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炼丹术” 流传了将近两千年,华夏大地上涌现出了不少的炼丹家,成为中国古代科学史上不可抹去的篇章。
神秘的炼丹术虽游走在迷信与科学的夹缝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我们祖先在此间的反复探索与实践总结,为化学初期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促进了火药的发明。
封建王朝盛行“炼仙丹”
封建统治者相信得道就能成仙,成仙意味着肉体借助某些仙药得到永生。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方士和求“不死之药”的记载。
炼丹术在秦汉时期盛行,秦始皇派人四处寻找仙药,早期炼丹药剂主要是一些植物草药。后来,人们对在制陶、冶金和酿造等过程中物质的变化现象感到非常神奇,如:把泥土捏塑成形就能烧制成陶器,把矿石放在熔炉里就能炼出金属,把谷物浸在水里经加温就酿成了酒。从中人们认识到物质的形状是可变的,所以开始浮想联翩。
后来发现黄金埋入土许多年后再将它挖掘出来,金器依然金光闪亮。这一现象使人们产生奇思妙想:如把这种本领移到人身体上来,那不就长寿了吗?汉武帝时代,方士们已开始用丹砂和其他药剂炼制长生不老的“仙药”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士演变成符水治病的道士,他们把先秦的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作始祖,从此道教与儒、佛并行于世,为炼丹术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炼丹术代代传承,发展至唐代进入鼎盛。
炼丹的本意是指望借金石的精气,使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方士们为了炼制仙丹妙药,把各类物质彼此配合烧炼,如:五金、八石(各种矿物药)、三黄(硫磺、雄黄、雌黄)等,而汞和硝石都是炼丹的常用药物。
晋代的葛洪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炼丹家,他继承了早期的炼丹理论和实践并加以发展,主要著作有《抱朴子内篇》。在该书的“金丹”篇中,他论述了如何利用无机物炼制所谓长生药,涉及到的药物有水银、铅丹、曾青、丹砂、矾石、戎盐、云母、硫磺等;“仙药”篇阐述植物性药物“五芝”(菌类植物)的作用;“黄白”篇主要讲的是炼制供药用的人造黄金和白银的方法。
1970年10月,在西安南郊唐邠王府遗址出土了唐代丹炉、丹鼎、水海、石榴罐、甘埚子、抽汞器、华池、研磨器、绢筛、马尾罗等炼丹用的设备和工具达十多种,可见炼丹过程还是很复杂的。
早在八、九世纪,在火法炼丹过程中,人们已发现若用硝石与三黄共炼,在密封的容器中,就会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导致炉体燃烧爆炸。然而,其原因在当时却成了不解之谜。《朱家神品丹法·卷五》中记述了唐初医药家兼炼丹家孙思邈的“伏硫磺法”,那时孙思邈已掌握了硝、硫、炭混合点火会发生剧烈反应的特点。对此,他采取措施将炼丹炉埋入地下,并控制反应速度,预防爆炸。
“炼丹术”的历史贡献
这些用五花八门的所谓“药物”炼制的“灵丹妙药”,却让中国历史上包括晋哀帝、唐太宗、明仁宗等共十六位帝王中毒而殁;清代雍正在位十三年即早卒,其死因说法不一,在清宫档案中,有雍正皇帝命令亲信大臣寻访道士,并且在圆明园秀清村炼丹的原始记录,后人由此怀疑他因长期服用丹药而亡。
然而,古代的炼丹家一般都懂医道,一些大炼丹家本身就是著名的医学家,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他们把炼丹药物引入医疗实践,从而也丰富了我国传统药物学的内容,研制出的不少方剂被传承下来,如:毒龙丹、金龟下海丹等,至今仍被保存在中华医药宝典之中。
通过炼丹活动,我国祖先对一些金属和矿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炼丹术中获得了不少化学知识。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随着炼丹活动的发展,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认识的逐步提高,人们终于掌握了利用“硝石、硫磺、木炭”配制火药的简单配方,这在唐代中期的《铅汞甲辰至宝集成·卷二》中有记载。
