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刀锋》向人们讲述的是美国适婚青年拉里和伊莎贝尔在婚姻的节点上是选择理想还是爱情的故事。面对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小说里拉里在追寻理想,这个理想是否不切实际呢?伊莎贝尔为了金钱与真正心爱的男子解约,她对金钱是否看得太重呢?人生中面临的问题如此之多,或许人与人之间多一点理解,多一些包容,岂不会有更好的结局吗!
关键词:挑战 选择
《刀锋》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晚年的一部长篇小说,講述美国适婚青年拉里和伊莎贝尔在婚姻的节点上是选择理想还是爱情的故事。小说中折射出生命的意义对于当下的青年的人生选择给出了指引。
一、拉里在理想选择下的挑战
战争结束,飞行员拉里回到自己的故乡,芝加哥一个叫马汾的小镇。作为一名凯旋归来的退伍军人,他全身荣光。当地有名的富人马图林,向他伸出橄榄枝,罗致他入伙进证券投资公司。漂亮的少女伊莎贝尔对他早已芳心所属,“缠得他一刻不能安静,只好答应跟我结婚了”,就这样两人订了婚。事业和爱情眼看都将同时收获,拉里却拒绝了马图林的邀请,想去巴黎,去寻找人生终极的那几个问题:人生究竟为了什么?仅仅二十岁的拉里做的这个决定,让身边所有长辈们反对。
先是伊莎贝尔的母亲布太太。得知拉里不去工作,要去巴黎时,让她十分不快,“他要是爱你的话,就应当准备为你工作”她对女儿这样说。她以丢掉了客厅窗帘的尺寸单为由,逼着自己的女儿向拉里摊牌。两人谈话的结果是拉里要去巴黎,伊莎贝尔甘心等他。布太太更是火冒三丈,“我真是受不了你。你如果还有点脾气的话,当时当地就会跟他解约。他简直耍你。”
一位母亲,在面对自己女儿的婚姻时,考虑到男子的经济实力,完全无可厚非。在这个过程中,毛姆用他的神笔,将一位世俗生活中母亲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拉里的保护人纳尔逊医生,在拉里退伍回乡后,劝他进大学,拉里拒绝了。他认为拉里在战争中吃了不少苦头,有理由闲散一段时间,等到完全恢复正常再说。时间一晃一晃地,转眼离他退伍一年多了,这时候纳尔逊医生慢慢觉察出拉里的变化。他以三十年行医的经历明白了拉里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不知道碰上什么事情,连性格都变了。”
拉里到底碰上了什么事情呢?拉里在军队有一位战友叫帕特西,军旅生涯,两人结下深厚友谊。一次飞行到敌方上空侦察,遭到德军飞机的围攻,帕特西救出了亲爱的战友,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拉里对战友的牺牲极度懊悔,悔恨之中开始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人世为何有恶?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
小说的叙述者,作者干脆就用自己的名字,称为毛姆先生。按照书中的逻辑,毛姆是艾略特的朋友,是拉里上一辈的人。因为是个作家,而一般人认为作家多半见多识广,那么在年轻人遇到的难题上,理应能给一些合理的建议。拉里和伊莎贝尔都向小说的叙述者毛姆倾诉了苦恼。毛姆告诉拉里,自己年轻时没有听从建议去上大学,因而耽误了许多时间,走了许多弯路。若是上了大学,若是遇到了好的老师,“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你可以学得快得多”拉里拒绝了上大学的建议。
拉里对人生的哪些终极问题,动上了脑筋。他决定去巴黎,为他的问题寻找答案时,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去巴黎不到两年,未婚妻伊莎贝尔和他解除了婚约,爱情与他交臂失之。他成了追寻理想漫漫长路上孤独的探索者!
