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研究者和其他社会大众的关注,用资源开发的方式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相关部门努力的方向。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资源开发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及外部机遇和威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玛纳斯》 资源开发 SWOT分析
一、引言
文化遗产承载着社会的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社會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较晚,但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带动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了解,保护和传承,是当今政府、学术界等研究的一项新课题。
史诗《玛纳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的典型代表。它反映了柯尔克孜族反抗异族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创造美好生活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故事。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资源开发的优势和劣势及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通过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降低威胁、抓住机遇,为《玛纳斯》文化更好的发展提供对策。SWOT中,S代表优势(strengths)、W代表劣势(weaknesses)、O代表机遇(opportunities)、T代表威胁(threats)。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概况
《玛纳斯》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及新疆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特克斯县等。此外,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北部地区等也有流传。
《玛纳斯》狭义指以玛纳斯命名的第一部《玛纳斯》,广义指整个史诗,包括八部。分别为:第1部《玛纳斯》,讲述了第一代英雄玛纳斯为反抗卡勒玛克和契丹的统治,联合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共同抗击外族入侵的伟大事迹。第2部《赛麦台依》,讲述玛纳斯战死疆场后,他的儿子赛麦台依继承玛纳斯的事业,继续与外族人卡勒玛克人抗争。但因被叛逆杀害,柯尔克孜族人继续遭受着卡勒玛克的统治。第3部《赛依台克》,描述赛麦台依之子赛依台克振兴本民族的伟大业绩。第4部《凯耐尼木》,叙述第四代英雄赛依台克之子凯耐尼木惩治内患和恶豪,为柯尔克孜族人过上美好生活的奋斗事迹。第5部《赛依特》,讲述第五代英雄凯耐尼木之子赛依特斩除妖魔,为民除害。第6部《阿斯勒巴恰、别克巴恰》,讲述阿斯勒巴恰的夭折及其弟别克巴恰如何继承祖辈及其兄的事业,继续与卡勒玛克的统治进行斗争。第7部《索木碧莱克》,讲述第七代英雄别克巴恰之子索木碧莱克如何战败卡勒玛克、唐古特、芒额特部诸名将,驱逐外族掠夺者。第8部《奇格台依》,叙说第八代英雄索木碧莱克之子奇格台依与卷土重来的卡勒玛克掠夺者进行斗争的英雄业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1政策优势。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国务院于2005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文件,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并建立相关的保护制度,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弘扬和发展。2006年,国家、省分别设立专项资金对国家级、省级项目给予补助,同时,明确了对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的资助标准。据了解,县级传承人,县政府也会根据相应的级别给予一定的补助。
1.2《玛纳斯》对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玛纳斯》是活态口传文化,演唱《玛纳斯》的民间歌手被柯尔克孜族称之为“玛纳斯奇”,《玛纳斯》正是在“玛纳斯奇”的演绎中得到了传承、创新和发展。在一些喜庆节日或旅游文化节等的演出中,“玛纳斯奇”会被邀请演唱《玛纳斯》,旋律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玛纳斯奇”的倾心演唱将你带向了《玛纳斯》的世界。在这些活动中,还会加入库姆孜美丽动人的旋律,这些对游客都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很多游客出于好奇和对文化的喜爱,都会慕名而来。
1.3《玛纳斯》文化资源丰富。史诗《玛纳斯》的内容涉猎广而深,它是反映柯尔克孜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历史、地理、宗教、道德、语言以及习俗、人情的百科全书。《玛纳斯》对于现代学者研究柯尔克孜族的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2.劣势分析。
2.1《玛纳斯》传承人的缺失。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最大的困难是断层趋势,许多年长传承人的逝世对传承工作产出了很大的影响。能完整演唱八部《玛纳斯》的“玛纳斯奇”寥寥无几。被国内外史诗学界誉为“当代荷马”、“活着的荷马”等的大“玛纳斯奇” 居素普·玛玛依对《玛纳斯》的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于2014年6月1日以97岁的高龄仙世。《玛纳斯》传承人的数量有限及其他传承人未能达到像居素普·玛玛依那样的高度,对《玛纳斯》口传文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2《玛纳斯》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目前,《玛纳斯》文化资源开发涉及的方面有,《玛纳斯》文化旅游节,《玛纳斯》弹唱,在有“中国玛纳斯之乡”之称的新疆阿合奇县政府前座落有《玛纳斯》的浮雕,大“玛纳斯奇”的雕塑,在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乡有《玛纳斯》博物馆,《玛纳斯》文化广场,2015年由阿合奇歌舞团和无锡市演艺集团合作创作的舞剧《英雄·玛纳斯》也已上映。《玛纳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有很多待挖掘,这些方面还远远不够。