炼丹术经过探索与逐步改进,唐代用药按比例已经定量化,至宋代炼丹装置已很完备了:丹鼎是火法炼丹的反应室,水海为降温用,石榴罐是一种简单的蒸馏器,下置甘埚子,华池是盛浓醋酸的溶解槽……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蒸馏器,它的下部是加热的炉,上部是盛药物的密闭容器,旁通一管使水银蒸气流入冷凝罐。这种蒸馏器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的一项发明。
在科学史上,古代中国的炼丹术被称为古代实验化学的源泉之一,《中囯科学技术史》作者、英国李约瑟博士评述: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
唐代,随着中外贸易交流,阿拉伯商人把我国炼丹术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药物等带回国,试图把铜、铁“点化”成金、银,于是“炼丹术”变成了“炼金术”。阿拉伯在八世纪兴起的炼金术影响非常大,后来又传到欧洲,但炼金术士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得到黄金白银。
磷元素、硝酸和酒精的发现得益于炼金术,17世纪炼金术士还对锑、铅、氨等金属或矿物进行了提取,探明了硫化砒、硫化汞等天然物质的特性,制成了硫酸、醋酸、氯化汞、硫酸钠等多种人工物质。由于波义耳、卡文迪许、拉瓦锡等人的努力,炼金术摆脱了追求黄金的梦想,开始成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建立的近代原子理论的基础,使化学发展步入了崭新的阶段。
火药最早应用于军事
火药的发明是我国祖先智慧和辛勤劳动的成果,火药最早应用于军事,这是炼丹家献给军事家的一份礼物。随着炼丹活动的发展与完善,至唐代末期,火药配方也更趋科学化,用75%的硝石(硝酸钾)、15%的硫磺、10%的炭粉配比,就可制成威力强大的火药。
古代战争中有用火箭进行“火攻”的战术。早先的火箭是用草艾裹着麻布、松香之类易燃物,浇上油点火后,由弓弩手发射出去的。后用火药制造的火箭,是将一包球状火药缚在箭头上,点燃引线后用弓箭射向目标的,相较于早先的火箭,这种火药武器既发射快又威力猛。唐朝末年战争频繁,这类简单的火箭已在实战中应用了。
据《中国科学技术史稿》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火箭法,后来又有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毯、火蒺藜,还有冀州团练使石普能为火毯、火箭。火药武器的大量使用,推动了火药的研究和配方的改进。”
宋代火药武器在唐朝的基础上得到了继续发展。北宋初年,开封开设了“广备城作”(兵工厂),并对火药配料进行改进。火药武器也从起初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逐步过渡到重点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创造出“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很强的武器。
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年间),设置了军器监,总管京州诸师军器制造。军器监雇用工匠达四万余人,分工很细,设火箭、火炮、火蒺藜等十个大作坊,专门制造火药武器。
公元1126年,金打败北宋占领开封,还将宋徽宗、宋钦宗两帝掳走,史称“靖康之难”。战后,金还把北宋的“兵工厂”设备和工匠转移到北方,自行制造火药、发展火药武器。
元代成吉思汗的蒙古军西征,当时军队所用大炮和“震天雷”、“大红衣”等新式武器,都是欧洲人从未见过的。而那一声轰响火光冲天死伤无数的火药武器,吓得欧洲军队魂飞魄散,纷纷丢甲溃逃。蒙古军队长驱直入攻克布拉格,占领莫斯科,打败欧洲各国联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东欧,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
公元1253年,旭烈兀率蒙古军队出征,并征调汉人工匠千余人随军;1260年,蒙古军队占领了伊拉克后继续西征,但在大马士革以南一战中被马木路克击溃,大批蒙古将士投降,叙利亚军队获得了包括火箭、火炮、毒火罐、震天雷等各种火药武器,还掳获了制造火器的中国工匠,从而掌握了火药武器的制造技术。