二、伊莎贝尔在爱情选择下的挑战
伊莎贝尔与拉里是童年的小伙伴。他们在同一片乡间学步,在同一街边玩耍。少年以后,每逢假日,一起过节。拉里参军回乡,是一名光荣的战斗英雄。伊莎贝尔拒绝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和心爱的男子订了婚。在两小无猜在爱情的路途上,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曲折。从物质基础上看,布太太是一位英国驻外大使馆一等秘书的遗孀,在家乡有一块相当的产业。伊莎贝尔衣食优裕,生活中从未遇到过没有钱的烦恼,“你想不出什么理由说他们结不了婚,而且婚后不能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
戏剧性就在于他们偏偏就是结不了婚。
母亲和舅舅的反对,让她产生恐惧。她本能的意识到他们对拉里的评价是正确的。拉里要去巴黎,她心里隐隐赞成。拉里离开家乡到了巴黎,“新的环境和新兴趣就会就会将他医好”;他到了巴黎,一心一意地去读书也没什么不好,从一个女孩子的角度看,未婚夫多一点学问,也是更添彩的事情。当然,最最关键的仍是她爱他,她不想他不快乐。最初拉里要去巴黎,伊莎贝尔爽快地答应了。
将近两年不到的时间,事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母亲布太太被诊断出了糖尿病,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医生当然讲只要注意饮食,还可以活上好多年,对伊莎贝尔却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布太太希望自己健在时,能看到女儿早日成家。拉里到巴黎快两年了,伊莎贝尔考虑到自己的处境,觉得应该和他完婚,共同照顾母亲。这样,母女二人一同来到巴黎。
在这近这两年当中,拉里学会法语,看了很多法国文学作品,学会了拉丁文,学会了读《奥德修记》原文,还正在学希腊文,对于拉里来说,此时理想正在向他招手。伊莎贝尔来到拉里的住处谈到婚约。他怎么可能愿意回去做个生意人?而不这样做,就意味着他没办法挣到钱。
伊莎贝尔虽然没有体会过没有钱的滋味,但她知道没有钱就没有幸福的生活。拉里却不去工作,只愿在巴黎读书。拉里告诉她,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有三千块一年的退伍费时,她歇斯底里嚷道,“我不愿意靠一年三千块生活,我没有理由要这样”。伊莎贝尔要把拉里拉回世俗的价值观上,做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去挣钱,去让自己妻儿过上幸福并足以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生活。这样的要求对要去寻找理想的拉里来说,等于出卖灵魂。这一对未婚的情侣,对婚后的生活就像“两个朋友要一起去度假,一个要爬格陵兰的雪山,另一个要到印度的珊瑚礁去钓鱼”。两人谈崩之后,平静解除了婚约。
伊莎贝尔解约后,就和芝加哥有钱的富人马图林的儿子,格雷·马图林结了婚。伊莎贝尔和格雷结婚后,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戏剧性就在他们偏偏不能一直这样纸醉金迷下去。
一九二九年十月,纽约的证券市场崩溃,老马图林破产,格雷沦落到赤贫的境地。产业都卖掉抵债,只剩下当初去打野鸭方便的那块农场,而这块地之所以留下,是因为太偏远,没人肯买。损失点掉所有财富,伊莎贝尔一家生活一年只有三千块。拉里当初向她许诺的,也是我有三千块一年,伊莎贝尔那时认为三千块一年的生活怎么活得下去!而现在全家赤贫以后的漫漫时间里,三千块一年也能活下去。
伊莎贝尔是因为钱才和格雷结婚的,婚后三年,夫家破产;在和拉里解约十年之后,她再一次见到拉里,她自己心里明白,除了拉里“我有生以来从来没有爱过别人”。这是一个折磨人的故事,爱情她失之交臂,金钱也未曾凭借婚姻得到。
三、小说给我们的思考
爱情和理想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一份答案不管看起来多么完美无缺,但在面对选择时,都会难以抉择。我们通过《刀锋》这本小说也只能是提供一个参考。拉里在追寻理想,这个理想是那么高远,是否太不切实际呢?在追寻理想的路途上,是否对自己太苛刻呢?伊莎贝尔违背内心的愿望,与真正心爱的男子解约,是否太草率呢?《大学》中讲“人未有学养子而后嫁人者也”,她认为养孩子会花太多钱,在没有结婚以前,她对金钱是否看得太重呢?两人在解约时,相互之间多一点理解,多一些包容,岂不会有更好的结局吗!
参考文献:
[1]周煦良 译《刀锋》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第2版.