2.3公众对《玛纳斯》整体认知水平较低。《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人的知识宝库,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杰出代表作。据了解,柯尔克孜族对《玛纳斯》的认知水平较高,但对其他民族而言,认知水平远远低于柯尔克孜族。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公众的职业、年龄、地域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3.机遇分析。
3.1“一带一路”战略带给的历史机遇。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这一理念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由此,“一带一路”被提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大和密切与亚欧非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与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面临着良好的历史机遇。近几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进行了大力扶持,这将有利于相关部门加大与其他国家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扩大相关文化在其他国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也成了当下人们选择休闲和消费的方式之一。新的消费模式已经产生,到各地旅游的人们希望能体会到旅游目的地的风俗、民情等。各地相关部门也想方设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使之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实现了文化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
4.威胁分析。
4.1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信息化的覆盖面在各个领域都越来越广。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接受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还有外来文化对人们主流价值的冲击。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项新挑战。
4.2产业链尚未系统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的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玛纳斯》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支持等多个环节的协助和配合。当然,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前期规划和论证等一系列工作,这将有利于后期的运行和操作。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资源开发的对策
1.打造文化品牌,提高产业化程度。在有着“中国玛纳斯之乡”之称的阿合奇县未看到与《玛纳斯》相关的工艺品和纪念品(如纪念衫、纪念邮票、纪念画册等)等,这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有一定的关系。《玛纳斯》工艺品和纪念品等不仅应在有着“中国玛纳斯之乡”之称的阿合奇县能看到,而且在景区的景点上也应该能够看到。当游客需要留存纪念时,相关纪念意义的产品都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玛纳斯》文化品牌的打造,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加强《玛纳斯》与旅游业的融合,扩大《玛纳斯》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旅游升温的时候,加强《玛纳斯》与旅游业的融合和发展。在当地景区的景点上,应有体现《玛纳斯》文化的元素,工艺品和纪念品等只是其中一种方式。如在生活用品上加上玛纳斯和家族或部落人生活的一些场景,让游客看到有一种想消费的意愿,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嵌入文化元素的方式等。通过类似的这种方式,进一步扩大《玛纳斯》文化在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等公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据了解,政府定期会举办培训班,培养、选拔优秀的民间艺人队伍,进一步提高“玛纳斯奇”等民间艺人的专业水平。但由于培训的频率总体不多,选拨的专业骨干有限,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良好的发展。相关管理部门虽然建立了专业人员档案信息库,但须进一步充实专业队伍建设。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机制的不健全,使专业人员衔接不畅通,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及传承人队伍建设制度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制度保障下,各项工作能得到更有效地开展。
4.加大宣传,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提高不同层次公众对《玛纳斯》的整体认知水平。相关部门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认知率较低群体的积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逐渐吸引认知率较低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的关注度,激发大众对它的兴趣,提升广大群众对它的认知。与此同时,也应利用现代网络、媒体、书籍(各种版本)等各种宣传方式丰富它的传播渠道,扩大它的辐射范围,不断吸引大众眼球,提高它的点击率或收视率等,进一步彰显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振华.向世界介绍我国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0(4).
[2]欧阳正宇.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SWOT分析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7).
[3]刘发俊.史诗《玛纳斯》的社会功能 [J].民族文学研究,1989(6).
[4]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托汗·依萨克.《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及其唱本在国外的研究—谨以此文缅怀刚刚去世的居素普·玛玛依大师[J].民间文化论坛,2015(2).
[5]张婉玉,张晓林,程思.四川民族文化旅游扶贫SWOT分析及对策 [J].贵州民族研究,2013(5).
