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作文题研究综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810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秋意日浓,2008年高考作文题研究也渐趋告一段落,回眸数月来人们对高考作文题的关注,我们收获很大,感慨亦多。
  
  一、关于文题个数
  
  同2007年一样,今年全国各省市区一共有18套语文试卷,然而关于18套试卷有多少作文题似乎有不同说法,有的说18个,有的说19个,也有的说20个,绝大多数老师取18个之说。这一个本最不应该出现争议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我们研究老师看问题的角度略有不同,并不存在谁绝对错误或谁绝对正确。如江西李弗不说:“18套语文试卷一共有大小作文题20个。”他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他将“北京卷”作文题看成一大一小两个,“浙江卷”是二选一,也看成两个。
  
  二、关于文题形式
  
  研究认为,2008年高考作文题型方面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三分天下
  命题作文(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有学者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或范围作文)三分天下的格局继续保持。在18个作文题中,命题作文有8个,分别是“上海卷——他们”、“广东卷——不要轻易说‘不’”、“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天津卷——人之常情”、“安徽卷——帶着感动出发”、“江苏卷——好奇心”、“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浙江卷——触摸都市/感受乡村”,话题作文有2个,分别是“四川卷——坚强”、“山东卷一春来草自青”,材料作文有8个,分别是全国卷甲卷、乙卷、新课标卷和北京卷、江西卷、湖南卷、福建卷、辽宁卷。
  去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也18个,虽说三分天下格局继续保持,但如与去年相比,三种题型的占比也略有变化。2007年话题作文有4个,今年少了两个;命题作文有10个,今年也少了2个;材料类作文4个,今年多了4个,可见在三足鼎立中,新材料作文的增势最为强劲,值得关注。
  
  (二)两个变化
  从作文题型看,2008年高考作文是“稳”字当头,但稳中有变,主要有两个变化:
  第一个,“几种命题形式间呈现出‘互相渗透’的趋势;部分‘标题作文’套用‘话题作文’的格局,在前面加上一段引出标题的文字(如江苏卷、上海卷、湖北卷、浙江卷、重庆卷);‘新材料作文’则继续沿用‘话题作文’的规定,在后面加上‘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的‘三自’要求。”
  第二个,文题组合形式有了细微变化:“比如,北京卷分为大作文与小作文两种方式考查,浙江卷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二选一,江西卷把材料与图画统一在一起,等等。”
  
  (三)一点突破
  有的学者认为,今年高考题题目形式有了可喜突破,这种观点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赵年秀老师为代表。赵老师在纵观了今年18个高考作文题后,感到江西卷文题“很新颖,很少见”,并且明确指出,江西卷的这道题“乍看起来与往年的材料作文或近年的新材料作文(或称范围作文)有些形似,但实际上它已具有近九年绝大多数高考作文命题的新特质,可以说是一种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以交际信息学为视角,笔者姑且把这种‘新’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称为实用交际作文。”
  赵老师认为,近年来英美等国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就常将“实用交际作文”。作为高考命题形式。那么什么是“实用交际作文”?赵老师作了界定:“实用交际作文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解决交际领域中特定问题的活动。中小学的实用交际作文是在虚拟的生活场景下,通过假定的交际双方的书面互动,培养学生书面交际的目的意识、背景意识和驾驭规范、准确、生动的书面语言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人文精神、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赵老师还对“实用交际作文”的特征、命题理念和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进行了具体阐述。
  