[2]张雨 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J] 2014(04).
[3]王国婧《刀锋》中拉里形象的现实意义[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李亚迪(1983—),男,学士,汉族,湖北十堰人,现任职于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挑战 选择
《刀锋》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晚年的一部长篇小说,講述美国适婚青年拉里和伊莎贝尔在婚姻的节点上是选择理想还是爱情的故事。小说中折射出生命的意义对于当下的青年的人生选择给出了指引。
一、拉里在理想选择下的挑战
战争结束,飞行员拉里回到自己的故乡,芝加哥一个叫马汾的小镇。作为一名凯旋归来的退伍军人,他全身荣光。当地有名的富人马图林,向他伸出橄榄枝,罗致他入伙进证券投资公司。漂亮的少女伊莎贝尔对他早已芳心所属,“缠得他一刻不能安静,只好答应跟我结婚了”,就这样两人订了婚。事业和爱情眼看都将同时收获,拉里却拒绝了马图林的邀请,想去巴黎,去寻找人生终极的那几个问题:人生究竟为了什么?仅仅二十岁的拉里做的这个决定,让身边所有长辈们反对。
先是伊莎贝尔的母亲布太太。得知拉里不去工作,要去巴黎时,让她十分不快,“他要是爱你的话,就应当准备为你工作”她对女儿这样说。她以丢掉了客厅窗帘的尺寸单为由,逼着自己的女儿向拉里摊牌。两人谈话的结果是拉里要去巴黎,伊莎贝尔甘心等他。布太太更是火冒三丈,“我真是受不了你。你如果还有点脾气的话,当时当地就会跟他解约。他简直耍你。”
一位母亲,在面对自己女儿的婚姻时,考虑到男子的经济实力,完全无可厚非。在这个过程中,毛姆用他的神笔,将一位世俗生活中母亲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拉里的保护人纳尔逊医生,在拉里退伍回乡后,劝他进大学,拉里拒绝了。他认为拉里在战争中吃了不少苦头,有理由闲散一段时间,等到完全恢复正常再说。时间一晃一晃地,转眼离他退伍一年多了,这时候纳尔逊医生慢慢觉察出拉里的变化。他以三十年行医的经历明白了拉里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不知道碰上什么事情,连性格都变了。”
拉里到底碰上了什么事情呢?拉里在军队有一位战友叫帕特西,军旅生涯,两人结下深厚友谊。一次飞行到敌方上空侦察,遭到德军飞机的围攻,帕特西救出了亲爱的战友,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拉里对战友的牺牲极度懊悔,悔恨之中开始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人世为何有恶?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
小说的叙述者,作者干脆就用自己的名字,称为毛姆先生。按照书中的逻辑,毛姆是艾略特的朋友,是拉里上一辈的人。因为是个作家,而一般人认为作家多半见多识广,那么在年轻人遇到的难题上,理应能给一些合理的建议。拉里和伊莎贝尔都向小说的叙述者毛姆倾诉了苦恼。毛姆告诉拉里,自己年轻时没有听从建议去上大学,因而耽误了许多时间,走了许多弯路。若是上了大学,若是遇到了好的老师,“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你可以学得快得多”拉里拒绝了上大学的建议。
拉里对人生的哪些终极问题,动上了脑筋。他决定去巴黎,为他的问题寻找答案时,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去巴黎不到两年,未婚妻伊莎贝尔和他解除了婚约,爱情与他交臂失之。他成了追寻理想漫漫长路上孤独的探索者!
