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凹陷侏罗系储层次生孔隙特征及形成机理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a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台北凹陷侏罗系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发育特征的分析 ,得出其原生孔隙不发育 ,次生孔隙是主要孔隙类型和油气聚集的主要空间 ,进而分析了次生孔隙的微观、宏观识别标志以及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孔隙水中有机酸和碳酸含量与来源的分析 ,探讨了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 ,认为有机酸对骨架颗粒长石和岩屑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的根本原因。该研究对于台北凹陷乃至整个盆地侏罗系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r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Jurassic reservoirs in Taipei depress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imary pores are not developed and the secondary pores are the main pore types and the main space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n the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pores Identification sign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organic acid and carbonate content and source in pore wate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econdary pores was discussed. 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dissolution of feldspartoid and cuttings by organic acids wa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forming secondary pores. This stud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in the Jurassic of the whole depression and the whole basin in Taipei.
其他文献
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对大中城市防震减灾示范研究成果进行了空间区划分析 ,给出了城市高危害街区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同时给出了各种结构类型房屋破坏面积、人员伤亡和无家可归人口数在各个街区的空间分布结果 ,以及基于此空间分布结果的医疗救护、人员疏散和物资供应等辅助决策分析。该分析的主要意义在于能充分了解大中城市潜在震害的空间分布 ,为震前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和震后开展应急救灾工作提供了方便。
利用2000年5~6月敦煌(戈壁)陆面过程野外观测实验加强期的地表辐射观测资料以及HEIFE中绿洲(张掖)和沙漠两站1991年同期的地表辐射观测资料, 分析了三种不同下垫面晴天地表辐
对某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楼盖进行了研究.该楼盖采用石膏为模盒的钢筋混凝土密肋空腔井字大板楼盖体系,取该楼盖跨度为8.4m,宽度为8.4m的部分现场进行了均布竖向
采用高温高压热模拟实验方法 ,开展了原油在砂岩和火成岩储层介质中的加水裂解生气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原油开始大量裂解的温度是 40 0℃ ,随模拟温度增加 ,甲烷相对含
东大别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值为59.4±3.4~105.6±9.8 Ma,具跨度较大,空间分布不均匀,沿主要断裂走向及倾向均不连续的特点.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这些特点暗示的构造意义
本文从GMS-5红外通道探测原理出发,得到多通道亮温差DT12、DT1W随高度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的DT12、DT1W的高度分布特征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它们与局地降雨概率及强
对液浮陀螺仪的工作原理、数学模型及相关性能指标测试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针对目前的测试方法,对其中存在的测量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误差数学模型,为提高陀螺仪的测量
将北纬30°~32°亚热带花岗岩发育的两个淋溶土B层黏粒样分别用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重碳酸钠(DCB)溶液溶提处理和经DCB溶液处理后再用柠檬酸钠溶液溶提处理.从上述处理后样
简要分析了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热负荷的来源,介绍了目前国内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研发单位所采用的舱体隔热及制冷技术,并进行了优缺点分析。认为冰蓄冷系统在安装、移动完毕后
采用高阶差分求深井水位的气压效率和相关系数的方法并优选最佳相关结果 ,获得了 5口井在两次中强地震前二者的变化 .认为从这一方法中提取的短临异常信息是可行的 ,可以作为中强地震前的短临异常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