作者简介:冯刚(1981—),男,新疆吉木萨尔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喻晓玲(通讯作者)(1963—),女,新疆阿拉尔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特色农业经济、市场营销。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环塔里木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系统及应用(2013BAH27F0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玛纳斯》 资源开发 SWOT分析
一、引言
文化遗产承载着社会的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社會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较晚,但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带动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了解,保护和传承,是当今政府、学术界等研究的一项新课题。
史诗《玛纳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的典型代表。它反映了柯尔克孜族反抗异族掠夺和奴役,为争取自由和创造美好生活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故事。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资源开发的优势和劣势及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通过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降低威胁、抓住机遇,为《玛纳斯》文化更好的发展提供对策。SWOT中,S代表优势(strengths)、W代表劣势(weaknesses)、O代表机遇(opportunities)、T代表威胁(threats)。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概况
《玛纳斯》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及新疆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特克斯县等。此外,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北部地区等也有流传。
《玛纳斯》狭义指以玛纳斯命名的第一部《玛纳斯》,广义指整个史诗,包括八部。分别为:第1部《玛纳斯》,讲述了第一代英雄玛纳斯为反抗卡勒玛克和契丹的统治,联合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共同抗击外族入侵的伟大事迹。第2部《赛麦台依》,讲述玛纳斯战死疆场后,他的儿子赛麦台依继承玛纳斯的事业,继续与外族人卡勒玛克人抗争。但因被叛逆杀害,柯尔克孜族人继续遭受着卡勒玛克的统治。第3部《赛依台克》,描述赛麦台依之子赛依台克振兴本民族的伟大业绩。第4部《凯耐尼木》,叙述第四代英雄赛依台克之子凯耐尼木惩治内患和恶豪,为柯尔克孜族人过上美好生活的奋斗事迹。第5部《赛依特》,讲述第五代英雄凯耐尼木之子赛依特斩除妖魔,为民除害。第6部《阿斯勒巴恰、别克巴恰》,讲述阿斯勒巴恰的夭折及其弟别克巴恰如何继承祖辈及其兄的事业,继续与卡勒玛克的统治进行斗争。第7部《索木碧莱克》,讲述第七代英雄别克巴恰之子索木碧莱克如何战败卡勒玛克、唐古特、芒额特部诸名将,驱逐外族掠夺者。第8部《奇格台依》,叙说第八代英雄索木碧莱克之子奇格台依与卷土重来的卡勒玛克掠夺者进行斗争的英雄业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1政策优势。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国务院于2005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文件,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并建立相关的保护制度,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弘扬和发展。2006年,国家、省分别设立专项资金对国家级、省级项目给予补助,同时,明确了对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的资助标准。据了解,县级传承人,县政府也会根据相应的级别给予一定的补助。
1.2《玛纳斯》对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玛纳斯》是活态口传文化,演唱《玛纳斯》的民间歌手被柯尔克孜族称之为“玛纳斯奇”,《玛纳斯》正是在“玛纳斯奇”的演绎中得到了传承、创新和发展。在一些喜庆节日或旅游文化节等的演出中,“玛纳斯奇”会被邀请演唱《玛纳斯》,旋律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玛纳斯奇”的倾心演唱将你带向了《玛纳斯》的世界。在这些活动中,还会加入库姆孜美丽动人的旋律,这些对游客都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很多游客出于好奇和对文化的喜爱,都会慕名而来。
1.3《玛纳斯》文化资源丰富。史诗《玛纳斯》的内容涉猎广而深,它是反映柯尔克孜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历史、地理、宗教、道德、语言以及习俗、人情的百科全书。《玛纳斯》对于现代学者研究柯尔克孜族的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2.劣势分析。
2.1《玛纳斯》传承人的缺失。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最大的困难是断层趋势,许多年长传承人的逝世对传承工作产出了很大的影响。能完整演唱八部《玛纳斯》的“玛纳斯奇”寥寥无几。被国内外史诗学界誉为“当代荷马”、“活着的荷马”等的大“玛纳斯奇” 居素普·玛玛依对《玛纳斯》的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于2014年6月1日以97岁的高龄仙世。《玛纳斯》传承人的数量有限及其他传承人未能达到像居素普·玛玛依那样的高度,对《玛纳斯》口传文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2《玛纳斯》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目前,《玛纳斯》文化资源开发涉及的方面有,《玛纳斯》文化旅游节,《玛纳斯》弹唱,在有“中国玛纳斯之乡”之称的新疆阿合奇县政府前座落有《玛纳斯》的浮雕,大“玛纳斯奇”的雕塑,在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乡有《玛纳斯》博物馆,《玛纳斯》文化广场,2015年由阿合奇歌舞团和无锡市演艺集团合作创作的舞剧《英雄·玛纳斯》也已上映。《玛纳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有很多待挖掘,这些方面还远远不够。
2.3公众对《玛纳斯》整体认知水平较低。《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人的知识宝库,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杰出代表作。据了解,柯尔克孜族对《玛纳斯》的认知水平较高,但对其他民族而言,认知水平远远低于柯尔克孜族。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公众的职业、年龄、地域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3.机遇分析。
