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邵县陈家坊镇中学湖南新邵422905)
动情引思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从学生角度和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动情引思教学法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为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形真、情切、趣浓、思活的特点,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动情引思教学法的运用有何要求呢?
第一、适时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期望值。
初中学生年龄尚小,教师虽然创设了适宜的教学情景,学生也动了情,并且将思维的闸门也打开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但回答的内容也许不一定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要鼓励,又要引导,千万不可“一棍子打死”。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其目的在于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要启动他们求知的“阀门”,很重要的一点是增加他们的期望值。期望成功是人的共性,学生更是如此,当一个学生恢复了自信,认为自己与别的同学一样聪明,他的进步速度是不可估量的。动情引思教学法旨在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广阔的空间,把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实际是期望学生成功。成功,哪怕是极微小的成功,教师看到了,并且鼓励了,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使他们精神振奋和思维活跃的推动力和保持力,甚至使他们终生受益。
第二、教师以情动情,营造情感氛围。
动情引思教学法要求教师以情动情,营造情感氛围,给学生以宽松感、愉悦感和发表见解的权利,创设一个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情景。这就是说,教师动情,使学生情动,进而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使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抓起。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同时与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信念、动机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情感可以影响和调节这些因素的发展。在个性的发展过程中,情感能唤起主体对信念的追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适时地引导、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使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用充满人情味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去,使他们在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产生共鸣,从一个静态世界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动感世界。
第三、“动情”是为了“引思”。
动情引思教学法强调以“情”为基础,以“思”为核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里的“动情”,无论是教师的“动情”,还是学生的“情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引思”,因为学习初中思想政治课,掌握理论知识,不可能只凭借对情景的感性认识,还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启迪、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他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情景,使学生有处可思,有感而发。
第四、思维起始于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善于和敢于发问,在精心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合作精神。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他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那么,是不是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呢?回答是否定的。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专注于特定的理论,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去。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创设冲突情景,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能不思,不能不说。这就是说,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由“要我学”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
可见,动情引思教学法的运用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与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师生情感共鸣与碰撞的互动过程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那么 ,教师在运用这一教法时又有哪此方法和途径呢?
第一、通过教师的人格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的态度、情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宽容、爱心、责任感等人格特征对学生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讲起课来深入浅出,有声有色,情趣盎然,必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愉悦感、宽松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
第二、通过语调、表情和语言艺术。
教师在讲课时语调抑扬顿挫,时而涓涓细流,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和风细雨,时而康慨激昂。这必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同样的词汇,面部表情不同,意义就可能不一样。据统计,人类面部表情达25万种之多。正是因为人尖面部表情的多样性,思想感情表达才更细腻、准确和生动。而表情是由内在情感支配的,所以说:“面部表情是心灵开启的一扇窗”。教师表情丰富,定会使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同样的内容,不同语言水平的人表达出来,效果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正如苏霍姆林基所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当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教学内容勾画成鲜明的表象时,学生才容易形成正确的概念,顺利地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同时,教师恰当的教学语言和清晰的表达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涛。
第三、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蕴含着在丰富的情感因素。这就需要教师狠抓备课这一环节。在备课时,要对照《课程标准》,深入钻研和理解教材,推敲揣摩,将教材的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材料生动化,并用适当的方式方法适时引导,使学生产生兴趣与热情,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创造出一个充满情感的教学环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比如借助漫画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揣摩名言佳句,激活学生思维;巧用说、想、议、做,突出学生文体;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编小品、写演讲稿、搞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变“小课堂”业“大课堂”等等。
第四、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在目前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发展趋势看,现代教学手段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投影、录音、录像,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有着巨大的优势。它直观、快捷、形象、生动、易看、易懂,既节省时间,又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根本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但在运用上一定要科学:如幻灯片的绘制、影像的录制、教学软件的制作等,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此外,什么时候让学生看(听),看(听)多少量,如何看(听),怎样让学生看(听)清、看(听)懂等等,也应该有很多的讲究。使用之初,应着眼于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如诗如画、恢宏磅礴、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发挥其震撼力强、感染力大的作用,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质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从而实现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动情引思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从学生角度和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动情引思教学法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为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形真、情切、趣浓、思活的特点,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动情引思教学法的运用有何要求呢?