  三、关于文题内容
  关于文题内容的概括,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唐惠忠老师认为可以概括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直面现实,聚焦热点型”,如全国卷甲卷和四川卷;第二类是“体察人生,关注成长型”,如上海卷、辽宁卷、湖北卷、安徽卷、浙江卷、天津卷;第三类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如江西卷、全国卷乙卷、重庆卷;第四类是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的,如江西卷、全国新课标卷、福建卷。
  尹杰老师则把今年高考作文题内容概括为两个特点,一是注重发散思维的考查,努力给学生提供个性创作的空间,二是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贴近现实、贴近自然、贴近心灵。
  王大赫老师认为:“今年高考作文试题为考生铺设了人们已经认识的内容、情境(新材料)。通过对情境材料的信息收集、处理、分析,激活考生已经形成的知识网络,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发现问题。组织材料,选择合适的文体,布局谋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金传富、赵俊芳两个老师也将今年作文题的内容分为四类:“引导考生全面关注社会时事与现实生活,学会思考社会问题”、“关注自我修养,关注人生哲理,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关注思辨,关注伦理,多元思考,体验人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写作”。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今年高考作文的“百花齐放”,研究者在概括文题内容时,可能是契入视角的不同,也可能是意义理解上的差异,对同一个作文题,有时出现了归类的不一致性,有的类别的划分,也出现了概念内涵上的交叉现象。
  对文题内容的考察,争论的焦点在,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热点内容,能否走进高考的作文?热点内容走进高考有什么意义?
  李弗不老师认为“直截了当、赤裸裸地出了紧跟社会热点、焦点的作文题,这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并惊呼“紧跟社会热点、焦点而命作文题,这是高考史上从未有过的,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种全新作文命题动向”。王大赫老师认为“高考作文要体现时代的色彩、时代的精神,引导考生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表达自己鲜明的爱憎情感,命题当然要结合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尹杰老师认为“汶川大地震”进入高考作文题“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于情理之中”。王大绩老师认为“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共18个,提示材料都不涉及‘汶川地震’,当然说不过去;都是‘汶川地震’,同样说不通”。
  明确反对社会热点、焦点进入高考作文题的是吉林教育学院的王鹏伟老师。他明确提出三点看法:“其一,从学科分类上,语文学科是形式学科而不是内容学科,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母语教育,其培养目标是掌握民族的语言文字,传承民族文化。时事和时政不在语文课程领域,把时事和时政作为高考作文,紧跟社会焦点,热点,是不妥的。……其二,语文科目所说的生活,是指生活体验和人生思考,而不是指向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具体事件。其三,从反‘押题’ 的角度考虑,事件的时效性是高考命题应该充分考虑的问题,考试作文题应该与之保持相应的距离”。
  
  四、关于文题要求
  
  2008年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或实质性的变化,如“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自定立意、自定角度”等等。
  关于文体要求,除江西卷明确“按书信格式作文”外,其他17个题目都明确提出“文体不限、自主確定文体、自选文体、自定文体”等等。在文体不限中,北京卷、湖南卷、上海卷、天津卷、广东卷、重庆卷、江苏卷、浙江卷、山东卷明确提出了“诗歌除外”,天津卷还将“戏剧”列入了禁止范围。
  山东卷在“文体不限”的情况下。还特意提出了“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对于山东卷的这一做法,王大绩老师不以为然,他赞同北大孔庆东教授的观点:“好的文章往往是跨‘文体’的、跨‘体裁’的,高手的文章经常如此。”我想,“文体不限”肯定不是“不要文体”的同义词,在我们的学生个个成为“高手”之前,让学生有一些写作的“格”,未尝不可。
  
