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写作教学法的重点放在写作的最终结果上。这种教学法由教师分析范文,学生模仿范文写作,然后教师批改作文,进行评述。评述包括文章内容、组织结构、措辞、语法等。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它注重范文的指导作用,强调学生阅读和背诵优美的范文并进行模仿,因而有助于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尽快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然而,教学法一向注重写作的结果,因而导致学生对写作的意义和过程产生迷糊认识。
在很多时候,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对怎样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也会感到头痛。那么究竟怎样对待作文训练呢?结合叶老的写作思想,本文就过程作文教学训练提一些建议。
一、 观察生活,日积月累
“写文章这件事,可以说难,也可以说不难……难不难决定在动笔之前的准备功夫怎么样。准备工作够了,要写就写,自然合拍……”这是说作文有无东西可写,主要看准备工作做得如何。那么,什么是准备工作呢?“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见《拿起笔来之前》,叶圣陶)
叶老的这一段话说得很实在,准备充足了,拿起笔就写,无所谓难,如果准备一点没有或者不到家,拿起笔后样样得从头做起,那当然就困难了。而这里所讲的准备工作其实就是观察积累。譬如,要写一件事情,就应首先对这件事观察仔细,怎样发生,如何经过,什么结局。只有对这件事观察仔细,观察完整,写它的时候才会娓娓道来,头头是道,当然,观察时应尽力避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讲积累给写作带来的巨大好处。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积累各种各样的素材。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引导学生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课文进行改写、缩写、续写、扩写,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重新认识,让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材料;其次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材料。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除了一些经典名篇外,教师要努力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各种文体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广纳材料,并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不断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写作的灵感;再次,引导学生从社会中积累素材。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专题内容,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去搜集积累。通过不断地阅读,有效地积累,能使学生避免写作中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二、 切中要点,意在笔先
“为什么要写,该怎样写,哪些必须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是不是还有缺漏,从读者方面着想是不是够明白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了确切的解答,这才叫想清楚。”(见《想清楚然后写》,叶圣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生写作文同样如此。在作文训练中,要教会学生列提纲。写作文之前要先列提纲,就是要先想清楚,然后才去写。这里所说的列提纲、想清楚,也就是构思,提纲越详细,也就是想得越清楚,写成篇越容易。基本框架有了,文章自然而成,所谓“水到渠成”。
三、 自然流畅,鲜明生动
实际上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些情况:有的学生文章结构挺好,材料也选择得十分合适,可是表达是罗罗嗦嗦,仔细一读文中有不少语病,或者修辞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一来自然地限制了文章的感染力。因为我们写文章是拿去给别人看的,让别人受到感染,所以文章的表达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语言达到自然流畅的境界。“准确性这个标准极为重要,发言吐语,著书立说,都需要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具有准确性的话才是真话、实话……才可以拿来影响别人。”“除了必须具有准确性而外,还要努力做到所写的东西具有鲜明性和生动性……就是要求不晦涩,不含糊,不呆板,不滞钝……鲜明性、生动性与准确性分不开,所写的东西如果具有充分的准确性,也就是有了鲜明性、生动性了……”(见《准确、鲜明、生动》,叶圣陶)
四、 画龙点睛,润色修改
从古到今,许多大家都非常重视这一步,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是,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没有这一步,或者说还没有养成这种诵读修改的习惯。
“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工作认真的人,写东西写得比较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语文老师训练学生作文,也要在这一点上注意,叫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这种好习惯。”(见《修改是怎么一回事》叶圣陶)
以上四个方面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四个环节,也是一篇文章成型的基本步骤。我们的老师如果能把作文教学的重点从阅读、欣赏、评判和纠正学生的作文转移到指导学生的作文的各个环节,那么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协作思想和方法,更能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怀远第二中学语文组)
在很多时候,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对怎样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也会感到头痛。那么究竟怎样对待作文训练呢?结合叶老的写作思想,本文就过程作文教学训练提一些建议。
一、 观察生活,日积月累
“写文章这件事,可以说难,也可以说不难……难不难决定在动笔之前的准备功夫怎么样。准备工作够了,要写就写,自然合拍……”这是说作文有无东西可写,主要看准备工作做得如何。那么,什么是准备工作呢?“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见《拿起笔来之前》,叶圣陶)
叶老的这一段话说得很实在,准备充足了,拿起笔就写,无所谓难,如果准备一点没有或者不到家,拿起笔后样样得从头做起,那当然就困难了。而这里所讲的准备工作其实就是观察积累。譬如,要写一件事情,就应首先对这件事观察仔细,怎样发生,如何经过,什么结局。只有对这件事观察仔细,观察完整,写它的时候才会娓娓道来,头头是道,当然,观察时应尽力避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讲积累给写作带来的巨大好处。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积累各种各样的素材。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引导学生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课文进行改写、缩写、续写、扩写,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重新认识,让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材料;其次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材料。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除了一些经典名篇外,教师要努力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各种文体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广纳材料,并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不断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写作的灵感;再次,引导学生从社会中积累素材。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专题内容,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去搜集积累。通过不断地阅读,有效地积累,能使学生避免写作中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二、 切中要点,意在笔先
“为什么要写,该怎样写,哪些必须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是不是还有缺漏,从读者方面着想是不是够明白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了确切的解答,这才叫想清楚。”(见《想清楚然后写》,叶圣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生写作文同样如此。在作文训练中,要教会学生列提纲。写作文之前要先列提纲,就是要先想清楚,然后才去写。这里所说的列提纲、想清楚,也就是构思,提纲越详细,也就是想得越清楚,写成篇越容易。基本框架有了,文章自然而成,所谓“水到渠成”。
三、 自然流畅,鲜明生动
实际上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些情况:有的学生文章结构挺好,材料也选择得十分合适,可是表达是罗罗嗦嗦,仔细一读文中有不少语病,或者修辞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一来自然地限制了文章的感染力。因为我们写文章是拿去给别人看的,让别人受到感染,所以文章的表达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语言达到自然流畅的境界。“准确性这个标准极为重要,发言吐语,著书立说,都需要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具有准确性的话才是真话、实话……才可以拿来影响别人。”“除了必须具有准确性而外,还要努力做到所写的东西具有鲜明性和生动性……就是要求不晦涩,不含糊,不呆板,不滞钝……鲜明性、生动性与准确性分不开,所写的东西如果具有充分的准确性,也就是有了鲜明性、生动性了……”(见《准确、鲜明、生动》,叶圣陶)
四、 画龙点睛,润色修改
从古到今,许多大家都非常重视这一步,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是,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没有这一步,或者说还没有养成这种诵读修改的习惯。
“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工作认真的人,写东西写得比较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语文老师训练学生作文,也要在这一点上注意,叫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这种好习惯。”(见《修改是怎么一回事》叶圣陶)
以上四个方面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四个环节,也是一篇文章成型的基本步骤。我们的老师如果能把作文教学的重点从阅读、欣赏、评判和纠正学生的作文转移到指导学生的作文的各个环节,那么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协作思想和方法,更能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怀远第二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