神秘的炼丹术虽游走在迷信与科学的夹缝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我们祖先在此间的反复探索与实践总结,为化学初期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促进了火药的发明。
封建王朝盛行“炼仙丹”
封建统治者相信得道就能成仙,成仙意味着肉体借助某些仙药得到永生。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方士和求“不死之药”的记载。
炼丹术在秦汉时期盛行,秦始皇派人四处寻找仙药,早期炼丹药剂主要是一些植物草药。后来,人们对在制陶、冶金和酿造等过程中物质的变化现象感到非常神奇,如:把泥土捏塑成形就能烧制成陶器,把矿石放在熔炉里就能炼出金属,把谷物浸在水里经加温就酿成了酒。从中人们认识到物质的形状是可变的,所以开始浮想联翩。
后来发现黄金埋入土许多年后再将它挖掘出来,金器依然金光闪亮。这一现象使人们产生奇思妙想:如把这种本领移到人身体上来,那不就长寿了吗?汉武帝时代,方士们已开始用丹砂和其他药剂炼制长生不老的“仙药”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士演变成符水治病的道士,他们把先秦的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作始祖,从此道教与儒、佛并行于世,为炼丹术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炼丹术代代传承,发展至唐代进入鼎盛。
炼丹的本意是指望借金石的精气,使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方士们为了炼制仙丹妙药,把各类物质彼此配合烧炼,如:五金、八石(各种矿物药)、三黄(硫磺、雄黄、雌黄)等,而汞和硝石都是炼丹的常用药物。
晋代的葛洪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炼丹家,他继承了早期的炼丹理论和实践并加以发展,主要著作有《抱朴子内篇》。在该书的“金丹”篇中,他论述了如何利用无机物炼制所谓长生药,涉及到的药物有水银、铅丹、曾青、丹砂、矾石、戎盐、云母、硫磺等;“仙药”篇阐述植物性药物“五芝”(菌类植物)的作用;“黄白”篇主要讲的是炼制供药用的人造黄金和白银的方法。
1970年10月,在西安南郊唐邠王府遗址出土了唐代丹炉、丹鼎、水海、石榴罐、甘埚子、抽汞器、华池、研磨器、绢筛、马尾罗等炼丹用的设备和工具达十多种,可见炼丹过程还是很复杂的。
早在八、九世纪,在火法炼丹过程中,人们已发现若用硝石与三黄共炼,在密封的容器中,就会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导致炉体燃烧爆炸。然而,其原因在当时却成了不解之谜。《朱家神品丹法·卷五》中记述了唐初医药家兼炼丹家孙思邈的“伏硫磺法”,那时孙思邈已掌握了硝、硫、炭混合点火会发生剧烈反应的特点。对此,他采取措施将炼丹炉埋入地下,并控制反应速度,预防爆炸。
“炼丹术”的历史贡献
这些用五花八门的所谓“药物”炼制的“灵丹妙药”,却让中国历史上包括晋哀帝、唐太宗、明仁宗等共十六位帝王中毒而殁;清代雍正在位十三年即早卒,其死因说法不一,在清宫档案中,有雍正皇帝命令亲信大臣寻访道士,并且在圆明园秀清村炼丹的原始记录,后人由此怀疑他因长期服用丹药而亡。
然而,古代的炼丹家一般都懂医道,一些大炼丹家本身就是著名的医学家,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他们把炼丹药物引入医疗实践,从而也丰富了我国传统药物学的内容,研制出的不少方剂被传承下来,如:毒龙丹、金龟下海丹等,至今仍被保存在中华医药宝典之中。
通过炼丹活动,我国祖先对一些金属和矿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炼丹术中获得了不少化学知识。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随着炼丹活动的发展,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认识的逐步提高,人们终于掌握了利用“硝石、硫磺、木炭”配制火药的简单配方,这在唐代中期的《铅汞甲辰至宝集成·卷二》中有记载。