3.1“一带一路”战略带给的历史机遇。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这一理念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由此,“一带一路”被提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大和密切与亚欧非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与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面临着良好的历史机遇。近几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进行了大力扶持,这将有利于相关部门加大与其他国家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扩大相关文化在其他国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也成了当下人们选择休闲和消费的方式之一。新的消费模式已经产生,到各地旅游的人们希望能体会到旅游目的地的风俗、民情等。各地相关部门也想方设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使之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实现了文化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
4.威胁分析。
4.1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信息化的覆盖面在各个领域都越来越广。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接受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还有外来文化对人们主流价值的冲击。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项新挑战。
4.2产业链尚未系统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的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玛纳斯》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支持等多个环节的协助和配合。当然,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前期规划和论证等一系列工作,这将有利于后期的运行和操作。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资源开发的对策
1.打造文化品牌,提高产业化程度。在有着“中国玛纳斯之乡”之称的阿合奇县未看到与《玛纳斯》相关的工艺品和纪念品(如纪念衫、纪念邮票、纪念画册等)等,这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有一定的关系。《玛纳斯》工艺品和纪念品等不仅应在有着“中国玛纳斯之乡”之称的阿合奇县能看到,而且在景区的景点上也应该能够看到。当游客需要留存纪念时,相关纪念意义的产品都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玛纳斯》文化品牌的打造,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加强《玛纳斯》与旅游业的融合,扩大《玛纳斯》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旅游升温的时候,加强《玛纳斯》与旅游业的融合和发展。在当地景区的景点上,应有体现《玛纳斯》文化的元素,工艺品和纪念品等只是其中一种方式。如在生活用品上加上玛纳斯和家族或部落人生活的一些场景,让游客看到有一种想消费的意愿,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嵌入文化元素的方式等。通过类似的这种方式,进一步扩大《玛纳斯》文化在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等公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据了解,政府定期会举办培训班,培养、选拔优秀的民间艺人队伍,进一步提高“玛纳斯奇”等民间艺人的专业水平。但由于培训的频率总体不多,选拨的专业骨干有限,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良好的发展。相关管理部门虽然建立了专业人员档案信息库,但须进一步充实专业队伍建设。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机制的不健全,使专业人员衔接不畅通,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及传承人队伍建设制度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制度保障下,各项工作能得到更有效地开展。
4.加大宣传,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提高不同层次公众对《玛纳斯》的整体认知水平。相关部门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认知率较低群体的积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逐渐吸引认知率较低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的关注度,激发大众对它的兴趣,提升广大群众对它的认知。与此同时,也应利用现代网络、媒体、书籍(各种版本)等各种宣传方式丰富它的传播渠道,扩大它的辐射范围,不断吸引大众眼球,提高它的点击率或收视率等,进一步彰显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振华.向世界介绍我国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0(4).
[2]欧阳正宇.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SWOT分析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7).
[3]刘发俊.史诗《玛纳斯》的社会功能 [J].民族文学研究,1989(6).
[4]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托汗·依萨克.《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及其唱本在国外的研究—谨以此文缅怀刚刚去世的居素普·玛玛依大师[J].民间文化论坛,2015(2).
[5]张婉玉,张晓林,程思.四川民族文化旅游扶贫SWOT分析及对策 [J].贵州民族研究,2013(5).
作者简介:冯刚(1981—),男,新疆吉木萨尔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喻晓玲(通讯作者)(1963—),女,新疆阿拉尔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特色农业经济、市场营销。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环塔里木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系统及应用(2013BAH27F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