二、伊莎贝尔在爱情选择下的挑战
伊莎贝尔与拉里是童年的小伙伴。他们在同一片乡间学步,在同一街边玩耍。少年以后,每逢假日,一起过节。拉里参军回乡,是一名光荣的战斗英雄。伊莎贝尔拒绝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和心爱的男子订了婚。在两小无猜在爱情的路途上,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曲折。从物质基础上看,布太太是一位英国驻外大使馆一等秘书的遗孀,在家乡有一块相当的产业。伊莎贝尔衣食优裕,生活中从未遇到过没有钱的烦恼,“你想不出什么理由说他们结不了婚,而且婚后不能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
戏剧性就在于他们偏偏就是结不了婚。
母亲和舅舅的反对,让她产生恐惧。她本能的意识到他们对拉里的评价是正确的。拉里要去巴黎,她心里隐隐赞成。拉里离开家乡到了巴黎,“新的环境和新兴趣就会就会将他医好”;他到了巴黎,一心一意地去读书也没什么不好,从一个女孩子的角度看,未婚夫多一点学问,也是更添彩的事情。当然,最最关键的仍是她爱他,她不想他不快乐。最初拉里要去巴黎,伊莎贝尔爽快地答应了。
将近两年不到的时间,事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母亲布太太被诊断出了糖尿病,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医生当然讲只要注意饮食,还可以活上好多年,对伊莎贝尔却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布太太希望自己健在时,能看到女儿早日成家。拉里到巴黎快两年了,伊莎贝尔考虑到自己的处境,觉得应该和他完婚,共同照顾母亲。这样,母女二人一同来到巴黎。
在这近这两年当中,拉里学会法语,看了很多法国文学作品,学会了拉丁文,学会了读《奥德修记》原文,还正在学希腊文,对于拉里来说,此时理想正在向他招手。伊莎贝尔来到拉里的住处谈到婚约。他怎么可能愿意回去做个生意人?而不这样做,就意味着他没办法挣到钱。
伊莎贝尔虽然没有体会过没有钱的滋味,但她知道没有钱就没有幸福的生活。拉里却不去工作,只愿在巴黎读书。拉里告诉她,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有三千块一年的退伍费时,她歇斯底里嚷道,“我不愿意靠一年三千块生活,我没有理由要这样”。伊莎贝尔要把拉里拉回世俗的价值观上,做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去挣钱,去让自己妻儿过上幸福并足以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生活。这样的要求对要去寻找理想的拉里来说,等于出卖灵魂。这一对未婚的情侣,对婚后的生活就像“两个朋友要一起去度假,一个要爬格陵兰的雪山,另一个要到印度的珊瑚礁去钓鱼”。两人谈崩之后,平静解除了婚约。
伊莎贝尔解约后,就和芝加哥有钱的富人马图林的儿子,格雷·马图林结了婚。伊莎贝尔和格雷结婚后,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戏剧性就在他们偏偏不能一直这样纸醉金迷下去。
一九二九年十月,纽约的证券市场崩溃,老马图林破产,格雷沦落到赤贫的境地。产业都卖掉抵债,只剩下当初去打野鸭方便的那块农场,而这块地之所以留下,是因为太偏远,没人肯买。损失点掉所有财富,伊莎贝尔一家生活一年只有三千块。拉里当初向她许诺的,也是我有三千块一年,伊莎贝尔那时认为三千块一年的生活怎么活得下去!而现在全家赤贫以后的漫漫时间里,三千块一年也能活下去。
伊莎贝尔是因为钱才和格雷结婚的,婚后三年,夫家破产;在和拉里解约十年之后,她再一次见到拉里,她自己心里明白,除了拉里“我有生以来从来没有爱过别人”。这是一个折磨人的故事,爱情她失之交臂,金钱也未曾凭借婚姻得到。
三、小说给我们的思考
爱情和理想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一份答案不管看起来多么完美无缺,但在面对选择时,都会难以抉择。我们通过《刀锋》这本小说也只能是提供一个参考。拉里在追寻理想,这个理想是那么高远,是否太不切实际呢?在追寻理想的路途上,是否对自己太苛刻呢?伊莎贝尔违背内心的愿望,与真正心爱的男子解约,是否太草率呢?《大学》中讲“人未有学养子而后嫁人者也”,她认为养孩子会花太多钱,在没有结婚以前,她对金钱是否看得太重呢?两人在解约时,相互之间多一点理解,多一些包容,岂不会有更好的结局吗!
参考文献:
[1]周煦良 译《刀锋》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第2版.
[2]张雨 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J] 2014(04).
[3]王国婧《刀锋》中拉里形象的现实意义[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李亚迪(1983—),男,学士,汉族,湖北十堰人,现任职于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