炼丹术经过探索与逐步改进,唐代用药按比例已经定量化,至宋代炼丹装置已很完备了:丹鼎是火法炼丹的反应室,水海为降温用,石榴罐是一种简单的蒸馏器,下置甘埚子,华池是盛浓醋酸的溶解槽……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蒸馏器,它的下部是加热的炉,上部是盛药物的密闭容器,旁通一管使水银蒸气流入冷凝罐。这种蒸馏器是我国古代炼丹家的一项发明。
在科学史上,古代中国的炼丹术被称为古代实验化学的源泉之一,《中囯科学技术史》作者、英国李约瑟博士评述: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
唐代,随着中外贸易交流,阿拉伯商人把我国炼丹术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药物等带回国,试图把铜、铁“点化”成金、银,于是“炼丹术”变成了“炼金术”。阿拉伯在八世纪兴起的炼金术影响非常大,后来又传到欧洲,但炼金术士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得到黄金白银。
磷元素、硝酸和酒精的发现得益于炼金术,17世纪炼金术士还对锑、铅、氨等金属或矿物进行了提取,探明了硫化砒、硫化汞等天然物质的特性,制成了硫酸、醋酸、氯化汞、硫酸钠等多种人工物质。由于波义耳、卡文迪许、拉瓦锡等人的努力,炼金术摆脱了追求黄金的梦想,开始成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建立的近代原子理论的基础,使化学发展步入了崭新的阶段。
火药最早应用于军事
火药的发明是我国祖先智慧和辛勤劳动的成果,火药最早应用于军事,这是炼丹家献给军事家的一份礼物。随着炼丹活动的发展与完善,至唐代末期,火药配方也更趋科学化,用75%的硝石(硝酸钾)、15%的硫磺、10%的炭粉配比,就可制成威力强大的火药。
古代战争中有用火箭进行“火攻”的战术。早先的火箭是用草艾裹着麻布、松香之类易燃物,浇上油点火后,由弓弩手发射出去的。后用火药制造的火箭,是将一包球状火药缚在箭头上,点燃引线后用弓箭射向目标的,相较于早先的火箭,这种火药武器既发射快又威力猛。唐朝末年战争频繁,这类简单的火箭已在实战中应用了。
据《中国科学技术史稿》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火箭法,后来又有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毯、火蒺藜,还有冀州团练使石普能为火毯、火箭。火药武器的大量使用,推动了火药的研究和配方的改进。”
宋代火药武器在唐朝的基础上得到了继续发展。北宋初年,开封开设了“广备城作”(兵工厂),并对火药配料进行改进。火药武器也从起初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逐步过渡到重点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创造出“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很强的武器。
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年间),设置了军器监,总管京州诸师军器制造。军器监雇用工匠达四万余人,分工很细,设火箭、火炮、火蒺藜等十个大作坊,专门制造火药武器。
公元1126年,金打败北宋占领开封,还将宋徽宗、宋钦宗两帝掳走,史称“靖康之难”。战后,金还把北宋的“兵工厂”设备和工匠转移到北方,自行制造火药、发展火药武器。
元代成吉思汗的蒙古军西征,当时军队所用大炮和“震天雷”、“大红衣”等新式武器,都是欧洲人从未见过的。而那一声轰响火光冲天死伤无数的火药武器,吓得欧洲军队魂飞魄散,纷纷丢甲溃逃。蒙古军队长驱直入攻克布拉格,占领莫斯科,打败欧洲各国联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东欧,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
公元1253年,旭烈兀率蒙古军队出征,并征调汉人工匠千余人随军;1260年,蒙古军队占领了伊拉克后继续西征,但在大马士革以南一战中被马木路克击溃,大批蒙古将士投降,叙利亚军队获得了包括火箭、火炮、毒火罐、震天雷等各种火药武器,还掳获了制造火器的中国工匠,从而掌握了火药武器的制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