣光国际学校校长徐锦生说,在他的学校,有一条令人惊诧的规定:平均分允许比兄弟学校低3分至5分。在这个似乎只能以分数、升学率为唯一标准来衡量教师、学校的教育环境中,这条规定不需炒作也足够吸引眼球的。为什么这样不怕家长担心、社会质疑?徐锦生说:“兴趣的激发比分数更重要;习惯的养成比分数更重要;方法的习得比分数更重要;能力的培养比分数更重要;个性的张扬比分数更重要。”他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在于培养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核心在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潜能。徐锦生不仅有这种认识,更是在学校落实“兴趣、习惯、方法、能力、个性”的教育观念,为孩子量体裁衣,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他把自己的这种认识比喻为“油菜籽理论”,意思是: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孩子应当是一颗饱满的油菜籽,等到了初中、高中的时候,初高中老师轻轻一挤就可以榨出油来。而不是到了初高中,让老师用机器都榨不出油来。
  寻找教育的新支点,就是为学生寻找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校长的理念和引领重要,教师的思考和行动同样重要。对照徐锦生校长的五个教育理念,笔者觉得自己在教学、班级管理中虽然有这种意识,但在付出实施中还缺乏深入、坚定,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点上还做的不够,其中固然有上层、环境的原因,更有自己的引领方法不足的原因。其实,所有的外在原因都是在外围,教师不该为自己找寻借口,只要自己有思想,有行动,教育就能够被自己支撑起来,哪怕只是在一个班级去寻找,但说不定就把某个学生给撬了起来,或者这个支点就撑起了学生成长的蓝天!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不能为教育做多大的事情时,就选择做一些小事情吧!因为,影响一群学生,同样是幸福而又有意义的。
  (博客链接:http://mhm0518.blog.edu.cn/home.php?mod=space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信息技术产业也在飞速发展,各类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不仅刺激着人们的日常消费,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捷服务。手机、电脑几乎成了人们的必需品。由于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图书馆诞生了。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音响、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用最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字化的网络技术,建立起大规模、可扩展、可
我国制陶已经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陶瓷在日常生活和各行业中被广泛运用,中国陶瓷技术日臻完善,不论是仰韶文化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再到后期的白陶、印纹硬陶,无不凝聚着先人高超的智慧和技术,为宋、元、明、清的瓷器鼎盛做好了铺垫。到了今天,陶瓷完全融入了我们生活,而且作为传统国粹文化的一项,闪烁着巨大的魅力。正因为陶瓷的魅力,又能很好地锻炼眼、脑、手,还可让一些好动不爱学习的孩子摆脱困境,找到另一种学
新教育实验始终把家校合作共育放在重要位置。早在2004年,就明确把“优化家校合作”作为新教育实验的重要项目,成立了新父母学校,用“6 1”(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和构筑理想课堂六大行动 优化家校合作行动)特别行动方式予以推进。  今天,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党和政府为此进行了多方部署,推出了诸多举措。在2015年春节团拜
作者:[德]多纳塔·艾申波茜  译者:赵远虹  出版:北京出版社  本书主要分為四部分:先是重点提出了7岁儿童应该经历的69项童年体验,涉及生活实践、社会意识、身体运动机能、生理认知和审美观等方面,它是一个孩子成长的缩影;然后主要回顾和总结了150份访谈调查;接着明确提出了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期望;最后主要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和匈牙利的学龄前教育状况。该书不仅为早期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理念和
传统国学精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地域特色。但不得不说,文化进校园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传统文化进校园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以此来夯实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进校园要重视对文化活动的反思。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存在重活动而轻反思的倾向。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精神层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
陈松信在2016年4月19日《中国教育新闻网》撰文指出:由于教师产假、正常调动及跳槽等原因,中途换教师对不少学校来说是一件平常的事。一些接收支教教师的学校,也经常面临教师呆不长久的尴尬局面。而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中途换教师更将成为一种常态。班级频繁更换老师,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正是考虑到换老师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每当学校中途换老师时,家长们便炸开了锅:或给校长写联
当我们一直为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提高孩子课堂注意力与兴趣努力时, scratch(简易编程工具)出现了。它的可视化、积木式的创作界面,只需让学生像搭积木一样通过拖曳图形化指令,就可创作出自己的故事、动画、游戏和音乐等数字化作品。本文根据scratch教学实践体验,阐述了它对小学高段信息技术课堂带来的课堂改观。  scratch教学体验解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为什么越是小学高段学生在信息课
毕业典礼是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必然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仪式感。但不少大学的毕业典礼在仪式感、庄重感强的另一面,却又往往落入了俗套、形式化的窠臼。  毕业典礼,顾名思义是对毕业生们的“加冕”,按理说,主角就应是毕业生。无论是从这个年纪学生的性格特征,还是从纪念意义的角度,只要不违背基本的道德规则,多一些创新的做法乃至笑声,不拘泥于程式化的套路,理当是可以被接受的。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大学
迈克尔·萨德勒(Michael Sadler),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教育旅行家。他不局限于外国教育经验的收集,而是对比较教育方法论的进步做出了决定性贡献。萨德勒与同时代的许多人不同,他希望自己的评价不要带有主观主义色彩和民族偏见。他严肃地提请注意:比较研究不应事先决定证实什么,而应该去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他还告诉人们,最好的比较“不在于试图让比较来迎合我们的倾向或偏见,而在于简单和严肃地把我们看到的
墨攻在2016年6月16日《南方都市报》撰文指出:从本质上看,一个孩子的未来和40个孩子的未来一样重要。任何牺牲掉“熊孩子”的提议,都有“多数人的暴政”之嫌。校方没有盲从其他家长“劝退”的要求,而是自始至终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这种自觉与理性是难能可贵的。不过让人忧虑的是,他们的方法仍值得商榷。据披露,学校专门为”熊孩子“所在的班级制作了排班表,进行无缝对接,要求每节课的教师务必在下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