第一、适时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期望值。
初中学生年龄尚小,教师虽然创设了适宜的教学情景,学生也动了情,并且将思维的闸门也打开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但回答的内容也许不一定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要鼓励,又要引导,千万不可“一棍子打死”。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其目的在于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要启动他们求知的“阀门”,很重要的一点是增加他们的期望值。期望成功是人的共性,学生更是如此,当一个学生恢复了自信,认为自己与别的同学一样聪明,他的进步速度是不可估量的。动情引思教学法旨在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广阔的空间,把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实际是期望学生成功。成功,哪怕是极微小的成功,教师看到了,并且鼓励了,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使他们精神振奋和思维活跃的推动力和保持力,甚至使他们终生受益。
第二、教师以情动情,营造情感氛围。
动情引思教学法要求教师以情动情,营造情感氛围,给学生以宽松感、愉悦感和发表见解的权利,创设一个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情景。这就是说,教师动情,使学生情动,进而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使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抓起。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同时与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信念、动机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情感可以影响和调节这些因素的发展。在个性的发展过程中,情感能唤起主体对信念的追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适时地引导、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使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用充满人情味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去,使他们在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产生共鸣,从一个静态世界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动感世界。
第三、“动情”是为了“引思”。
动情引思教学法强调以“情”为基础,以“思”为核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里的“动情”,无论是教师的“动情”,还是学生的“情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引思”,因为学习初中思想政治课,掌握理论知识,不可能只凭借对情景的感性认识,还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启迪、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他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情景,使学生有处可思,有感而发。
第四、思维起始于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善于和敢于发问,在精心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合作精神。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他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那么,是不是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呢?回答是否定的。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专注于特定的理论,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去。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创设冲突情景,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能不思,不能不说。这就是说,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由“要我学”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
可见,动情引思教学法的运用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与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师生情感共鸣与碰撞的互动过程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那么 ,教师在运用这一教法时又有哪此方法和途径呢?
第一、通过教师的人格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的态度、情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宽容、爱心、责任感等人格特征对学生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讲起课来深入浅出,有声有色,情趣盎然,必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愉悦感、宽松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
第二、通过语调、表情和语言艺术。
教师在讲课时语调抑扬顿挫,时而涓涓细流,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和风细雨,时而康慨激昂。这必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同样的词汇,面部表情不同,意义就可能不一样。据统计,人类面部表情达25万种之多。正是因为人尖面部表情的多样性,思想感情表达才更细腻、准确和生动。而表情是由内在情感支配的,所以说:“面部表情是心灵开启的一扇窗”。教师表情丰富,定会使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同样的内容,不同语言水平的人表达出来,效果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正如苏霍姆林基所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当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教学内容勾画成鲜明的表象时,学生才容易形成正确的概念,顺利地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同时,教师恰当的教学语言和清晰的表达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涛。
第三、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蕴含着在丰富的情感因素。这就需要教师狠抓备课这一环节。在备课时,要对照《课程标准》,深入钻研和理解教材,推敲揣摩,将教材的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材料生动化,并用适当的方式方法适时引导,使学生产生兴趣与热情,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创造出一个充满情感的教学环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比如借助漫画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揣摩名言佳句,激活学生思维;巧用说、想、议、做,突出学生文体;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编小品、写演讲稿、搞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变“小课堂”业“大课堂”等等。
第四、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在目前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发展趋势看,现代教学手段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投影、录音、录像,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有着巨大的优势。它直观、快捷、形象、生动、易看、易懂,既节省时间,又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根本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但在运用上一定要科学:如幻灯片的绘制、影像的录制、教学软件的制作等,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此外,什么时候让学生看(听),看(听)多少量,如何看(听),怎样让学生看(听)清、看(听)懂等等,也应该有很多的讲究。使用之初,应着眼于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如诗如画、恢宏磅礴、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发挥其震撼力强、感染力大的作用,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质得到培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从而实现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