  五、关于文题优劣
  
  每年高考作文一出来,全国十几亿人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要对之进行优劣评点,这种认真研究的态度是可敬的。如江西的李弗不老师就给所有的文题进行了“英雄排座次”,江苏的刘国良老师也明确指出了2008高考作文题中“思路老套、新意不足”、“‘文’味不足、难避‘宿’‘套’”的缺陷,唐惠忠老师也指出江西卷“与考生生活存在不小的距离”、山东卷“‘春来草自青’源于禅语,过于‘玄’了点、‘虚’了点”等存在瑕疵。
  2008年语文高考一结束,互联网还发起了全民大调查,评出了最切合现实的作文题、最适合发挥的作文题、最难于创新的作文题、最容易创新的作文题、最出乎意料的作文题、最没创意的作文题、最难写作文题、最富有情感的作文题、最富有思辨色彩的作文题等。
  其实,我们认为,对文题优劣的评价要牢牢把握住两点,一是客观公正的态度。用王大绩老师的话说就是对高考文题“不要轻易说‘不’”。二是要坚持科学的标准。王鹏伟老师所说的四条标准对我们颇有启发。首先是能否让考生有话说,其次是是否提供开阔的思考空间,第三是引导学生关注什么,第四是可否发挥选拔考试的作用。
  回首是为了前行,是为了高考作文研究更具理性,更是为了高中作文教学的步子走得更踏实。又是一年秋风劲,让我们一起期盼,一起努力,再铸明年六月高考新辉煌!
  戴继华,教师,现居江苏通州。
其他文献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个很有个性的王朝。她有着空前绝后繁荣的经济,却在边功上难有建树。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宋朝,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朝政危机此起彼伏。现实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情绪和创作灵感,他们内心的忧愁无奈,以及很多复杂的情感都需要一种方式,任其尽情宣泄,而一代宋词,就在宋朝这样特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中产生并繁荣发展起来了。而正因为有了宋王朝这样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愁”就成
华夏民族古老的诗词文化,历数千年的传承与演进,在唐宋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后有元曲相继,后逐渐衰微。转而为明清之小说噪逐于世。然而,诗歌辞赋之美,始终成为文学肥沃土壤中的一支奇葩,魅力无穷。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五颜六色,沉淀着,招摇着,渲染着,一首词,就是一支曲,缠绵着,飘浮着,萦绕着。一首令,就是一支萧,陶醉着,期待着,飞翔着。  古诗之美,体现出一种自然之意境,绘制出一幅流
二十年来,我一直在大石山区任语文教师,发现农村学生作文模仿性强、内容空泛、语言贫乏、缺乏深度。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方言的局限性。以我们广西大化县为例,壮话、瑶语、苗话夹杂的语言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这些方言的表述习惯、语序逻辑与普通话相差甚远,造成学生作文词不达意。二是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作文厚积方能薄发,短时间的努力,难以立竿见影。有些学生认为花时间去阅读写作,不如做理
语文课堂,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的动态教学过程。“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不仅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依据教案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程,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及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决定教学的过程。动态课堂生成过程中,将出现新情景、新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文言文考试正由课内走向课外。题型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不放弃客观题,继续考查重点实词词义、常见虚词的用法,以及重点句子的翻译;主观试题正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占分比例不断上升。这样的命题趋向,给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课内知识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课内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向课外迁移。学生如何应对中考文言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作几点粗浅认识。  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依
古人稱柳树为杨柳,在《诗经·小雅·采薇》中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来又有这样的传说:隋炀帝在凿通大运河后,命百姓在运河两岸植柳护堤,并降旨柳树姓“杨”,故后人称柳树为“杨柳”。杨柳以其明媚婆娑的风姿,青翠欲流的枝条,轻盈飘逸的花絮,向人们展示着蓬勃的青春气息和缠绵悱恻的柔肠衷情,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所以常常出现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杨柳”这一意象在诗词中的涵义,大致有以下五种:    
清明过后谷雨  立夏过后小满  栖在枝头的花朵  内心敞亮  它们不舍昼夜孕育的圆润与善良  将活在甜到舌根的梨膏中  润肺止咳  疗医经年的咽痛与心伤  卞庄村  太阳火辣  渔沟镇最边缘的卞庄村  有生机勃勃的沉静  日子重复着日子  一年四季  转眼就是夏天  风吹过来又吹过去  夜里辗转难眠者  想着前村后的稼禾  天上闪闪的星光  在梦中低语  春风长啊  废墟立起扶贫工厂  那个负重行
船夫与小船    船夫蹲在岸边抽烟  烟火同夜空的星星  一起闪烁  船夫眯着眼睛  望着他的小船  像猎人 望着自己  心爱的猎犬    船夫望着小船  在水流中起伏不安  他懂得那是小船  渴望着,回到激流  扬起自己的风帆    船夫灭了烟火  踏着月光起到水边  摸一摸船头  解缆      老树    一棵老树挺立  风雪迷茫之处  就像树下的  一头老牛  慢慢地咀嚼  沧桑  岁月 
“课程标准”中关于小说阅读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教学中,我发觉很多学生读小说,包括读一些经典小说,大都是走马观花,往往一知半解,或者囫囵吞枣。  鉴于这种现状,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真正地读懂小说、鉴赏小说、评价小说。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以便他们将来能更有效地阅读其它文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主要凭借,还包含着思想政治、道德情感等因素。所以运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思品教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如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尚的人格、积极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